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安平志事》大員台江

 

大員 - 維基百科

臺江內海 - 維基百科


ARCHISTORYTW《安平志事》大員台江

ARCHISTORYTW《安平志事》熱蘭遮堡

ARCHISTORYTW《安平志事》國家歷史風景區

ARCHISTORYTW《安平志事》歷史聚落

ARCHISTORYTW《安平志事》在地人說在地故事


ARCHISTORYTW台江志事》台江國家公園

TWECOLIVING台江國家公園

ARCHISTORYTW台江志事》台江文化

LOCALCULTURETW【臺南市】台江建庄二百年



2024年9月12日

《臺南400》國立成功大學「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


成大「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 從考古出土遺物揭示臺灣歷史演變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11 15:11:19)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自 2019 年開始執行成大臺灣學計畫,持續在安平進行考古調查與考古試掘,之後也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累積多年熱蘭遮城堡與市鎮等相關研究成果,8 月 26 日至 11 月 24 日於成大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舉辦「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展覽運用豐富的考古出土遺物,探索臺灣從史前時期到現代的歷史演變以及從物質遺留去思考外來勢力如何形塑今天的臺灣。

「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 從考古探索臺灣歷史演變

「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於 9 月 11 日上午舉行開幕式。成大陳玉女副校長、成大圖書館傅子芳館長等成大師生外,臺南市文資處、工研院、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單位及文化界等人士共襄舉出席典禮。

陳玉女副校長致詞表示,成大自 2018 年由考古所率先執行臺灣學計畫,從起始的「熱蘭遮城 400 年考古」,去做相關的研究與田野調查,進而從歷史的縱橫、省思、探析臺灣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考古」,讓我們看見過去,洞見未來,「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特展從學術視角,對臺灣從舊石器時代到現代提供了歷史脈絡,是極為珍貴的展覽。

成大圖書館傅子芳館長說,臺南是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源頭,圖書館是古今中外知識匯集地,特展於圖書館展出相得益彰。考古出土遺物,提供了現在與過去的人事物等許多連結,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特展計畫主持人考古所劉益昌教授致詞指出,臺灣究竟是什麼,臺灣人概念如何而來,人何時來臺灣,而臺灣又是何時有人,漢人何時來臺,原住民又是從什麼時候與其他南島民族往來,透過考古出土遺物都能給出訊息。特展展出臺灣發展過程及影響,他期許位在南臺灣的成大,發展一套用南臺灣的資料來說臺灣歷史。隨後劉益昌教授為與會人士進行導覽,他深入淺出地說明、介紹,讓眾人對考古、對臺灣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影響,有更清晰的認識。

展覧之外,今年 11 月 22、23 日還將在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17 世紀前後的臺灣與周邊:考古學的觀點(1550-1717)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臺灣、荷蘭、越南、日本等國家的學者,共同討論 17 世紀東亞與歐洲之間如何互相交流、影響。

這次展示著重於成大在熱蘭遮城堡與市鎮等所做的考古與相關歷史研究成果。以 17 世紀臺灣捲入全球貿易體系為主軸,探討貿易動機如何影響臺灣的物質文化,影響範圍不僅涉及漢人與原住民的互動,還包括荷蘭人自身的文化交流。再依時間脈絡,上溯臺灣舊時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荷蘭時期之後各關鍵影響力進入臺灣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特展分七大主題:
開篇為回顧臺灣的舊石器時代,展示當時人群使用的石器,揭示早期臺灣人如何利用豐富的陸域與海洋資源進行狩獵與採集。從 19-45 萬年前的澎湖原人到 5 千 5 百年前的狩獵採集者,呈現了早期人群的生活方式。

隨著南島民族的形成與擴散,展示中展現約 6 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人」如何渡海至臺灣。其陶器製作技藝與文化變遷,顯示了南島民族如何在臺灣形成,適應不同環境,並擴散至東南亞及大洋洲、印度洋地區。

在 9 世紀末之後,中華帝國的物質文化進入臺灣,唐宋時期的中國瓷器出現在臺灣沿海地區,代表著航路逐漸開始發展。

到了 17 世紀,來自歐洲的荷蘭人改變了臺灣的人群樣貌。荷蘭人建立的熱蘭遮城堡(今安平古堡)不僅是貿易據點,也對臺灣原住民社會造成了深刻影響。其利用武力與外交手段建立了統治結構,改變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格局。同時也介紹目前在台江內海進行的水下沈船探測成果,說明當時海上活動的興盛。

接著探討清帝國與日本在 18 世紀後如何進一步整合臺灣,並使其再次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包括清朝晚期面臨的工業化挑戰,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現代化進程,展示了臺灣在外來勢力影響下如何逐步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

最後介紹 20 世紀後半期臺灣社會的變遷,描繪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並探討在多元文化交融下,今日臺灣的形成。考古遺物如養樂多瓶、玻璃花窗等,生動地反映了臺灣的消費文化與社會改變。




