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





國史館 - 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Taiwan Historica | Facebook





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謹訂於本(114)年10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時,於史蹟大樓三樓舉辦「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開幕式;本展覽展期預計至115年4月30日(星期四)止,展覽地點在本館史蹟大樓三樓中庭。

為紀念終戰八十週年,本館與國史館共同舉辦本次微型展,旨在回顧並省思1945年前後影響臺灣深遠的關鍵時刻。展覽精選國史館與臺灣文獻館的重要檔案,包括開羅宣言、戰爭終結、受降儀式、國府接收、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各級民意機關設立、日產接收與日僑遣返、二二八事件,以及去日本化與推行國語教育等史料。

為呈現多重視角與時代氛圍,本展覽除呈現國府、美國、英國、日本及臺灣菁英的關鍵史料,也搭配《蔣中正日記》及林獻堂、楊基振、吳新榮等臺灣菁英的日記,並介紹王育德先生推動臺籍日本兵補償所付出的貢獻。本館另展出郭恆慶先生等人捐贈有關1945年政權交替之際等公私文書約21件,以及戶籍登記及身分證、改路名等去日本化文獻史料,豐富展出。

1945年前後的臺灣,是亮光與暗影交疊的年代,一方面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喜悅與對祖國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治理失能、經濟失控導致的民心思變,最終引爆1947年二二八事件。相關展覽訊息請至官網( https://www.th.gov.tw/ )或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whistorica/ )。



2025年10月11日

重要政策【行政院】111年公共建設亮點成果〔111-12-12〕

 

111年公共建設計畫執行情形 ( 行政院 - 政策櫥窗 )


【行政院】重要政策

111年公共建設亮點成果〔111-12-12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d42fede2-5687-4e11-9209-6a97d6c2c0a4


一、前言

推動公共建設,除了可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更能透過資源的妥適分配,平衡城鄉差距,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讓每位國民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故推動公共建設計畫一直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如推動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即是為打造我國下個世代所需的基礎建設,提升人民生活福祉。

為落實執行公共建設,政府除有效掌控重大計畫每月經費執行進度,並針對執行不力、潛藏無法如期達成之計畫,強化預警機制外,並自109年起因應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採提前發包、加速執行等作法,推升公共建設執行效能,同時成立「行政院加速重大公共建設計畫進行專案小組」,及時回應物價波動調整經費,並針對勞動力緊俏與原物料價量波動提出改善對策,已促成多項重要工程陸續決標。

在國發會、工程會及各部會的共同合作努力下,109-110年整體公共建設計畫經費達成率已連續2年超越95%的目標,今(111)年在教育、交通、水資源、文化及醫療等方面更完成多項攸關國家福祉的重大公共建設,截至10月止執行率已近7成,創下15年來同期次高,可望再創佳績。

二、111年重大公共工程亮點成果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開館:1月開館,讓世界看見臺灣影視聽文化。
■ 烏溪鳥嘴潭人工湖AB湖區供水:1月啟動供水,可穩定南投、彰化供水並打造遊憩新亮點。
■ 海螺文化體驗園區開館:3月開館,使國人能體驗、瞭解與記住客家鄉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
■ 班班有冷氣:4月啟用,讓每位學童都能不受酷暑影響,在最舒適的環境中專心學習。
■ 南橫公路全線復通:5月通車,使沿線原住民同胞享有安心出行與返家的道路。
■ 高雄旗津區第二條過港送水管完工通水:8月通水,可提升高雄旗津區供水穩定。
■ 屏東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啟用:9月啟用,為全國首座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全面提升臺灣農業競爭力。
■ 臺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第3期)通車:10月通車,可紓解南部科學園區交通尖峰時刻擁塞情況。
■ 金門大橋完工通車:10月通車,可將大、小金門聯結成一完整區域,帶動地方整體繁榮進步及促進觀光產業。
■ 屏東榮民總醫院啟用:11月啟用,可就近照顧屏東鄉親的健康,使偏鄉民眾享受與大城市相同水準的醫療服務。

三、結語

111年可謂是臺灣公共建設的豐收年,相關建設成果均為國人帶來更便利、安全、舒適與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明年公共建設經費規模更將近6,000億元,是歷年最高金額,未來除持續提高公共建設的執行績效,並將淨零排放相關概念與指標納入計畫中,帶動國家朝永續發展,並優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環境,讓民間充沛力量投入公共建設,締造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利。


相關連結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蘇揆:公共建設執行率可望連續3年超過95% 感謝行政團隊努力 完成多項攸關國家福祉建設 111-12-01

屏東榮民總醫院開幕 蘇揆:政府大力推進屏東醫療資源發展 提升照顧地方鄉親健康品質 具體實現醫療正義 111-11-18

全國首座屏東國際保鮮物流中心正式啟用 蘇揆:導入冷鏈管理設施確保農產品品質 全面提升臺灣農業競爭力 111-09-17

高雄旗津區第二條過港送水管完工通水 蘇揆:加速興建全臺備援調度幹管 穩定各地供水 111-08-29

出席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開園典禮 蘇揆:傳承客家文化 帶動全國對臺灣各族群尊重及文化保存 111-03-19

優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環境 政院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111-02-1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開館 蘇揆:中央全力支持 讓世界看見臺灣影視聽文化 111-01-07


網誌索引    整理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烏溪鳥嘴潭人工湖AB湖區

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班班有冷氣

南橫公路全線復通

高雄旗津區第二條過港送水管

屏東國際保鮮物流中心

臺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第3期)

金門大橋

屏東榮民總醫



2025年10月2日

城鎮風貌及地方創生計畫—讓臺灣小鎮愈變愈美麗〔110-03-24〕

 

