2025年8月13日

尋找臺南建築系譜「臺南‧400+‧建築」展覽


小轉角 Artdecorner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rtdecorner



///建築之樹///「臺南‧400+‧建築」尋找建築系譜

「臺南400+的建築系譜,不會只是一顆大樹,它是由許多株樹彼此影響又各自獨立的樹林,構成台南有趣又多樣的建築林相。」

這次的展覽傅老師給了我們一張樹狀圖,為英國建築史學家弗萊徹Banister Flecher的著作建築之樹《 The Tree of Architecture》書中所記載,內容從地理、地質、材料、氣候、社會、歷史等因素,建構出建築系譜。

展場的設計概念及主視覺意象圍繞著建築之樹的轉譯,回望400年前穿越過重重的荊棘走至當代,利用建築平面圖宏觀的角度勾勒出每個時期樹的線條,包容著臺南400年不同時代建物旁樹的形象與排列特徵,呼應各時空背景下治臺政權的態度與他們所留下的歷史建物。展場入口也從後院的樹林裡為起始,跨越時空來到當代。

這次的展覽是一個為期將近一年的行動,從去年底開始開啟了不同主題的微型櫥窗展覽,分別為「走在時代前線的臺南建築」、「府城七寺八廟」和「府城大街上值得關注的建築」,於今年暑假的室內展「臺南‧400+‧建築作為總結。
-
紀念印章除了這次的建築之樹之外,其他前面三檔展覽的印章也同時會在本次展覽一起陳列,歡迎朋友們來訪!
-
▎展覽主題|「臺南‧ 400+‧ 建築」尋找臺南建築系譜 展覽
▎展覽內容|1624年安平興建熱蘭遮堡,2024年臺南市政府展開「臺南400」活動。本展覽透過400+棟建築來尋找四百年來臺南建築系譜,歸納臺南建築的獨特性與規律性。
▎展覽地點|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235巷13號
▎展覽時間|8/7(四)-9/7(日)11:00-17:00 周一-三公休
▎內容提供|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策展團隊|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輔導單位|臺南市文化局、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Dutch Trading Post Heritage Network,DTPHN)

 

淡水古蹟博物館加入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 與9國18處展開國際交流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12 18:30:00)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日前以國定古蹟淡水紅毛城之名,受邀參加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Dutch Trading Post Heritage Network,DTPHN)會員大會,並成為該組織的會員,正式開啟淡古與全球荷蘭歷史遺產城市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為日本松浦史料博物館(Matsura Historical Museum)在2015年成立的國際組織,主要為串連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遺構及其管理單位進行交流與合作,目前會員包含我國、印尼、泰國、斯里蘭卡、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孟加拉、緬甸等9國18處。

其中,淡水古蹟博物館經營管理的淡水紅毛城,1628年由西班牙建造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1642年由荷蘭重建新城,並改稱安東尼堡(Fort Antonio),歷經近400年不同時代洗禮,現為國定古蹟,見證臺灣歷史文化發展。

今年淡古獲邀以紅毛城加入文化遺產聯網,與各國會員共享知識、促進研究,推動文化、經濟、教育交流,提升大眾對相關歷史的關注,同時也強化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存與國際交流平臺的角色。

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在文化部大力支持下,淡古館長蔡美治得以率隊親赴大會,在全球會員的見證下,正式簽署成為會員。

蔡館長在會中進行英文專題演講,推廣淡水的古蹟文化風貌,館員余晟光則發表「淡水早期現代化與紅毛城歷史(Tamsui's "Early Modernization" 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Hongmao Castle)」研究成果,讓各國會員認識紅毛城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淡古館長蔡美治表示,本次參加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大會,開啟有別於以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淡水有豐富多元的歷史故事,更有數不盡的文化遺產,希望持續透過國際組織邀請世界走進淡水,看見北臺灣最重要的古蹟重鎮。