監察院「政府辦理古蹟、歷史建築及考古遺址等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培育現況與困境之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



113-09-12全面檢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文資修復生態及人才培育困境,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15項具體建議

監察委員:范巽綠、蘇麗瓊、蕭自佑、林盛豐、林國明、葉大華、浦忠成

《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自71年實施以來,文化資產指定、登錄數量逐年增長,截至112年8月底止,全國古蹟、歴史建築數量為2,757處,考古遺址數量為2,990處(其中指定55處、列冊79處及學術普查2,856處),但政府公務預算所編列的經費趕不上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增加與待修復的速度、文化資產相關修復專業人才不足、重大工程開發與文化資產保存衝突、所有人抗拒指定、登錄,以及所有人財產權益受損等困境,致龐大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推動受阻。

為找尋解決良策,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決定由監察委員范巽綠、蘇麗瓊、蕭自佑、林盛豐、林國明、葉大華、浦忠成進行「政府辦理古蹟、歷史建築及考古遺址等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培育現況與困境之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

這項研究案透過文獻分析,向文化部、內政部、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教育部、勞動部、國防部、直轄市政府、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部鐵道局、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鐵公司)、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22個機關(構)調閱資料,並走訪高雄、屏東、雙北、宜蘭、臺中、彰化、花蓮、臺東、臺南、嘉義、澎湖、基隆等地,實地履勘具代表性文化資產及辦理地方政府文化局(處)座談,也親赴日本當地考察,訪問文部科學省文化廳、京都府教育廳、該府農林水産部、公益財團法人「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等機關團體,又諮詢3位考古學先進、5位人間國寶及傳統匠師、10位古蹟保存修復學者專家,復邀集文化部及所屬文化資產局、原民會、教育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等機關進行座談後,提出調查研究報告,續經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13年8月15日審查通過,除促請行政院督請所屬確實評估改善相關缺失外,並規劃將本案調查研究成果編印專書出版,藉此喚起各界對於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視。

七位監察委員提出15點結論及建議,重點摘要如下:

一、傳播臺灣多元文化資產價值,建立正確的臺灣主體史觀

尊重臺灣歷史上各個時期留下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成為建構臺灣主體性之珍貴資產,藉此也看到民主臺灣開放、包容、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建議文化部增進民眾認知,以呈現臺灣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

二、亟待強化考古教育、出土遺物研究活化及運用

從考古學、人類學研究證據顯示,臺灣這塊土地的人類活動歷史,可追溯5萬-3萬年前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臺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000-6500年的歷史,而南島語族文化或語言的形成過程,主要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發展而來,僅以漢人移民或中國地方史的思維看待臺灣歷史,顯為斷裂且狹隘的史觀。然而,對於考古學、人類學建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民眾普遍知之甚少,爰建議文化部由強化12處國定考古遺址之教育傳播功能做起,並輔導地方考古遺址之教育功能,俾讓國人明瞭此類臺灣史前遺址在國際人類學、考古界發現之重大意義,以及建立臺灣主體史觀的重要地位。另全國出土遺物尚待整理計約50萬餘件,亟待進行遺物整飭及研究、合宜典藏空間及分級分類活化運用。

三、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與人才培育,亟需完整配套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及《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立意雖然不同,卻有部分重疊,文化部及原民會宜有具體的分工合作機制與做法;再者,建議原民會提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審查機制及審查人員專業,並協助建立各族傳統智慧創作的內部審議機制,俾利完整、自主的掌握、盤點、彙整、詮釋所屬傳統智慧創作能量;此外,原住民族各族皆有不同之傳統建築、會所,其民族智慧、材料運用、工法卻未有完整之人才培育、技術傳承之配套。是故,建議文化部會同原民會建立文化資產保存與傳統智慧保護之整合平台,並加強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以及強化相關技術傳承配套。

四、正視文化資產保存之前瞻政策思維及財務規劃,並加強與所有權人良性溝通

國內近年來大量增加指定、登錄文化資產,但欠缺前瞻性之政策思維及財務規劃,造成修復經費匱乏與修復人力不足,引起民怨甚至爭訟。揆諸日本文化廳與都道府縣文化機關鑒於預算資源有效運用,以及尊重所有人意願,「宏觀調控」文化財之指定、登錄,並透過修復周期擬定10年計畫,編列適足預算,俾利計畫性修復重要文化財與培育修復人才,並確保匠師工作穩定及薪資待遇。建議文化部借鏡日本,會同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盤點全國性之文化資產所需保存修護經費與修復人才供需狀況,據以擬定中、長期計畫及相應預算;另建議文化部與地方政府文化局(處)加強與所有權人良性對話與溝通,提升互信,共同化解文化資產指定、登錄、管理維護之歧見。

