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府城城垣300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城垣文化補助徵選案結果揭曉 24案展城藝獲補助 總金額高達355萬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五九圍城」行動再現歷史 南大師生重現府城城垣歷史輪廓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民間倡議公私協力 齊心推動府城城垣三百 | 中央社訊息平台


重回眾志成城 聆聽城市記憶 臺南市「府城城垣三OO年」系列活動5/9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 市府攜手民間 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6 18:39:40)  公私協力、社群共創下,共同攜手推出的「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結合歷史、宗教與當代藝術文化,最具規模與象徵意義,重現三百年前府城的精神與樣貌。

為向大眾介紹活動內容並邀請共襄盛舉,特於4月26日在大南門城前舉辦「府城城垣節」記者會,由臺灣府城隍廟、iF300籌備委員會代表與市長黃偉哲共同揭示一連串民間與官方攜手推動、融合藝術創意與歷史記憶的重點活動,彰顯文化資產保存的時代意義與行動力量。

1725年,臺灣府城城牆於臺南正式興築,因此今年(2025年)適逢府城城垣啟建300週年。為紀念這段重要歷史,民間主動發起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府城隍遶境、「iF300籌備委員會」所發起的倡議與行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亦積極響應,並獲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結合國定古蹟「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之保存推廣,共同策劃並推動多項文化紀念活動。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清代臺灣府城城牆的興建,不僅是城市防禦與規劃的具體表現,更標誌著臺南社會發展與城市治理的重要里程碑,也體現民間由下而上的社會動能。值此三百週年契機,以城門與城牆構築而成的歷史地景為軸線,自5月3日至11日,「府城城垣節」將展開一連串結合宗教、藝術與在地參與的系列活動。

活動以府城守護神——城隍爺的巡城祈福儀式揭開序幕,廟方睽違19年重新啟動「府城隍巡城祭」,將於5月3日巡行臺南四大城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象徵城市的精神守護再次啟動。

緊接著於5月9日至11日登場的「城是生活」嘉年華,將透過各式藝文展演、互動展覽與創作,帶領市民體驗府城的生活美學與文化能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會當日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演出具歷史深度的劇目《城隍巡察錄》,以府城牆興建與城隍信仰為主題,結合大南門的實景演出,不僅傳遞賞善罰惡的道德精神,也巧妙展現古代城隍與當代市長的守護角色,在戲劇與現實之間互動呼應。

活動期間,府城各大城門區域也將陸續設置多件當代藝術創作,藉由現代語彙重新詮釋城牆與城門,並設計多項互動體驗,呈現府城內外的歷史連結與交流脈絡,傳達臺南市政府積極回應民間倡議、推動文化行動的具體實踐。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府城城垣是臺南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三百年的城牆不僅是古蹟,更是市民共同記憶的載體。市府將持續與民間攜手推動文化保存與創新,讓歷史場域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被參與、被體驗、被再創造。期盼藉由『府城城垣節』,讓更多人認識、親近這座城市的歷史核心,也讓臺南成為一座真正以文化為根、共創未來的城市。」

透過五感體驗與多元視角,「府城城垣節」將引領市民重新探索、想像府城的無限可能。讓更多人走進城門與城垣、走進歷史與生活,參與當代的守護行動,共同打造屬於臺南的文化新境與城門交陪的未來願景。

公私協力、社群共創下,共同攜手推出的「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於4月26日在大南門城前舉辦記者會,與會貴賓及市民朋友齊聚一堂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府城城垣節」記者會當日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演出具歷史深度的劇目《城隍巡察錄》,以府城牆興建與城隍信仰為主題,結合大南門的實景演出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府城城垣300年主視覺開放授權 歡迎民間創意共榮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1 15:46:56)


府城城垣300年LOGO,將0解放為引號,代表過去清代府城的城垣不是圍束封閉的界線,而是無限創新與開放思維的交流

1725年臺灣府城城牆獲准興築,至今年正好屆滿300年,自去(2024)年起,臺南的民間團體就已開始闡述府城城垣300年的理念並辦理相關活動,以增進民眾對於文化資產與城市的認同和保存意識;為呼應府城建城「民間倡議、公私協力」之精神,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陸續響應辦理相關推廣活動,日前並公開府城城垣300年的主視覺設計,已獲得網路上不少迴響;臺南文資處特別於今(4/11)日舉辦主視覺開放授權申請說明會,希望透過民間各界發揮創意,一起探索、發揮當代臺南的無限可能性!