另外,淡古已著手籌備有關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貿易發展的國際特展,呈現來自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們的珍貴文物與圖文資料,讓觀眾透過全球視野重溫盛況。


在秘書處代表岡山芳治(右1)、首個主辦機構代表Nadia Purwestri(左2)及其他會員的共同見證下,淡古館長蔡美治(右2)代表正式簽署為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


在秘書處代表岡山芳治(左)、首個主辦機構代表Nadia Purwestri(右)及其他會員的共同見證下,淡古館長蔡美治(中)代表正式簽署為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


淡古館長蔡美治在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大會中進行英文專題演講,推廣淡水的古蹟文化風貌。


淡古館長蔡美治在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大會中進行英文專題演講,推廣淡水的古蹟文化風貌。


淡古館員余晟光發表「淡水早期現代化與紅毛城歷史」研究成果,讓荷蘭商館文化遺產聯網會員認識紅毛城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2025年8月6日

嘉義市恢復升格省轄市43週年「320+1 嘉義市城市博覽會」

 

「嘉人限定:320+1 嘉義市城市博覽會協作行動」第2彈 市民共語嘉義生活感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嘉義市城市博覽會串聯百業+1開跑! 「320+1」邀請商圈品牌一起響應,加出城市的美好總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嘉義市恢復升格省轄市43週年 Kahoot互動回顧歷史 320+1城市博覽會內容搶先曝光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嘉義市在臺灣行政區劃的歷史上曾多次調整,其中最關鍵的一次變革是1982年7月1日恢復升格為省轄市


嘉義市恢復升格省轄市的歷史背景

嘉義市在臺灣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二戰後曾經歷行政地位的變動。

  •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 嘉義市在日治時期已是臺灣的重要城市。臺灣光復後,嘉義市在1945年被設為省轄市。

  • 1950年降為縣轄市: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嘉義市被撤銷省轄市地位,並降為嘉義縣下轄的縣轄市。這導致嘉義市的預算和資源大幅縮減,地方建設發展面臨停滯。

  • 恢復省轄市的努力: 嘉義市的許多地方人士,包括前市長許世賢等,長期以來為爭取嘉義市恢復省轄市地位而奔走。


1982年恢復升格及影響

在各方努力下,嘉義市於1982年7月1日正式恢復升格為省轄市。這項變革對嘉義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行政地位提升: 嘉義市重新獲得獨立的行政地位,直屬於臺灣省政府(現已精簡)。原來的嘉義市公所改制為嘉義市政府

  • 財政與建設: 恢復省轄市地位後,嘉義市的預算大幅增加,有助於推動都市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

  • 行政區劃調整: 1990年,嘉義市政府將市區劃分為東區西區

嘉義市恢復升格為省轄市是嘉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城市在行政、經濟和文化方面邁入新的階段。




2025年8月1日

嘉義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嘉義市,這座被譽為「木都」與「畫都」的城市,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每一處古蹟與歷史建築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故事,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阿里山林業的歷史軌跡

嘉義的文化資產與阿里山林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治時期,阿里山的豐富林木資源被大規模開採,嘉義市也因此成為重要的木材集散地,繁華一時。

阿里山鐵路北門驛: 這座車站建於1910年,曾是阿里山林業鐵路的起點,也是木材運輸與交易的中心。車站主體以阿里山珍貴的紅檜打造,充滿日式風情。它見證了嘉義因林業而興盛的黃金歲月,雖然歷經大火與地震,但修復後仍舊屹立不搖,靜靜訴說著百年的風華。

嘉義製材所: 完工於1914年,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官營木材產業園區。這裡負責將從阿里山運來的原木加工成建材,其鋼骨構造與先進技術在當時可說是領先全台。如今,它被列為歷史建築,讓後人得以一窺當年木材產業的盛況。

檜意森活村: 這是日治時期為阿里山林業開發所興建的官員宿舍群。建築大多以檜木為建材,因此被稱為「檜町」。這裡不僅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官舍建築群,修復後成為充滿日式氛圍的文化園區,讓遊客能沉浸在歷史與檜木的香氣中。