五、推動國定古蹟修復示範計畫,招募國家隊

日本國寶、重要文化財之修復匠師重視品質,作工細緻,講究職人精神,係因文化廳編列適足經費及規劃合理工期,且建置文化財修復人才庫,依專業程度高低,分門別類,凡涉及國寶、重要文化財之修復,就必須從人才庫中挑選最高等級(專業)技術保存團體執行修復。然而,我國長期由營造廠主導修復,甚至在工期的壓力下,匠師只能取巧,不完全按照傳統工法施作,甚至有些司阜的技法不是傳統工法,把古蹟修壞,其後果除施工品質不佳外,也造成匠師薪酬未有合理保障、學徒的技藝不夠紮實,爰建議文化部借鑑日本,擬定國定古蹟修復示範計畫,擇定優秀之修復團體(國家隊),編列適足經費,同時將修復現場做為教學實務基地,進而培育人才,傳承技術。

六、遺址保存價值不宜順應工程開發,並先進行遺址調查

公私有土地開發或重大公共工程涉及或發現考古遺址、地下遺構時,必須停工等待考古發掘,進而需辦理變更規劃設計,常導致工期延宕、工程預算成本增加,影響重大,除考古遺址、地下遺構有遭受破壞之虞,亦恐造成開發案破局。爰建議文化部與地方政府文化局(處)表明遺址保存價值不應順應工程開發的立場,於土地開發前,倘開發基地涉及已知之疑似考古遺址,或工區範圍內可能有相關地下遺構,即應由開發工程主管機關會同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要求開發單位審慎檢視開發基地潛在之文化遺址,重大開發案允宜先行進行相關考古發掘措施,並特別著重其文化資產價值之評估,以避免珍貴的遺址、遺構因開發行為而遭到不可逆的破壞。

七、落實私有考古遺址指定、補償

私有文化資產常涉及產權複雜、權管不一及反對意見者,如確具重大保存價值者,倘能價購並公有化原是最佳方式,惟考古遺址因範圍廣大、私有土地占比高,政府價購實屬困難。因考古遺址之土地開發利用受限,故文資法及「考古遺址土地容積移轉辦法」規定經指定為考古遺址之土地容積得申請移轉至其他地區土地建築使用,然該辦法自108年施行迄今尚無相關案件,爰建議文化部檢討其原因,並尋求其他補償措施,以保障考古遺址土地所有權人權益,俾利考古遺址推展。

八、籌設水下博物館及水下考古人才嚴重短缺,亟需突破

文化部雖自95年起推動「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計畫」,104年12月9日水下文資法公布實施、107年12月設置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惟尚未設置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專責機構,而現有澎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則空間侷促,不僅缺乏典藏空間,且僅能利用鄰近之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辦理展覽,建議文化部儘速推動設立水下博物館。又,我國大專院校考古相關系所少,水下考古研究更屬稀少,文化部雖辦理培育課程,惟培訓人數有限,爰建議文化部會同教育部正視水下考古人才嚴重短缺問題,制度化建立人才培育機制,並編列適足經費,俾速謀解決對策。

九、建構重要文化資產周邊建物容積調配機制

日本京都府及奈良縣皆劃定「核心區」與「緩衝區」(buffer zone)以管控重要文化財周邊環境建物高度、色彩及營利類別(行業)等,也訂定相關罰則,其他都道府縣則透過劃定史蹟之方式,進行土地利用保護,以減少視覺景觀之衝突。然而,國內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之保存係以建造物本體為主,鮮少重視其周邊區域之管控,往往造成視覺景觀障礙,爰就重要文化資產建造物周邊景觀之管理,建議文化部會同內政部、地方政府就重要古蹟、歷史建築周邊開發案建立容積調配機制,俾利健全文化資產與都市計畫之衡平發展。

十、調整文資審議制度,建立進步的文資保存概念

文資審議會負責審查各類文化資產,惟「有形文化資產」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文化景觀等類別區分,而「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卻僅有組成、任期等程序上規定,對於各類別的審查委員組成及審查程序並無不同規定,也欠缺客觀判定依據,往往導致古蹟指定、歷史建築登錄之層級不明;且現行文化資產指定、登錄都是個案性審議,倘遇文化資產所有人拒絕勘查或相關文史資料蒐集不足,加上歷次審議會委員組成及專業不同,就易發生前後審議意見齟齬情形。爰建議文化部對於不同類別之文化資產審議建立系統性制度,對於各類文化資產並宜定期進行盤查以明確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制度。又,文化資產保存概念不應僅侷限於建築物的保存,亦注重相關的歷史內涵,國定層級文化資產並為表率,以彰顯文化資產之歷史文化價值。

十一、亟需長期、穩定之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經費

文資法第41條於112年11月29日修正後,雖將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土地納入容積移轉適用範圍,且公有文化資產定著於私有土地者亦適用,惟仍排除以政府機關為管理機關之公有古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之容積移轉。又,「文化資產」與「公共藝術」同屬「文化藝術」之範圍,於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上,卻不若公共藝術有強制提撥及設立專戶之規定。爰建議文化部研議如何於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範圍納入一定比例公有文化資產容積移轉、或於興辦重大公共工程時提撥一定比例經費,並設立基金或專戶,俾以穩定財源促進我國文化資產保存之發展。