距今300年前,臺灣府城城牆及城門興工,完成之後隨著時間及使用需求,歷經築城材料變更及擴建,最盛時期共計有14座城門,展現了清代臺灣首府的規模與形制。雖於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闢建道路有部分被拆除,但現今所存大東門、大南門,以及小東門段、南門段、東門段的城垣殘蹟、外城的兌悅門、巽方砲臺等各類遺構,仍呈現臺灣清代城池構成設施的完整性,並見證清代臺灣治理與築城政策,於2023年合併指定為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今年適逢府城城垣啟建300年,在地公私部門合作辦理一系列活動,希望呈現臺南過去作為「臺灣府城」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之歷史地位,並藉由民間社群、宗教等力量,共同起造當代的臺南新境。

主視覺Logo的意象係將300年的二個數字0解放為兩個引號,代表過去清代府城的城垣不是圍束封閉的界線,而是無限創新與開放思維的交流;漢字版主視覺則以城門名字呈現現存城門的磅礡氣勢,透過文字巧妙拼組,結合古典與現代設計語彙,圍繞著城垣軌跡。透過設計將視覺解構與重塑,重新審視文化資產,喚起更多元的歷史詮釋與社群共鳴。

自4月份起,「府城城垣300年」系列活動也陸續熱鬧登場!包含打破城見願景工作坊、城城點點裝置藝術、織流特展、府城守夜人戲劇走讀等,5月3日至5月11日期間則辦理「府城隍繞境」、城是生活嘉年華等「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歡迎大家在300年一遇的此刻,一起參加這些精采活動,觸碰並感知府城300年來所累積的深厚人文底蘊!

文資處表示,此次說明會,邀請在地商家、文創業者參與,共有近30位業者參與,現場亦播放民間與市府主視覺設計創意互動的動畫,示範後續如何應用的可行性。

目前已公開免費開放民間申請授權應用,申請網址:https://forms.gle/CZFAK69jAxK3AdS6A,邀請各界共同展現府城城垣300年趣味、多元、創意、未來性的面貌。


府城城垣300年LOGO,將0解放為引號,半圓形則象徵府城的日光榮耀


漢字版設計應用於飲料杯之呈現


府城城垣300年主視覺應用與授權說明會宣傳海報



2025年5月19日

2025 府城建城三百周年

 

府城300年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 Tainan | Facebook


臺灣府城 - 維基百科






519 白色恐怖記憶日

 

記憶不因立法者漠視而遺忘 政院推動「白恐記憶日」立場不變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今(19)日出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時表示,記憶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繫民主韌性的關鍵。對於立法院新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未納入「白色恐怖記憶日」,林政委表達遺憾,並強調行政院推動「白色恐怖記憶日」態度立場不變,將持續省思歷史記憶,推動紀念與教育工作,深化自由民主價值。

林政委今日出席由文化部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於致詞時表示,76年前的今日,臺灣發布戒嚴令,讓社會長期籠罩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無數家庭因此承受沉痛代價。而透過記憶對抗遺忘,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支柱,更是維繫民主韌性的關鍵。記憶不僅是國家對過去傷害的修補,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提醒人們從歷史錯誤中學習,預防國家暴力與不正義的重演,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林政委指出,行政院於去(113)年正式將每年5月19日訂為「白色恐怖記憶日」,感謝民間團體多年來的努力與倡議,以及超過500位發起人與政府攜手促成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國家紀念日。針對近日社會關注立法院新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對於委員會討論納入之彰顯民主多元價值與凝聚臺灣社會的紀念日,包括「白色恐怖記憶日」等最後卻未能入法,林政委表達遺憾,並強調政府對重要歷史記憶的重視,絕不會因新定條例的忽略而減少,行政院去年核定「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態度和立場未變,更不會倒退。