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

除了林業資產,嘉義市內還有許多反映不同時代背景的歷史建築,它們共同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完整面貌。

嘉義舊監獄: 這座建於1919年的監獄,是台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它褪去了過去的嚴肅氛圍,轉變為獄政博物館,向大眾傳遞歷史,讓參觀者得以了解台灣的獄政發展與監獄建築的特色。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 這棟宏偉的建築在日治時期是專賣局嘉義出張所,負責管理菸酒專賣業務。其建築風格融合了不同時期的特色,是當時重要官署的代表,也反映了日治時期國家經濟體系的運作方式。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 這座教堂建於1917年,是嘉義重要的宗教與歷史地標。其哥德式的建築風格獨特,見證了基督教在嘉義地區的發展,也反映出不同宗教文化在這座城市的交融。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靜態的建築,更是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它們的故事訴說著嘉義的過去,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下次走在嘉義的街頭,不妨多留意這些老建築,聆聽它們所講述的精彩故事


嘉義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1






新竹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新竹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從歷史古蹟到傳統工藝,每一處都訴說著獨特的故事。以下是一些新竹市文化資產的精彩介紹:

古蹟與歷史建築

新竹州廳(現新竹市政府):這座建築是日治時期的官署,建於1925年。它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本與西洋元素,尤其主體呈現對稱的設計,給人一種莊嚴感。新竹州廳見證了新竹的歷史變遷,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接收,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行政中心角色。

新竹市專賣局:這棟建築是日治時期用來管理菸酒、樟腦等專賣品的機構,建於1935年。它採用了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線條簡潔,重視實用功能。這裡曾經是政府管制物資的重要據點,現在則活化為文化空間,見證了台灣近代經濟史的一段歷程。

新竹城隍廟:城隍廟不僅是新竹的信仰中心,也是國定古蹟。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超過270年的歷史。廟宇內的木雕、石雕和彩繪工藝都非常精緻,訴說著民間信仰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城隍廟周邊的市集匯聚了許多知名小吃,已成為新竹在地文化的重要代表。

傳統聚落與街區

新竹市北門大街:這裡是清代新竹最重要的商業街,北門是當時通往台北的要道,因此聚集了許多商行和老字號。雖然現在部分街景已改變,但仍可從一些老房子和巷弄中,感受到過去繁華的氣息。這裡的建築風格多樣,有閩南式、洋樓式,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

新竹眷村博物館:新竹作為重要的軍事基地,有許多眷村在此發展。眷村博物館展示了眷村的歷史、生活和文化,讓後人能了解這個特殊群體的故事。雖然許多眷村已拆除,但博物館保留了珍貴的文物和照片,讓這段記憶得以傳承。

無形文化資產

玻璃工藝:新竹的玻璃產業曾盛極一時,被譽為「玻璃故鄉」。許多工廠和工作室傳承了精湛的玻璃吹製、雕刻和彩繪技術。玻璃工藝不僅是新竹的產業驕傲,也成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就是一個展示這項文化的好地方。

米粉與貢丸:雖然是美食,但新竹的米粉和貢丸製作技術也屬於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新竹獨特的九降風和水質,造就了米粉的Q彈口感,而貢丸的獨特風味也傳承了好幾代。這些傳統技藝背後,蘊含著在地人的智慧和生活文化。

新竹的文化資產不僅是靜態的建築和文物,更是活生生的歷史。無論是走在老街上,還是在古廟裡,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


新竹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1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基隆這座城市,就像一個裝滿故事的寶盒,而它的文化資產就是這些故事最真實的載體。從清朝、日治到戰後,每一個時代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獨特的印記,讓基隆的文化資產充滿多元的魅力。

古蹟:見證基隆的歷史風雲

基隆的文化資產中,有幾處特別重要的古蹟,它們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時刻:

基隆白米甕砲台:位於港口西側的山頂,形狀獨特,被稱為「基隆港西側的眼睛」。它曾是清法戰爭和日治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也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日式近代軍事建築。

獅球嶺隧道:這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道」的起點。雖然現在已不再行駛火車,但這條隧道不僅是交通史的見證,也是台灣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基隆大武崙砲台:坐落在情人湖公園附近的山上,是清朝為了防禦法國艦隊入侵而興建的防禦工事。站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外木山海岸線,感受當年戰爭的緊張氣氛。

基隆港東、西岸防波堤:這兩條防波堤是基隆港的重要設施,見證了港口從清朝的簡陋港口,蛻變為現代化國際商港的過程。

從軍事要塞到歷史建築

除了古蹟,基隆還有許多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軍事與民生設施,它們各自訴說著不同的故事: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與校官眷舍:這些日式宿舍群曾是基隆軍事要塞的重要據點,現在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修復後,成為展現日治時期生活風貌的文化園區。

漁會正濱大樓:位於正濱漁港彩色屋旁,這座建築曾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見證了基隆漁業的興盛與轉變。

旭丘指揮所:位於大沙灣砲台旁,這座建築是日治時期為軍事指揮所,現在則成為瞭望基隆港區的好去處。

不只是建築,更是生活軌跡

基隆的文化資產不只有冰冷的建築,也包含了人們的生活軌跡與文化景觀。例如,和平島阿拉寶灣的考古遺址,發掘出荷蘭人建造的聖薩爾瓦多城遺構,證明了基隆在四百年前就已經是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基隆歷史的具體展現,也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透過修復、活化與再利用,這些老舊的建築和遺跡得以重獲新生,繼續訴說基隆的故事,讓下一代也能了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基隆的文化資產故事,就像這座多雨的港都一樣,既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又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下次來到基隆,不妨放慢腳步,走進這些文化資產,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歲月與情感。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1 

基隆人文之旅!一睹7座砲臺古蹟感受歷史風采  -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歷史悠久的砲臺古蹟,包含二沙灣砲臺、大武崙砲臺、白米甕砲臺、槓子寮砲臺、阿姆斯脫朗砲、獅球嶺砲臺、社寮東砲臺

歷史建築頂石閣砲台*中正區

基隆,這個以雨港聞名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散布在港口周圍的眾多砲台。這些砲台不僅是軍事防禦設施,更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數次重要的戰役,每座砲台背後都訴說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以下介紹幾座基隆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砲台:

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砲台是基隆所有砲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列為國定古蹟。它建於日治時期,約1900年左右,主要目的是監控八斗子海面。由於地點較為隱密,人為破壞少,使得砲台結構得以完整保留。

槓子寮砲台的配置相當特別,分為三層:

營盤區:推測是指揮部所在地。

中間層:設有營房、彈藥庫和連接砲台區的坑道。

最頂層:有六個砲座,下方還有挖入山壁的營房。

這裡最大的特色是砲座區設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調整射擊角度,是基隆砲台群中獨一無二的設計。此外,觀測台與砲座區之間還設有「通話孔」,方便聯絡,充分展現了當時的軍事建築智慧。

二沙灣砲台 (海門天險)

被列為國定古蹟的二沙灣砲台,又稱「海門天險」,是基隆砲台中最具歷史意義的一座。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存在,並在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現存的規模則是清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鮑恩士協助興建的新式砲台。

這座砲台的設計巧妙,採用「抱山式」的布局,將營區設在背海的低平處,而砲台區則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這樣一來,敵艦的砲火大多會擊中山壁或直接越過山頭,難以命中營區,使得清軍能從容應戰。砲台入口處的「海門天險」四字,由劉銘傳親筆題字,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砲台同樣是國定古蹟,位於基隆與淡水之間的交通要道上,兼具陸防和海防的雙重任務。它不僅經歷了鴉片戰爭和清法戰爭,現存的砲台遺跡則是在日治時期為了因應日俄戰爭的防禦需求而修建的。