十二、修法保存維護「移動文化資產」

臺灣有阿里山蒸汽火車;天皇、總督及總統的專用列車;臺鐵公司歷史悠久的柴油客車等珍貴火車頭及車廂,或修復運轉、或再利用為展示空間,或典藏於車庫中。惟火車係交通運輸工具,這些珍貴的車頭及車廂,乃為可移動的文化資產,尚難納入文資法「有形文化資產」9大類別予以指定、登錄,倘逕以「古物」指定,恐使車輛保存維護陷入法令規範與實際修復有所衝突的困局,實宜以專章處理。

十三、建立制度化、體制內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刻不容緩

現行教育體制對於古蹟修復相關課程明顯欠缺,致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畢業生投入文化資產產業比例偏低;復因技職教育體系養成不足,傳統匠師更面臨人才斷層,文化部雖自91年起辦理「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並於108年5月成立「文資傳匠工坊」辦理傳統技術專業人才培訓課程,然未與實務工作接軌,仍難以填補與日俱增的文化資產修復工作所需;爰文化部除訂定「古蹟修復傳統匠師整體薪資參考基準」、研議新增優良匠師獎項外,亦建議建立證照分級制度,擬定文化資產分級修復計畫,以保障匠師工作權,並吸引年輕人才投入。另,依文化部統計108至112年我國有34位考古遺址發掘主持人,該部並預估每年至少有110案環評考古調查需求,而現階段隨案養才方式,每年約僅增補10位考古人力,人才缺口亟大。爰建議文化部與教育部合作就文資修復人才、考古人才,建立制度化、體制內之培育制度,並依不同職能,分類、分級培訓,建置人才庫,以提供長期穩定之優質修復人才及考古人才。

十四、調研分類我國日治時期近代產業遺產,定期辦理臺日人才交流及技術合作

日本京都府、奈良縣、滋賀縣管有文化財數量龐大,轄設文化財保護課(所)進用技術官僚,辦理境內文化財修繕作業;再者,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擁有100多名具有豐富經驗和高度技術的專門修復人才,主任技術者更占全國4成餘,社會信譽度極高,直接接受政府委託辦理文化財修復相關調查、設計和監造,也獲得國家認可為「建造物修理」、「建造物木工」等2項保存技術認證機構,並培訓相關修復人才;此外,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對於文化財保存、修復研究成果豐碩,研究人才濟濟,並擁有優良的保存研究儀器設備。考量我國近代化遺產之形貌、工法與日本息息相關,建議文化部就我國日治時期近代產業遺產進行調查研究與分類,以闡釋這些遺產的文化資產價值,並建議就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相關技術研究,與京都府、奈良縣、滋賀縣、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或大型工作坊,提供兩國文化資產實務工作者專業交流與合作。

十五、提升文化資產業務人員之員額、職等

文資法規定主管機關為從事文化資產之保存、教育、推廣、研究、人才培育及加值運用工作,「得設專責機構」,惟目前各地方政府文化資產相關業務係由轄管文化局(處)所屬科室負責,僅臺中市、臺南市及屏東縣設有專責機構「臺中市文化資產處」、「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及「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負責辦理提報、管理與保存維護等文化資產相關事項。又,監察院履勘時,多有地方政府文化局(處)反映文化資產單位員額不足、職等低及流動性高的問題,甚至連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及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仍有行政人力不足、職等偏低之情事。爰建議文化部協助地方政府成立文化資產專責機構,並透過行政院、考試院研擬適當之員額配置及職等調整,以使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得以順利推展。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400+件檔案,爬梳30年間的建物軌跡 | 藝開罐 | 琅琅悅讀


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開展!看解嚴、921大地震如何影響建築演變 | La Vie


忠泰美術館一次看雙展!《當自由盛開成舞》解構空間將自由具像化,《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探尋解嚴後建築發展 - VERSE


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開展 :匯聚 400+ 文件檔案,探問解嚴如何反轉臺灣建築史 | ShoppingDesign


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呈現不同時代下建築多元發展的路徑 - 非池中藝術網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 Facebook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 匯聚 400 多件文件檔案、近 250 個機構或個人協力,回看解嚴後臺灣建築發展。❞​

由忠泰美術館啟動、籌備兩年多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從「建築」出發、探問 1987 年的「解嚴」之於臺灣建築的意義,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了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本展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期待透過本展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試圖勾勒出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開幕講座 〈群島浮現〉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 ACCUPASS 活動通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歷經長時間研究與討論,籌辦《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爬梳了臺灣建築於1980-2010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探看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另一方面也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進一步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

活動簡介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開幕講座
〈群島浮現〉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歷經長時間研究與討論,籌辦《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爬梳了臺灣建築於1980-2010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探看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另一方面也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進一步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