林政委強調,記憶不能立法限制,即便新法未明定,行政部門仍會堅守「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意義與初衷,並持續擴大推動紀念與教育活動,讓威權歷史被更多人理解與記憶。

林政委亦指出,明(20)日正值內閣執政滿一周年,過去一年來,卓院長率領行政團隊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工作。包括去年12月三讀通過的「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修正案,進一步保障政治受難者社福權益及財產處分自由。今年2月,行政院也核定「轉型正義階段政策重點策進方案」,以「政府帶頭、社會參與」為原則,與民間攜手協力,一同逐步落實「深化自由民主、確立普世人權」的願景。在這項重點策進方案中,「省思歷史記憶」也是其中一項目標,包括串聯不義遺址空間記憶。

最後,林政委重申,在這個對臺灣民主與人權具有深遠意義的日子,請文化部作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的主管機關,持續引領各界推動歷史記憶保存與社會對話,讓記憶成為力量,讓臺灣邁向更加自由、公義、團結的未來。

林政委到場後,與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監察院監察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高涌誠、文化部長李遠、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等貴賓,於肅穆氛圍中一同默唸受難者名單,聆聽519記憶祈願文,並觀賞紀念影片及藝術演出,感念民主前輩為臺灣民主的犧牲奉獻;致詞結束後,與在場一行貴賓於人權紀念碑獻花,場面莊嚴隆重。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銘記歷史記憶 共同守護民主未來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9 15:34:57)  政府因應民間團體倡議,於去(2024)年4月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讓我們記取、憑弔過往苦難與歷史。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9)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禮堂舉辦「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監察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及高涌誠、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受難者家屬黃春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青年代表張瑀婕、倡議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政治受難者,以及家屬與聯署者共約150人出席。

典禮在鐘聲下揭開序幕,由貴賓共同誦唸受難者姓名,並邀請青年代表張瑀婕朗誦由親歷白色恐怖的作家陳列所撰寫的〈519記憶祈願文〉,提醒世人,藉由記憶白色恐怖的歷史,「人們可以虔誠悼念,那些消逝在時間遠處的英靈或冤魂,並且有機會撫慰他們的家屬及後代,長年以來所暗自吞忍的屈辱和悲傷」,讓更多人對歷史裡的人事物「有著更多的共感同情」,進而開啟對話的契機,凝聚共識,走向未來一個可以公共參與和實踐的更美好社會。

典禮現場接續播放〈向前輩致敬〉影片,提醒今日的自由絕非憑空而來,必須更加省思與珍惜;並邀請劇團笨鳥工作室,以遺書為素材,透過撰寫遺書的受難者及收到遺書的家屬這兩個視角,演出《被扣押的絕筆信・愛》和《已消失的敬啟者・憶》。典禮最後,貴賓前往紀念碑自由獻花,向受難者前輩致敬。

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表示,父親黃溫恭在她還在娘胎時被捕,初被判處15年,後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依總統蔣介石指示,改判死刑,於1953年遭槍決。她與父親未曾謀面,直到在她56歲生日的前夕,透過女兒張旖容,才從國家檔案管理局發現父親黃溫恭在行刑前留給家人的5封遺書,這是黃春蘭跟父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連結。在父親被捕槍決後,家屬從此被烙印身分,不論是求學、就業、婚姻都被監控長達40多年,造成她與家人無可彌補的傷害。她的母親在這樣的監控中,即使晚年失智,仍記得身分證必須隨身攜帶,不然會被抓走。黃春蘭也極力呼籲臺灣要團結一心,共同維護難得的自由民主。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表示,去年的今天由發起團隊於人權館舉辦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大會,今年則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接手,是第一次由官方主辦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紀念儀式,她對此非常感謝。王美琇表示,她對於日前立法院通過刪除白恐記憶日一事的震驚與憤怒,期待政府能更加重視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唯有做好歷史記憶的傳承,轉型正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也才得以鞏固。王美琇指出,期盼不要讓前輩跟家屬們在歷史長河所受到的屈辱和冤屈被白白犧牲與遺忘,也希望悲痛的歷史不要再次發生。

