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 國家文化資產網


芳苑海牛採蚵生態旅遊-遊憩景點 - 彰化旅遊資訊網


搭上牛車出海耕蚵田,體驗特別的討海生活 彰化旅遊新聞 玩全台灣旅遊網


彰化芳苑潮間帶觀光鐵牛蚵車翻覆 釀10人擦挫傷 | 社會 | 中央社 CNA

芳苑鄉潮間帶生態豐富,彰化縣政府除舉辦國際海牛文化節,「潮間帶牛車採蚵」更是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是日治時期沿用至今漁法,漁戶運用特殊訓練牛隻作為海牛,至潮間帶進行蚵田養殖及採收作業,隨著社會變遷,機械化採蚵車(牡蠣搬運機)日漸取代牛車。


芳苑海牛車伯 | Facebook



2025年11月3日

113-114 年度臺南市基督宗教文物普查建檔計畫(第一期)

 

教會百年匾額與楹聯 見證基督信仰臺灣在地化之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1737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03 17:20:2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補助,並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執行的「113-114 年度臺南市基督宗教文物普查建檔計畫(第一期)」,針對 1945 年以前設立於臺南的四間教會機構進行系統性的文物普查與建檔,共清查出 448 件珍貴文物。其中,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保存的多件匾額與楹聯,是本次最具象徵性且引人注目的重要發現。

普查團隊此次記錄的匾額包含「宇宙主宰」、「大啟恩門」、「至尊無對」、「基督聖教」,以及兩對分別由嘉義城及阿里港教會於 1902 年贈送「恭賀太平境堂會落成楹聯」。

這些作品承襲臺灣廟宇與宗祠常見的文化形式,同時融入基督信仰的核心語彙,展現外來宗教如何透過熟悉的文化載體實現在地化,使信仰更貼近社群生活、也更容易被理解與接受。它們不僅是宗教物件,更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證據,透過書法、雕作與語言的交織,呈現西方宗教理念與東方藝術傳統交匯出的獨特文化景象。

此外,這批匾額與楹聯也體現地方社群互動的脈絡。許多作品由各地教會或信徒贈送,象徵宗教間的祝賀與支持,更反映地方社會與教會共同成長的歷程。

若細細觀察,這些作品可視為一種「舊形式 × 新內涵」的文化創新,讓原本用於頌揚家族精神或廟宇信仰的匾聯形式,在教會脈絡中轉而承載如「飢渴慕耶穌」、「虔恭尊上帝」等新語彙,展現傳統框架被賦予新的宗教意義。

目前,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已將這批匾額與楹聯妥善收藏於文物室。透過本次普查,它們得以重新被看見並完成完整建檔,也再次證明基督信仰在一世紀前便已透過貼近在地文化的方式,與臺南社會展開深刻互動。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表示,這些文物不僅屬於教會,更是臺南乃至臺灣社會的共同文化記憶。文化局局長黃雅玲指出,本次普查中多件匾額與楹聯均被列為建議「列冊追蹤」文物,顯示其高度的文化資產潛力與價值。

未來,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將持續推動其朝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邁進,讓這些珍貴作品獲得更完善的保存與延續。

透過本次普查成果,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基督信仰在臺灣落地生根的軌跡,也再度見證多元文化交會下所展現的豐富面貌。

這些百年匾額與楹聯不僅是歷史的延續,更是一座跨越宗教、文化與時代的橋樑,為臺灣的歷史敘事留下深刻而獨特的印記。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補助,普查臺南四教會文物成果出爐,清查448件珍貴文物,見證基督信仰在地化歷程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保存之多件匾額與楹聯,展現東西方信仰、文化交流與融合風貌




【臺北老房子的故事】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YouTube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老房子的故事】- YouTube


 【臺北老房子的故事】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臺北老房子的故事】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完整版 - YouTube


ARCHISTORYTW【臺北老房子的故事】鐵路局北淡線(圓山站)宿舍

ARCHISTORYTW【臺北老房子的故事】國立台灣大學日式宿舍 戴炎輝寓所

ARCHISTORYTW【臺北老房子的故事】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

ARCHISTORYTW【臺北老房子的故事】金義合行

ARCHISTORYTW【臺北老房子的故事】北投公共浴場(北投溫泉博物館)












2025年10月20日

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





國史館 - 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Taiwan Historica | Facebook





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謹訂於本(114)年10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時,於史蹟大樓三樓舉辦「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開幕式;本展覽展期預計至115年4月30日(星期四)止,展覽地點在本館史蹟大樓三樓中庭。

為紀念終戰八十週年,本館與國史館共同舉辦本次微型展,旨在回顧並省思1945年前後影響臺灣深遠的關鍵時刻。展覽精選國史館與臺灣文獻館的重要檔案,包括開羅宣言、戰爭終結、受降儀式、國府接收、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各級民意機關設立、日產接收與日僑遣返、二二八事件,以及去日本化與推行國語教育等史料。

為呈現多重視角與時代氛圍,本展覽除呈現國府、美國、英國、日本及臺灣菁英的關鍵史料,也搭配《蔣中正日記》及林獻堂、楊基振、吳新榮等臺灣菁英的日記,並介紹王育德先生推動臺籍日本兵補償所付出的貢獻。本館另展出郭恆慶先生等人捐贈有關1945年政權交替之際等公私文書約21件,以及戶籍登記及身分證、改路名等去日本化文獻史料,豐富展出。

1945年前後的臺灣,是亮光與暗影交疊的年代,一方面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喜悅與對祖國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治理失能、經濟失控導致的民心思變,最終引爆1947年二二八事件。相關展覽訊息請至官網( https://www.th.gov.tw/ )或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whistor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