開幕專題講座邀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劉維公擔任主持,文化評論人暨展覽研究小組成員詹偉雄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與展覽總策劃龔書章,共同回應「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此展覽命題,回看時代轉變與個人的關係,共同辯證解嚴世代如何向群島般浮現的特徵與現象。

  • 活動日期|2024/9/1(日)14:00-17:00
  • 活動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忠泰企業大樓7F)
  • 活動嘉賓|
    主持: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與談:詹偉雄/本展研究小組、文化評論人
    與談: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與談:龔書章/本展總策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系列專場導覽 | ACCUPASS 活動通

本展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本展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透過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展期間舉辦多場專場導覽,邀請眾位建築學者們帶領觀眾詳閱賞析本次展覽各議題內容。

活動簡介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系列專場導覽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本展邀龔書章擔任總策劃,並由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組成研究小組,與忠泰美術館團隊共同策劃,欲爬梳臺灣建築於1980-2010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探看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展覽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本展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透過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展期間舉辦多場專場導覽,邀請眾位建築學者們帶領觀眾詳閱賞析本次展覽各議題內容。

◆ 導覽場次|
  2024/08/31(六)15:00-16:30,龔書章/本展總策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2024/09/15(日)15:00-16:30,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建築評論家
  2024/10/13(日)15:00-16:30,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2024/12/08(日)15:00-16:30,王增榮/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2025/01/08(日)15:00-16:30,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 忠泰美術館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803


美術館序
 

1987 年 7 月 15 日臺灣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也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然而,改變不是一夕之間,自 1970 年代起,思想、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領域早已開始擾動社會,努力掙脫框架,建構自我主張。而「建築」作為眾人之事,則需要集體的努力才能共同成就,建築文化涵蓋了多元的專業領域,並與社會整體經濟及政治緊密連結;那麼,作為社會變遷轉捩點的「解嚴」,之於臺灣建築發展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而臺灣建築的發展又在解嚴之後發生了哪些重要且擴散性的關鍵改變?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本展邀龔書章擔任總策劃,並由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組成研究小組,與忠泰美術館團隊共同策劃本展,欲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了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 1963 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 1987 年解嚴前後完成大學建築教育的建築人。本展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

這股集體的反轉力量是必然、還是偶然?在時代社會劇變的湧動之下,是否必然地給予這群人面對時代轉變,爭取自由解放的機會,進而成為一波又一波的反轉力?抑或是這群人憑自身的意志,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地平線?「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本展的命題,不是一項政治提問,也不是要為特定對象立碑,而是希望透過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理解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

展覽資訊

  •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 參觀資訊|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通行票299元;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 總策劃|龔書章
  • 展覽研究小組|王俊雄、王增榮、吳光庭、林芳慧、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黃姍姍、陳妍秀 

展覽工作團隊

展覽指導|李彥良、李彥宏、黃姍姍
展覽統籌|陳妍秀
展覽協調|陳映芃、張萃怡、蔡侑辰
行銷推廣統籌|陳思安、章綺芸
行銷推廣|李燕姍、劉語晴、林以寧
公眾服務|洪宗平、蔡貝桾、林書彣
行政協調|傅筠庭
展覽協力|蔣美喬、江佩芩
展示空間暨平面設計|築點設計
燈光設計 | 絕對光度
多媒體工程|適格藝術
 

特別感謝


女建築家學會、大硯建築師事務所、大尺建築+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中原大學建築系、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半畝塘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建築繁殖場、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淡江大學建築學系、臺北市立美術館

方新樵、王為河、王進坤、王俊雄、王增榮、王俊傑、甘銘源、阮慶岳、江之豪、江文淵、巫育賢、利宥瑩、呂理煌、呂欽文、李清志、李綠枝、李淑賢、李玉玲、邱文傑、吳光庭、吳耀庭、吳政諺、吳金鏞、林洲民、林盛豐、林美慧、林芳慧、林家如、林芳正、林聰義、林唯哲、林佩蓉、林崇傑、林曼麗、金光裕、季鐵男、姚瑞中、胡湘玫、姜樂靜、孫和謙、郭旭原、郭文亮、郭中端、郭奇正、徐瑞彬、陳宇進、陳蓓蓉、陳育貞、陳建君、陳宣誠、陳冠華、陳登欽、陳永興、連振佑、凌天、孫啓榕、殷寶寧、張華蓀、張清華、張景堯、張樞、張淑征、張鶴齡、許宗宣、許棕宣、許麗玉、曾旭正、曾景濱、曾令理、曾瑋、曾光宗、曾成德、黃進發、黃惠美、黃明威、黃衍明、黃奕智、黃浩德、黃聲遠、黃威融、黃瑞茂、黃建興、游麲、楊恩達、詹益忠、廖偉立、褚瑞基、蔡元良、劉可強、劉克峰、蔣美喬、蔣雅君、賴伯威、歐陽駿、歐陽新簡、蔡建民、蔣雅君、蕭有志、謝京翰、謝宗哲、顏忠賢、簡學義、鐘秉宏、蘇培凱、蘇玉珠、龔書章
* 按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