「在這座糖的地獄,人是哭不出來的的奴隸、是不再哀求的奴隸、是不會做夢的奴隸。在這座糖的地獄,人是被奪去姓名的奴隸、是不被視為人的奴隸、是不存在的奴隸。」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以此次人權藝術季中,海地藝術家引用古巴詩人Reinaldo Arena的詩說到,他有3個舅舅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他們分別因為不同的理由,被判了死刑、無期徒刑等罪行,前天綠島錄名碑揭牌致詞的時候,原本萬里無雲的天空突然下起雨,讓他想起記憶中即使經歷過拿著舅舅的血書到處奔走這樣悲傷的日子,他的媽媽卻從來不會哭,或許不是因為媽媽堅強,而是因為在那樣的年代,所有人都如同詩裡所說,「人人都是自我囚禁下的奴隸,想哭都哭不出來」。

「對於所有臺灣人來說,白色恐怖是一個不能遺忘的日子」,李遠表示,作為文化部長也是受難者家屬的他,除了感謝所有受難者、家屬、團體、藝術家持續述說、記錄下白色恐怖時期最深沉的悲傷,「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任內努力把轉型正義的工作做好」,期盼讓包含他自己的所有人,更深刻瞭解受難者及家屬所經歷的痛苦及悲傷。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指出,透過記憶對抗遺忘是推動轉型正義與維護民主的關鍵。519白恐記憶日的設立是對於過去傷害的修補,也是對於未來的承諾,以及預防國家暴力的重演,以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對於日前立法院將包括519白恐記憶日等彰顯臺灣民主多元的紀念節日刪除一事,林明昕表示,政府對於白恐記憶的態度不會因此忽視與改變,行政部門仍會努力拓展、推廣,讓威權歷史被更多人記住,共同深化普世人權的願景。林明昕指出,省思歷史記憶是政府的目標,因此去年行政院送出《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並透過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有效推動政府機關活化保存不義遺址,讓記憶更有力量,讓臺灣邁向自由、公義與團結的未來。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表示,臺灣有著世界最長的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當時的獨裁政權透過肉體凌虐來讓人精神屈服,而至今日,唯有堅持坦承並且接受創傷、集體面對與接納,才是讓臺灣更堅強及強大的方法。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成立不只是為了紀念或緬懷,更是以過去的威權歷史為戒。何志偉表示,政府將持續推動轉型正義,也會用所有方式讓這段歷史深刻在人民心中,讓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能夠永續,讓大家在心中的火種永遠不變。

人權館表示,為擴大社會關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今(19)日於景美園區活動現場亦舉辦人權市集,邀集具有相同人權理念的相關組織、團體、出版社、文史工作者等共同參與,傍晚在景美園區禮堂則將舉辦紀念音樂會,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樂音紀念。此外,人權館也邀請519行動組合、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陳定南教育基金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客家電視台等館所團體共同響應串聯,期待能讓更多民眾接近及認識臺灣在地歷史,帶動社會省思及公共對話,守護全民共同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文化部長李遠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後,至人權紀念碑獻上象徵人權與自由的鐵砲百合。


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親友等人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之際,誦唸心中及手中的受難者名單,憑弔苦難與歷史記憶。


政治受難者黃溫恭之女黃春蘭表示,父親在1953年被處決前一晚寫下5封遺書,直至2011年遺書才回到家人手中;兩人雖未曾相見,但遲來的遺書讓她感受到父愛的存在。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9)日舉辦人權市集,設置人權團體及教育單位互動攤位、手作體驗攤位等,並規劃集章及任務挑戰活動,從中分享人權知識。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前排中左起)、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監察院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及高涌誠、文化部長李遠(前排中右起)及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長洪世芳、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長賴俊兆等,與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親友共同銘記歷史記憶。