城鎮風貌及地方創生計畫—讓臺灣小鎮愈變愈美麗   〔重要政策〕

日期:110-03-24資料來源:內政部

一、 前言

早期的臺灣屢創經濟奇蹟,惟環境與景觀未同步提升,特別是鄉鎮市因歷經幾波產業結構轉型,及都市化發展趨勢下,城鎮競爭力逐漸降低,原有核心發展區的設施明顯老舊,核心市鎮服務機能也日趨下降,連帶影響生活圈周邊發展與居民生活品質。因此,政府自民國88年開始以示範計畫辦理城鄉風貌改善,於90年正式納入公共建設積極推動,迄109年止已完成5期4年中長程計畫,20年來在「去罐頭化、去水泥化及設計減量、生態工法」訴求引導下,累計協助地方完成近8千件景觀改造工程,讓臺灣城鄉風貌越變越美麗,並朝永續與韌性的城鄉新家園目標逐步邁進。

為持續協助地方城鄉環境整體改造,未來6年政府將投入60億元執行新一期「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計畫」(110-115年),以系統整合、擴大參與、專業對話及建立制度4大策略,透過跨部會橫向整合,協助鄉鎮改善空間環境,支援在地創生產業的加值發展,打造具在地特色的魅力城鎮,以吸引青年回鄉,落實城鄉均衡發展。

二、 城鎮風貌改造,各階段的成果與目標

(一) 小而美的景觀改造(86-101年)
推動「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90-93年)、「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城鎮地貌改造」(94-97年)、「臺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98-101年)等3期4年計畫,透過「城鎮地貌改造」及「社區風貌營造」策略,從設施減量、生態復育、環境整頓、簡易綠美化等原則,在各地打造示範計畫,為城鎮風貌發展奠定良好根基。

(二) 計畫整合(102-106年)
推動「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透過城鎮整體規劃及建立跨域整合推動平臺,引導中央及地方資源循序共同投入地區建設,打造具在地文化、樂活、富裕、美質之城鎮風貌,並帶動地方整體發展。

(三) 城鎮再生(106-110年)
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城鎮之心工程」,優先在具有潛力及兼負生活圈服務機能之城鎮核心地區,進行老舊市區活化工程,促使老舊市區公共服務、公共設施品質提升,改善生活環境水準,進而支援在地產業、培力社區人才、整合在地資源等,並融合城鎮景觀、部門建設、地方產業、居住環境及居民認同,以達城鄉均衡發展目標。

(四) 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110-115年)
■ 推動方式:透過部門資源「跨域合作」、鄉鎮「競爭拔尖」及「青年參與」,串連地方產業、景觀、生活及生態環境資源,打造出城鎮特色品牌,營造具有文化、綠意、美質的生活環境。
■ 6 大改造重點:聚焦「改善公園綠地」、「生態水岸環境營造」、「重要節點景觀改造」、「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創生環境空間改善」及「社區環境自力營造」等6項。
■ 2項配套:為掌控品質,改造計畫將納入「環境景觀總顧問」與「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避免流於大型水泥建設、罐頭遊具或剷除原生樹種移入外來種,破壞現有自然環境。
■ 3階段社區改造:第一是初階型計畫是先在比較破落的地方先做初步景觀改造,並在點狀型空間做綠美化改善;第二是進階型計畫,係跟社區居民、團隊或大專院校合作改造;第三是結合地方創生跟青年返鄉,推動駐地型計畫,讓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帶動地方創生。

三、 城鄉景觀改造亮點案例

■ 宜蘭縣壯圍—環境見學的輕旅行:透過硬體空間改造到協助地方創生事業,結合公部門、營利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區及老中青三代,發展出大福村的漁人故事館、牛頭司與耕牛文化、後埤的樂齡社區及新南社區旺山南瓜園的養蜂人家等4大特色亮點的一日小旅行,是地方政府整合部會資源落實「人-地-產」的具體展現,也是地方創生「創意、創新、創業」的最佳寫照,讓我們重新品味旅行的新意義。
 新竹步行城市—打造宜居宜行的Walkable City:以新竹火車站為中心,透過串連周邊歷史文化建築、指標性宮廟、商圈、騎樓、水圳、渠道、公園綠地、學校、商業建築等空間,將新竹豐富的在地人文及自然景觀有系統的串接起來,打造出步行的城市空間,帶給旅人友善的城市印象。
■ 臺南市雙星拱月—打造新營鹽水文化小鎮旅遊帶:以新營、鹽水雙核心城鎮之在地特色為主軸,打造溪北文化小鎮旅遊帶,盤點包括月津港、圳道、糖鐵、老街、車站、古蹟、廟宇、田園景觀等,將新營及鹽水月津港的自然、人文特色景點做系統整合,創造文化旅遊路線,為地方帶來新的遊客與商機。
■ 桃林鐵路園道:該園道位於桃園龜山,原為運煤支線,經過改造後化身為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並串連周邊景點,轉型為人本、韌性、魅力的生活休閒軸帶,可望縫合都市、創生地方,成為交通廊道轉型最佳典範。

四、 結語

城鄉景觀風貌改造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的接力工程。未來將以「簡單自然、好使用、好維護、好管理」為原則,持續精進景觀設計技術與內涵,透過市街區公園綠地、廣場、閒置空間、水岸環境、公有建築及場站周邊之整體景觀改造,賦予舊市區再生新樣貌,並結合地方創生,提升國人生活水準及城市競爭力,為城鄉風貌下個20年創造新典範。


網誌連結

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90-93年)

創造臺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城鎮地貌改造(94-97年)

臺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98-1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