《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 | ACCUPASS 活動通

忠泰美術館將於2024年推出《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暫)》展覽,於展覽籌備階段,由龔書章擔任展覽研究團隊召集人,邀請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褚瑞基、王俊雄及林芳慧組成展覽研究團隊,並於2023年夏,舉辦展覽前導活動──「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以主題:「啟蒙與覺醒」、「衝撞與反叛」、「理想與夢想」及「解嚴世代之於我」分別象徵解嚴世代不同人生階段的狀態,同時亦從教育體制、社會經濟、建築文化等面向切入思考,邀請各界先進朋友們蒞臨指教,共同探索臺灣建築歷史的另一種解讀。

《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

◎活動簡介|

忠泰美術館將於2024年推出《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暫)》展覽,本展將「解嚴世代」定義為於1962-1964年前後出生的「建築行動者/建築人」,其在學建築養成期間正值戒嚴時期,並於解嚴後踏入社會、步入職場,經歷過封閉與解放的解嚴世代,對於自我認同的摸索與對於自由的渴望,如何成為其「行動」的推力?欲透過展覽探究解嚴世代的影響力,爬梳解嚴世代如何伴隨著臺灣建築發展,走到現今。

於展覽籌備階段,由龔書章擔任展覽研究團隊召集人,邀請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褚瑞基、王俊雄及林芳慧組成展覽研究團隊,並於2023年夏,舉辦展覽前導活動──「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以主題:「啟蒙與覺醒」、「衝撞與反叛」、「理想與夢想」及「解嚴世代之於我」分別象徵解嚴世代不同人生階段的狀態,同時亦從教育體制、社會經濟、建築文化等面向切入思考,邀請各界先進朋友們蒞臨指教,共同探索臺灣建築歷史的另一種解讀。
 

活動場次|

【系列演講一:啟蒙與覺醒】

七零年代的臺灣戒嚴社會,平靜的表面下隱藏著躁動不安,此時正值青春求學時期的解嚴世代,在緊繃與壓抑中學習,累積出反動的推力,同步也正探索著建築與社會的關係。建築專業養成隨著教學體制發展,不僅是教授工程技術服務,更轉為重視文化創作,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教育養分,都紛紛成為解嚴世代的啟蒙與覺醒。

時間:2023年8月5日(六)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郭文亮/建築學者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建築評論家
與談:林曼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
曾成德/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系列演講二:衝撞與反叛】

1987年7月15日結束長達38年的戒嚴,「解嚴」正式從制度面引領臺灣至更多元奔放的社會,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逐步解放,也形成各式各樣的衝撞與反叛。八零年代的後現代臺灣建築,在各地發展出哪些在地獨有的建築形式?東方建築/中國建築的討論何時開始轉變為臺灣建築?此時的臺灣建築又解了什麼嚴,進而演進成現在的樣貌?

時間:2023年8月6日(日)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王增榮/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與談: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前館長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系列演講三:理想與夢想】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為臺灣社會帶來沉重與傷痛,這股餘波盪漾卻也提供解嚴世代再次翻轉的機會。正值壯年時期的解嚴世代,懷抱理想與夢想征戰國際競圖場,試圖透過建築展現自我,在構築理想的光明途中,也隱含著其未竟之志的失落。這個快速變化的年代裡,建築媒體亦試圖走出專業評論或學術發表的框架,開始與大眾對話,逐步建構臺灣建築的言說。

時間:2023年8月26日(六)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與談: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殷寶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

【系列演講四:解嚴世代之於我】

「解嚴世代」在建築文化領域中逐步發揮影響力,回顧其人生經歷,伴隨著臺灣政治經濟環境的巨大改變,多元自由的環境讓這群解嚴世代更不吝於經驗傳承。後進的新銳建築世代如何看待這群「建築行動者」?臺灣建築發展的下一步可以怎麼走?期許藉由省視「解嚴世代」的視角,讓臺灣建築發展脈絡更加清晰。

時間:2023年9月2日(六)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林芳慧/AECOM 全球建築與人居環境營運總監
吳耀庭/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與談:許麗玉/澤木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
林家如/OMA臺灣總監、建築師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
    成立於2016年,是忠泰建設成立三十週年、忠泰基金會設立十週年,在台灣建築文化推廣之路的重要里程碑。我們期許本館成為一座肩負企業社會責任,並回應21世紀社會需求的新形態平台、觸媒與智庫;延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之「A better tomorrow」信念,成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



2024年9月6日

臺南400城市光環境改造計畫

 

2024-09-06。尋光而行,持續改造臺南城市、古蹟光環境看見不一樣的臺南 透過光重新認識臺南,點亮府城夜風華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8691208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 NCKU ARCH 80th Anniversary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八十年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NCKU ARCH 80th Anniversary