2026 臺南運河開通百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 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4/25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3 11:21:21)  你可知道,位居在安平區的臺南運河,即將於2026年迎來運河開通100週年,作為百年盛事的暖身活動,由安平當地居民何珮甄、李維睦、鄭瓊玲、莊雁茹、陳義添等人與文史團體共同發起,於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上午8:08在安平妙壽宮集合舉辦「開通紀念合影」,並以「王城再發/府城再興」為主題邀請大家沿著運河參與健走活動,沿途發送399顆紅蛋,為運河慶生,來串連起運河百年暖身活動,傳承在地歷史,凝聚社區記憶。

這次的「開通紀念合影」活動將邀請當年運河文化與歷史的見證者,以及許多熱心參與地方文化的居民與攝影人,包括安平觀音亭主委顏東賢及在地耆孫山中、何世建、林錫田、社區居民發展協會代表、當地居民何珮甄、李維睦、鄭瓊玲、莊雁茹、陳義添等人共同來參與,至於為何選在4月25日辦理活動,則是根據史料紀載,臺南運河是在1926年4月25日正式通航,選在歷史性的一天辦理開通紀念合影,別具意義。

此外,這次的合影活動也是個人社造陳義添老師繼去年社造計畫「安平常民+400照片收集與故事記錄」的延續,在安平區成長的陳老師,投入社區營造已超過15年的時間,有鑑於安平在地的青年朋友,對於家鄉的人事物越來越陌生;因此,去年透過文化局個人社造獎勵計畫,在安平地區進行田調、拜訪耆老、記錄老故事,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進行老照片蒐集;在地居民學校參與進行「對海頭到港仔尾開幕成果展」、以及「走一條三百年常民古道」的走讀活動,獲得民眾的熱烈迴響,許多安平的古今故事,藉著幅幅斑駁相片持續訴說著。

今年持續希望以影像召喚記憶,串連居民對土地的情感;活動當日也特別邀請航港局安平海關燈塔主任邱裕峰先生,與運河兩岸居民一起共進早餐、聊聊昔日運河故事、共享歷史回憶。

文化局表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民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在地文化,依傍海岸邊的安平區,延伸與五條港之間的經貿路線,臺南運河為此因應而生;運河是由府城居民與安平工人共同參與,開工日是4月16日、正式通航則是4月25日,運河的開通改變了安平與五條港的貿易、交通模式,更形塑了安平居民的日常與文化底蘊,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市定古蹟,更成為河岸咖啡,民眾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百年歷史古蹟。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

 

綠島人權紀念碑


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 銘刻歷史 深烙人權 見證轉型正義新里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7 15:01:25)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舉行「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長林維玲、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典獄長呂憲慈、臺東縣議員王姷力、綠島鄉代表會主席何富祥、鄉代表田亦生、鄭姵辰、陳韋宇,綠島國小校長高志翔、綠島國中校長徐湘平,以及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其家屬代表等共同出席揭牌活動。此次紀念碑錄名竣工,象徵臺灣對歷史的正視與落實轉型正義的決心,更是為向臺灣民主化歷程中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前輩們致敬與表達撫慰之意。

揭牌典禮由身知島舞團以《慕光前行》拉開序幕,在現場大提琴伴奏的琴音中,舞者以肢體傳達思念與希望,撫慰歷史創傷,象徵自由重生與希望;以及成立於2006年的農村武裝青年獻唱〈阿母的話〉及〈予你的歌〉,傳達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表達對無數爭取民主自由之前人的犧牲奉獻與堅持的感念,以及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所孕育之文化的深刻關懷。接續由李遠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家屬、受難者團體代表等人於紀念碑前共同完成揭牌儀式,見證臺灣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典禮結束後,李遠也在藝術季策展人高森信男的陪同下,前往參觀今日開幕的綠島人權藝術季(雙年展),一同見證多位國內外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轉化人權內涵的精彩創作。