這座砲台的特色在於視野極佳,能夠俯瞰整個大武崙澳海域。這裡的稜堡外牆由馬道和子牆組成,環繞在砲台周圍,是其獨特的建築特徵。大武崙砲台的建築結構保存良好,讓人能清楚想像當年軍事駐守的情景,同時它也是遠眺北海岸美景的絕佳地點。

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台是基隆現存砲台中,唯一地處市中心且高度最高的一座,建造於1884年。在清法戰爭中,它作為清軍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的最後一道防線,與法軍相持長達八個月之久,阻止了法軍長驅直入台北的野心,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

雖然今日的獅球嶺砲台軍事設施多已不存,但作為基隆最高的砲台,它提供了俯瞰基隆市區和夜景的最佳視角,也成為了在地人與遊客賞景的熱門去處。

這些砲台不僅是冰冷的石頭建築,更是基隆這座城市歷史與記憶的載體。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戰爭與防禦故事,也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海港山城。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2 清法戰爭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中正區

1884年至1885年間爆發的清法戰爭,基隆是重要的戰場之一。這場戰役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台灣局勢,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見證了這段歷史。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是基隆最具代表性的清法戰爭遺跡,由法國公墓和民族英雄墓兩部分組成,是全台灣少數與清法戰爭直接相關的建築物。

法軍公墓:為了紀念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法國官兵所建。園區內有數座歷史悠久的墓塚和紀念碑,有些是當時法軍所建,有些則是日治時期或戰後由法國政府遷建。這些不同時期的石碑,不僅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營造工法,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文化的交融與變遷。

民族英雄墓:與法軍公墓僅相隔約300公尺,埋葬著在戰爭中犧牲的清軍和台灣義勇軍。這兩座墓園比鄰而居,各自紀念著不同陣營的戰士,也讓後人反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獅球嶺隧道與其他遺跡

除了紀念園區,基隆周邊的山區也留有許多清法戰爭的遺跡。

獅球嶺隧道:這條隧道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之一。在清法戰爭期間,此處曾是清軍重要的防線,清軍在此與法軍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戰後興建鐵路,象徵著台灣從戰亂走向建設的轉變。

山區古塹壕與地營遺跡:在暖暖等基隆周邊的山嶺上,至今仍能找到當年清軍修築的地營、石壘和塹壕等防禦工事遺跡。這些野戰築城工事是當時清軍重要的防禦策略,雖然歷經百年風霜,但部分遺跡依然可見,讓後人能想像當年戰爭的緊張情勢。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基隆在地文化的一部分。基隆市政府也曾舉辦系列活動,透過藝術展覽等方式,讓民眾能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並倡議「愛與和平」的價值。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3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4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5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6 


BUILDINGFOCUS:【基隆市】文化資產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國定古蹟 4|市定古蹟 12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歷史建築 30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文化景觀 2

新竹縣文化資產的故事



新竹縣的文化資產,就像一本本活生生的歷史書,記錄著這片土地的變遷與故事。從客家先民的開墾足跡,到日治時期的繁榮發展,每一個古蹟和歷史建築都承載著獨特的記憶。

繁華落盡,記憶永存的新埔

新埔舊稱「吧哩嘓」,原是平埔族人的狩獵場。清朝時期,漢人開始在此開墾,新埔因物產豐饒而逐漸繁榮。到了日治時期,新埔與竹東並列為新竹地區唯二被稱為「街」的地方,可見當時商賈雲集、貿易鼎盛的盛況。

這些繁華時光在建築上留下了印記,新埔的文化資產多樣且豐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埔褒忠亭義民廟。這座廟宇是為了紀念清朝時期為保衛家園而犧牲的義民,是全台義民信仰的總壇,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

除了義民廟,新埔還有許多值得探訪的歷史建築,像是:

新埔朱氏家廟:擁有精緻木雕與石雕,展現傳統客家宗祠的建築之美。

吳濁流故居:是台灣文學家吳濁流的住所,記錄著這位「台灣文學之父」的生命軌跡。

大平製茶工廠:見證了新埔過去茶葉產業的興盛,是當地重要的產業歷史遺產。

堅守傳統的客家聚落:北埔與芎林

新竹縣的北埔和芎林,是保存完整客家聚落的代表。走進這裡,彷彿時間倒轉,可以親身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金廣福公館:是北埔最著名的古蹟,為清代台灣北部客家、閩南和原住民三族群合作開墾的歷史見證。這座建築不僅是當時的墾拓指揮中心,也是防禦外敵的軍事據點,其特殊的建築形式與歷史意義,被列為國定古蹟。

鹿寮坑鍾家伙房:位於芎林鄉,是典型的客家夥房建築。它不僅是家族居住的空間,更是宗族凝聚力的象徵。這裡的建築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客家建築元素,是了解客家生活與文化的好去處。

竹北與湖口的歷史印記

新竹縣的竹北與湖口地區,同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展現不同的歷史面貌。

竹北問禮堂:是竹北六家地區林氏家族的古宅,其建築樸實無華,卻充滿了家族的歷史故事。問禮堂是林家家族議事與調解糾紛的場所,見證了地方鄉紳的地位與貢獻。

新湖口天主堂:這座位於湖口老街上的天主堂,由西班牙傳教士興建,外觀融合了羅馬式與巴洛克建築風格,是台灣少見的西式歷史建築,也見證了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區的傳播。


竹東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許多文化資產都見證了這座城鎮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的林業、交通,到客家庄的家族與生活樣貌,都一一被這些老建築記錄下來。

承載歷史的竹東林業建築群

竹東在日治時期曾是臺灣三大林業集散地之一,五峰鹿場山與尖石香杉山的木材,透過流籠、臺車、鐵路等方式,一路運送到竹東集散,這段輝煌的歷史,如今濃縮在「竹東林業建築群」中。

這處建築群是新竹縣第一個被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的文化資產,包含了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不同樣式建築,其中已修復的日式木造宿舍和戰後的雙併宿舍,都保存了當年的樣貌。走進這裡,彷彿能聽見過去林業興盛時期的熱鬧喧囂,也能感受到歲月沉澱後的寧靜。此外,林業建築群中的部分區域曾是白色恐怖時期的不義遺址,訴說著這片土地除了經濟發展,也經歷過動盪的歷史。

交通與信仰的百年見證:曉江亭

位於竹東中興河道旁的「曉江亭」,是竹東鎮重要的縣定古蹟。這座涼亭在1926年落成,原本是輕便鐵道的候車亭,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東寧橋旁的茶亭。它的建築風格很特別,融合了西方巴洛克式的泥塑裝飾與中式廊柱,見證了日治時期竹東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

曉江亭一旁的「東寧橋」和「茶亭伯公廟」也同樣具有歷史意義。當時為了慶祝東寧橋竣工,還舉辦了徵詩活動,並將選出的詩作刻在亭內的石板上,為這座古蹟增添了獨特的文學氣息。

客家家族的歷史縮影:竹東九牧第

「竹東九牧第」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傳統客家合院,興建於大正年間,是竹東大圳開創者林春秀的故居。這座建築不僅是林春秀家族生活的場所,更是當年商議竹東大圳開鑿工程的重要地點。

九牧第的建築形式反映了傳統漢人的風水觀念和宗族倫理,同時也融合了日治時期的建築新元素。最特別的是,它的左橫屋仍保留了當時作為穀倉的空間,反映了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的文化特性。這座建築就像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書,訴說著客家家族在竹東的開墾與發展故事。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珍貴的歷史遺跡,更是竹東鎮文化脈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共同描繪出這座客庄小鎮豐富而多樣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