80週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透過一系列系慶活動擴展人們對建築教育與人居環境的「無限」想像。除了持續推進建築教育、培育優秀人才,促進整體建築環境永續的發展,舉辦系列論壇、展覽與相關活動,作為 80 年的慶賀,並為下一個 10 年提出願景。

80週年系慶系列活動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往回看——透過老系友學生時期的作品回望歷史;一個是向前看——透過系友們討論未來建築教育的願景,展現成大建築系在研究與設計、學界到業界、在地與國際多元的革新想像。

誠摯邀請大家參與接下來一系列的活動,希望各位系友共襄盛舉,一齊讓 80 週年的系慶,在台南 400 年的歷史脈絡中更顯意義,也為下一世代的建築教育建構全新想像!

系慶專頁》

 

展覽

  • 北展
    台北場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南門館,展期2024年9月7日到15日,並於9月7日、8日、14日、15日四天舉辦論壇,包含開幕茶會、專題演講,和七場主題論壇,包含建築教育、地域實踐、女性建築人、跨域建築人等多項精采的議題。

展期 2024/9/7 - 9/15
展場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地址 南昌路一段1號/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
開幕 2024/9/7(六) 10:00

  • 南展
    台南場的展覽與論壇將於校內舉辦,配合成大校慶和系友回娘家等活動,於11月10日開幕,亦與臺南400的紀念活動相互呼應連結,擴展系慶活動的廣度與深度。

展期 2024/11/9 - 11/17
展場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系館
地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開幕 2024/11/10(日) 11:00

詳細展覽資訊》

 

主題活動

  • 09.07 (六) 開幕茶會、專題演講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10:00-14:00 - 開幕
11:00-14:00 - 導覽與餐會
14:00-15:30 -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開幕演講
15:40-17:00 - [o]-Parallel 多重視野:建築的對等與對話

  • 09.08 (日) 起點、參照、擴延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10:00-12:30 - [o]-CKU 多向參照:七十到八十的轉換與超越
14:00-16:30 - [o]-CKU II 建築教育:校際的擴延性

  • 09.14 (六) 建築教育、跨域成果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10:00-12:30 - [o]-Genetic 建築在大學中的位置
13:30-15:30 - [o]-Tainan 地域性的實踐:成大的台灣地圖
15:30-17:30 - [o]-Architectress 建築與性別:女性專業者的養成之路

  • 09.15 (日) 建築教育、跨域成果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10:00-12:30 - [o]-Carbon 建築與環境-永續的開啟與未來
14:00-16:30 - [o]-Architect 建築與跨域-未限定的建築人

詳細論壇資訊》


2024-09-06 成大快訊成大建築學系迎接 80 周年系慶 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 NCKU, 國立成功大學

文/成大建築系、翁藍莉 圖/成大建築系
 
80
成大建築學系迎接 80 周年系慶,9 - 12 月分別在台北與台南兩地舉辦展覽及論壇活動,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及系友會今(2024)年迎接 80 周年慶。由於今年適逢台南 400,為讓活動更具歷史意義且建構下一世代對建築教育的新想像,活動以「∞」無限)為主題,9 月到 12 月分別在台北與台南兩地舉辦展覽及論壇活動,邀請建築學系友們及各界共襄盛舉。
 
成大建築學系表示,80 週年是一個重要里程碑。透過今年舉辦的系列活動,期望擴展人們對建築教育與人居環境的「無限」想像,也將持續推進建築的創新教學、培育優秀人才,深化建築環境的永續發展。活動的舉辦,不僅是慶賀 80 年來的既有成果,更將為下一個 10 年提出全新願景。
 
本次 80 週年系慶系列活動有兩大方向,一方面是往回看,透過老系友學生時期的作品回望歷史,重溫過去的輝煌歷程,一方向是向前看,透過系友們討論未來建築教育的願景,展現成大建築學系在研究與設計、學界到業界、在地與國際多元的革新想像。

此次系慶展覽與論壇將於台北與台南兩地舉行,活動內容涵蓋建築教育、地域實踐、女性建築人、跨域建築人等多元面向。成大建築學系期望透過這些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並感受成大建築學系與台灣社會的密切關係,一起成長演進,共生共榮。80 年來發展出形形色色的成果,不論是有形的事證或物證,還是無形的行為模式或產業生態,都留下成長的軌跡,為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在此,成大建築學系誠摯邀請社會大眾踴躍參與本年度系慶活動。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系慶系列活動

【展覽】
北展時間|2024 年 9 月 7 日-9 月 15 日
北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南展時間|2024 年 11 月 9 日11 月 17 日
南展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論壇】
北部時間|2024 年9月7日、8 日、14 日、15 日
南部時間|2024 年 11 月 9 日、10 日、16 日、17 日
 



2024年9月3日

《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獎

 