高金郎前輩在揭牌典禮上致詞提到,1999年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工程,當時紀念碑名單一共953人,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社會的認同發展下,25年後的今天增加到12,060人,這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的明證。過程中雖然難免遭遇分歧、窒礙,如同天氣的突然變化,但只要大家繼續團結努力,抱持對臺灣的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高金郎前輩期待,臺灣的光榮能夠不只顯現在政治、經濟的層面,也能顯現在社會的和諧。

揭牌典禮在李遠致詞時,突然下起大雨,李遠婉拒同事幫忙撐傘,淋著雨說,從漢寶德設計的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到開場年輕藝術家的音樂、舞蹈都在傳達著「母親的眼淚」。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母親在暗夜中哭泣,「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家屬、朋友的眼淚。李遠說,他出身的1951年,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往綠島的日子,景美紀念園區錄名碑揭牌時,是他與舅舅黃梅第一次相遇。昨天當他搭船來到綠島後,他也在綠島的紀念碑上,找到了另外2個舅舅的名字,他的家庭裡4個舅舅就有3個舅舅是受難者,「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與每個人都可能有關的事,只是當時大家都活在害怕中」。

李遠說,「受難者在不同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理由被逮捕」,也因為他的家族面臨同樣的歷史記憶,他的父母親非常不希望他成為作家、政治工作者,雖然最後讓父母失望了,但他卻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透過小說、音樂、藝術、電影、繪本、漫畫等,將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一代傳達一代的給更多年輕人聽見,「他們也願意留下眼淚,那個眼淚才是更珍貴的」,而這也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更是他作為文化部長最重要的工作。李遠說,已經寫了103本書的他,本來已經覺得不用再寫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持續與所有受難者、家屬等「家人」相處後,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完成一本他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一本與白色恐怖有關的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人權紀念公園」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當時考量自然景觀,採地下鑿刻方式規劃,以流水與穀紋象徵生命與人權,並在斜坡道旁牆面刻錄953名政治受難者名單,於1999年12月10日完工落成並對外開放。

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史料的釋出,人權館自2023年起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結報告「政治案件當事人」名單為基礎,持續查考比對檔案史料,並訂定《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邀集政治受難者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錄名審查委員會,期間亦就錄刻名單及人權紀念碑總說明辦理預告,廣徵意見,並於2024年確認更新刻錄名單12,060位。惟仍有許多名單因史料取得及查證困難而未錄名,未來仍將持續調研增補。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刻政治受難者名單外,也增設紀念碑名單查詢系統,連結「國家人權記憶庫」,方便參訪民眾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資料,進一步瞭解各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人權館表示,昨日李遠抵達綠島後便前往十三中隊向受難者前輩的墓碑獻花紀念,今日除了參加紀念碑揭牌典禮外,也與一同登島的受難者前輩和家屬們參觀綠島人權藝術季。人權館期盼透過此次錄名更新,致敬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期待透過多元的創作形式來轉譯人權內涵,普及社會對於人權價值的理解、認同與維護,記取歷史教訓,共同守護臺灣的人權、民主、正義、自由與和平。
(廣告)


文化部長李遠(中左)、國家人權博物館長洪世芳(中右)及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其家屬親友等,共同進行紀念碑揭牌及獻花儀式,見證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


政治受難者後代在紀念碑前獻花儀式,致敬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象徵記憶的世代傳承。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7)日舉辦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昨(16)日前往「十三中隊」緬懷長眠的政治受難者,並獻上百合花致意。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即日起開展,文化部長李遠參觀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武鎮創作的《判決書》系列作品。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邀集23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文化部長李遠參觀海地藝術家Jean-Ulrick_Désert作品〈身在糖之地獄〉,其引用古巴詩人Reinaldo_Arenas詩作《糖廠》,以裝置藝術探討強迫勞動與壓迫的歷史記憶。



2025年5月15日

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


政院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

為具體落實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以及平埔原住民族群二十餘年來正名之訴求,行政院會今(15)日通過原住民族委員會擬具之「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多元族群為臺灣社會的特色與驕傲,更是政府推動族群平權工作重要的事項,平埔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文化的脈絡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為具體實現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以及平埔原住民族群二十餘年來正名之訴求,本草案落實司法院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請原民會務必對社會大眾加強說明,共同建立多元、包容、開放的臺灣社會。

卓院長指出,本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後,請原民會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協調,早日完成立法程序。

本草案要點如下:

(一)本法立法目的、主管機關;政府辦理平埔族群事務之相關義務及原則。(草案第1條至第4條)

(二)申請核定平埔原住民族群之程序及佐證資料、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基準及公告民族成員身分認定要件以徵詢民眾意見。(草案第5條至第9條)

(三)中央主管機關審議會成員、運作方式與審議結果陳報核定及對外周知。(草案第10條及第11條)

(四)經核定為平埔原住民族群者,其民族成員身分認定要件之公告及個人申請登載於民族成員名冊程序。(草案第12條)

(五)本法施行前相關情事及申請案得適用本法有關規定辦理。(草案第13條)

(六)第一代平埔原住民之身分取得,直系血親卑親屬取得平埔原住民身分之條件。(草案第14條至第16條)

(七)平埔原住民身分之喪失及回復;取得身分之取用、並列平埔原住民族群傳統名字或從姓之申請程序與次數限制。(草案第17條及第18條)

(八)平埔原住民身分別依法變更及父母屬於不同原住民身分別之擇一登記原則。(草案第19條)

(九)平埔原住民之民族別登記原則及其相關事項之授權辦法;身分得喪變更之戶籍登記程序及生效時點。(草案第20條及第21條)

(十)平埔原住民族群及其所屬成員之權利保障事項。(草案第22條及第23條)


討二 「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_原民會 新聞稿 
PDF

行政院審議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 送請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於今(15)日院會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 草案並送請立法院審議,原民會表示本次修法正面回應憲法法庭 111 年度憲判字第 17 號判決,具體落實憲法保障原住民身 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並將加強與立法院朝野黨團的溝通,以儘速完成立法程序。 

原民會指出,該憲法判決認定,憲法所保障的原住民族應 包括臺灣現存的所有南島語系民族。凡仍保有民族語言、習俗、 傳統文化特徵,並維持族群認同,且有歷史紀錄可稽的族群, 皆可依意願申請核定為原住民族。

判決要求政府於 3 年內透過修法或立新法,明確規範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的核定標準、身分要件及登記程序。 

原民會進一步說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不僅是對憲法法庭判決的回應,保障平埔原住民族群的身分權益, 更將強化文化傳承與權利保障,促進臺灣多元族群的共榮發展。

原民會表示後續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黨團協調溝通,期能早日完成立法程序,以具體保障平埔原住民身分權益與福祉。

2025年5月12日

國父紀念館「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

 

國父紀念館走讀台東南迴 體驗南島文化之美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2 11:00:33)  為喚起大眾對歷史文化與族群多樣性的關注,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今年推出「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系列,自4月起至7月中旬,規劃10條具代表性的走讀路線,走訪全台歷史場域與文化空間,邀請民眾實地走訪,體會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東部路線「走讀義築與南島文化——台東南迴」於今(10)日登場,帶領學員沿南迴公路踏查,探索建築與文化交織共生的風貌。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核心即在於尊重多元、促進共融。原住民族文化與當代表現的建築語彙之交會,正是台灣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展現,也呼應國父追求「天下為公」的核心精神。透過此次南迴走讀,期盼學員能藉由實地踏查,深入理解台灣南島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美學,進而體會族群共生與文化永續的價值。

本次活動由台灣義築協會團隊帶領,行程包括參訪台東義築工作站與香蘭之森,欣賞以國產柳杉構築、結合自然環境的木構建築,實踐永續與共生的建築理念。沿南迴公路行進,學員探訪新香蘭部落與舊香蘭遺址,認識南島語族當代生活樣貌與史前文化延續,感受族群文化在地脈絡中的延展與共存。