1979年第一屆「建築師雜誌獎」

1999年起改為臺灣建築獎

TWARCHINDEX臺灣建築獎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獎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建築師雜誌獎時期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獎歷屆得獎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獎媒體報導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獎索引

TWARCHINDEX:臺灣建築25年獎



臺灣建築獎 - 維基百科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系列活動

 

成大建築80周年【台北論壇】- 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論壇時間:9月7、8、14、15日

論壇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南昌路一段1號/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



09.07 (六)

時段內容

10:00-11:00  開幕儀式
主持人:張瑪龍

11:00-14:00  導覽與餐會

14:00-15:30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開幕演講
主講人:傅朝卿

15:30-17:00 [o]-Parallel
多重視野:建築的對等與對話
主持人:薛丞倫


09.08 (日)

時段內容

10:00-12:30 [o]-CKU
多向參照:七十到八十的轉換與超越
主持人:曾成徳
與談人:吳光庭、蔡元良、林洲民、邱文傑

14:00-16:30 [o]-CKU II
建築教育:校際的擴延性
主持人:張崑振
與談人:杜功仁、關華山、趙又嬋、陳逸杰


09.14 (六)

時段內容

10:00-12:30 [o]-Genetic
建築在大學中的位置
主持人:吳秉聲
主講人:王明蘅
與談人:林盛豐、蘇慧貞、曾成德、王俊雄

13:30-15:30 [o]-Tainan
地域性的實踐:成大的台灣地圖
主持人:陳哲生
與談人:吳建志、葉俊賢、藍文佶、莊子儀

15:30-17:30 [o]-Architectress
建築與性別:女性專業者的養成之路
主持人:杜怡萱
與談人:李綠枝、黃長美、張正瑜、陳乃君


09.15 (日)

時段 內容

10:00-12:30 [o]-Carbon
建築與環境-永續的開啟與未來
主持人:蔡耀賢
與談人:楊馨茹、謝昀昊、洪國安、葉秋瑜

14:00-16:30 [o]-Architect
建築與跨域-未限定的建築人
主持人:李宗霖
與談人:徐震、洪堯泰、林⼠揚、吳崟睿



2024年9月2日

《建築志事》成大建築八十年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2023年7月

成大建築 1944

線上編修2023年7月完成版面基礎並將持續更新與延伸

成大建築八十年相關動態消息將隨時登錄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NCKU ARCH 80th Anniversary


成大建築典藏 NCKU ARCH Archive


【92 校慶】2023「永續之島策略設計策略系列論壇」 以永續前瞻為起點回饋母校共好台灣 - NCKU,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和永續之島基金會籌備小組Sustainable Formosa,為慶祝國立成功大學創校 92 週年,共同舉辦跨領域的 2023「永續之島策略設計策略系列論壇」,邀請海內外外系友們返回母校參與校慶時,透過論壇的議題討論,推廣與深耕永續相關議題,並藉此同慶成大建築學系 62 級同學畢業 50 週年。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https://www.arch.ncku.edu.tw/

歷史沿革


TWARCHINDEX:NCKU【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主題分項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八十年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系所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簡訊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邁向七十回顧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傑人志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研究出版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成大建築資源索引


活動分項

ARCHISTORYTW《成大建築》八十周年 NCKU ARCH 80th Anniversary

ARCHISTORYTW《成大建築》八十周年系列活動

ARCHISTORYTW《成大建築》八十周年系慶


延伸分項    整理中

2024年國立成功大學校園文化資產手冊 | 最新消息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https://museum.ncku.edu.tw/index.php?inter=news&id=147

校史 | 出版品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https://museum.ncku.edu.tw/index.php?inter=publication&c_id=1


功大學校園建築


分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 - 維基百科


勝利第五宿舍 - 維基百科

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



2024年9月1日

台灣建築史綱

 

YLib 遠流博識網 - 遠流網路書店 

台灣建築史綱      https://m.ylib.com/book/UC227 


作者:林會承、徐明福、傅朝卿

出版日:2022/06/01


博客來 - 台灣建築史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4743

目錄

前言

導言

 

第一章:南島建築


壹、高山族群的建築

貳、平埔族群的建築

 

第二章:荷西建築


壹、荷西的統治背景與歷程

貳、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的建築

參、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統治期間的建築

 

第三章:漢式建築


壹、漢式建築

貳、閩東傳統建築

 

第四章:西式建築


壹、清末西式建築

貳、日本時代西式建築的運用

 

第五章:日式建築


壹、日式木造宿舍

貳、日式神社

參、日系佛寺與武德殿

肆、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


第六章:現代建築


壹、日本時代的現代建築

貳、戰後至1990年代的現代建築

參、當代建築

 

餘論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傅朝卿、徐明福、林會承共同撰寫《台灣建築史綱》大專院校建築相關科系學生、研究人員必備參考書 | FAM


《台灣建築史綱》:日本時代興建的大小神社中,桃園神社是唯一保存狀況較完整者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