特別安排部落族人親自導覽,走訪排灣族拉勞蘭部落與阿美族沙撒拉克部落,透過壁畫、器物與生命故事的分享,讓學員直觀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度與魅力。這不僅是一場文化探索,更是一場身體力行的實踐行動,體現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族群共融、文化尊重與自然和諧精神。

透過此次走讀,讓學員有機會貼近原住民族生活場域與當代義築實踐,重新思考建築如何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並理解多元族群如何在台灣共築歷史、對話未來。

後續場次與報名資訊,請參閱國立國父紀念館官方網站(www.yatsen.gov.tw)或活動報名專頁。國父紀念館誠摯邀請對歷史文化、建築美學與族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共同走進台灣南島文化的歷史現場,感受多元社會的豐厚力量。
(廣告)


國父紀念館走讀台東南迴 體驗南島文化之美


位於台東舊香蘭遺址的義築作品。


新香蘭部落曾文宗老師介紹圍牆圖騰寓意。


台灣義築協會高宏奕老師介紹國產木構材研製秘辛。


學員於義築協會工作站認真請教各種木材之間的差異。


國父紀念館「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即將啟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8 11:10:26)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由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設計,並於108年5月3日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今年國父紀念館延續深度文化探索的理念,特別策劃「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融合國父孫中山推動族群共融、社會進步與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透過導覽歷史建築、現代建築與原住民族文化,帶領民眾走訪台灣各地,體驗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脈絡。

本次活動自4月26日至7月26日,涵蓋台北、台中、台南及台東等地,共規劃10條走讀路徑,每場活動皆為半日行程。活動特邀銘傳大學建築系徐明松教授及多位專家學者擔任導覽講師,透過實地踏查與專業解說,引領學員深入理解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與社會發展脈絡,並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台北舉行的5條走讀路徑(4月26日至27日、5月24日至25日、7月12日),將探索國父孫中山的革命足跡與台灣現代建築發展。行程涵蓋國父史蹟館、中山堂、大稻埕歷史建築群,並參訪三明大樓、嘉新大樓與松山機場等,由王大閎、陳其寬、高而潘等建築師設計的現代建築,深入探討歷史脈絡與建築理念的交融。

台南與台中共有3條走讀路徑(6月14日至15日、6月28日),關注建築如何承載社會福祉,涵蓋公共建築、宗教建築與社會福利設施。行程將參訪台南新營天主堂、台南大仙寺、台南南門勞工育樂中心,以及台中東勢鎮公所與東勢鎮農會等地,剖析這些建築與社會發展的關聯,展現空間設計在公共服務與社會關懷中的價值。

台東計有2條走讀路徑(5月10日、7月26日),深入探索南島文化與母系部落建築,走訪舊香蘭遺址、大巴六九部落等排灣族、阿美族及卑南族部落,體驗台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智慧與環境適應力,感受不同族群在建築空間中的文化特色與表現。

國父紀念館誠摯邀請對建築與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參與這場跨越時空的走讀之旅,親身體驗建築空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深刻連結。首場活動將於4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時起開放報名。為維護活動品質,台東場次(5月10日)限額15名,其餘各場次皆為25名,額滿為止。

活動詳情及報名方式,請至國父紀念館官網(www.yatsen.gov.tw)或本館活動報名專頁查詢。如有疑問,歡迎來電洽詢:(02) 2758-8008分機535、725。(廣告)


國父紀念館走讀活動主視覺。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旅館接應室,曾接待國父孫中山先生,見證其革命足跡,為重要歷史建築。


建築師兼神父費宥諒(Karl_Freuler)設計的新營天主堂。


台南果毅天主堂的窗戶設計獨具特色,採用紅白相間的框架,並嵌入鐵藝圖案,透光效果柔和且富有層次感,展現現代教堂建築的美學風格。


台南大仙寺以其獨特的彩色磨石子工法著稱,展現出精湛的工藝與豐富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