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兩岸建築學術交流1986~1999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慶祝創會四十週年紀念會誌

發 展 篇

陸、交流活動

三、兩岸交流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呈分隔狀態,自七十六年冬開放交往以來,本會曾於八十一年六月組團往北京訪問,舉辦兩岸建築學會交流活動。其後,雖陸續有建築交流會之互訪及研討活動,但多以間接參與之方式來進行。受限於現實條件,兩岸交流活動施展較為不易,未來尚待政治環境突破,提昇兩岸建築學會更密切之交流。以下概述兩岸建築交流之歷程,兩岸建築學會正式接觸經過,以及未來持續推動交流之展望。

(一)兩岸建築學術交流之推展

兩岸建築界相隔將近四十年後之首次相遇,係於一九八六年日本建築學會舉行百週年慶祝活動,兩岸建築學人分別組團參加。一九八七年冬,海峽兩岸開放交往,雙方均主張優先進行文化交流。因而在過去十多年中,雙方政府及民間均採取各種方式,就文化事務積極展開互動。

一九八八年兩岸建築學人在香港的相聚,正式開啟了兩岸建築交流的門扉,直到一九九○年由大陸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函邀,在北京舉行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從此展開兩岸多次的建築學術交流活動。

兩岸文化交流於一九九○年後始具規模,人數逐年增加,在此期間,雙方政府於一九九六年及一九九九年在政治政層面雖曾發生波折,但交流似未因此遭受重大之影響。兩岸交流在人數方面呈現「來多去少」之現象,此因台灣前往大陸參加活動,多以個人身分為之。

有關兩岸建築學術交流之推動,一九九一年十月成立的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基於發揚中華建築藝術,提昇國際建築學術地位,為兩岸建築學人的共同願望,兩岸相互交流更有其必要性及意義,而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建築師非常的多,如能以台灣為基地組成全球性華人建築師的交流組織,對於兩岸及世界各地建築學人之交流將更具重大意義。基於此一理念,在林長勳及三十多位熱心人士的共同發起下該協會於焉誕生,並以發揮建築學術,增進全球華裔建築學人間之感情為宗旨。

有關海峽兩岸建築學會交流之開展,緣於本會第十二屆時,將兩岸學術交流活動列入八十一年度工作計劃。本會並組成「建築學術交流訪問團」一行十餘人,由蔡兆陽理事長擔任團長,於八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九日前往北京訪問,與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舉行交流研討,活動結束雙方並就將來繼續交流取得共識。

有關兩岸建築學會交流情形及相關互訪活動,於下節概述之。

(二)兩岸建築學會互訪交流

本會於第十二屆時,對於如何加強兩岸學術交流活動,經於八十一年一月第十二屆第四次理監事會議中討論,決定近期內可考慮以參觀、訪問等活動加強連繫交流,並列入本會八十一年度工作計劃辦理。有關組團赴大陸交流研討之構想,經本會許坤南秘書長與大陸中國建築學會張欽楠副理事長聯繫後,該會表示歡迎之意。

本會常務理事會議乃決議組成「建築學術交流訪問團」,訪問團基本成員之組成包括理監事、秘書長及各委員會主任委員,然原定之部份團員因具公務員身分而未能成行。八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九日本會「建築學術交流訪問團」一行十餘人,由蔡兆陽理事長擔任團長,前往北京訪問。 

訪問團於六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及七月一日等三日,與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舉行交流研討,上午為學術交流會,下午為參觀活動。討論主題有:都市及建築法規與行政管理、建築師考試制度、教學研究合作、出版刊物交流等。大陸方面並增加皇帝陵重建規劃設計內容,由陜西省皇帝陵籌備委員會介紹皇帝陵重建規劃方案並進行研討;

研討結束,決定由雙方學會秘書長對交流意向達成共識,七月一日晚間,訪問團舉行惜別宴,由許坤南秘書長宣讀關於加強交流與合作的會談紀要,經一致鼓掌通過:

「此次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著重於都市規劃研究、整修皇帝陵規劃案、執業建築師制度、建築教育評估及如何加強兩岸建築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等問題,討論十分熱烈,雙方都感到受益很大,並增進了彼此的了解。關於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方面,經兩岸建築學會理事長、秘書長集中大家的建議,對下列四個問題提出了意向性的意見:一、交換技術資料,包括建築學報、學術論文集、會訊等,促進兩岸的建築訊息交流;二、繼續開展兩岸的建築學術交流活動,可就雙方感興趣的建築專題,組織兩岸建築學術專題討論會;三、為促進廣泛的合作,雙方可進行人才交流和有關建築開發的實質性合作;四、為了便於推展工作,由雙方秘書長聯絡,負責以上三項工作的進行。」

有關此次兩岸建築學會交流研討活動之經過,於本會會刊第十期中有完整之報導。

八十二年七月間,大規模的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活動首度於台北舉行,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主辦「一九九三年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本會參與協辦。此次交流會受邀學人包括大陸建築學人吳團長良鏞等二十四人及海外建築學人七人。

一九九三年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自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展開一系列的研討、訪問活動,北部地區進行論文發表,題目包括:建築教育、建築計畫、環境控制、城鄉規劃、建築技術、建築設計、古蹟維護及建築理論;中部地區分為住宅建築、學校建築進行研討;南部地區則分為商業建築、園林景觀進行研討,內容安排甚為緊湊且充實,本會會員有一百餘人參加。

次年,於大陸舉行之建築學術交流活動,本會均有代表參加。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參加大陸黃帝陵基金會於一九九四年四月三日至十日舉辦之「公祭軒轅始祖黃帝陵及黃帝陵整修學術研討會」,該協會林長勳理事長及王濱、張學敏先生兼以本會代表身分參加。

一九九四年第五次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由中國建築學會等主辦,於十月廿三日在杭州舉行,本會由學術委員會賴榮平主任委員代表參加,並發表論文。

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活動於八十四年第二度在台灣舉行,臺灣省建築師公會自二月二十四日起至三月二日舉辦「一九九五年兩岸建築發展研討會」,本會參與協辦。本會並特於二月二十五日安排一場「兩岸建築學會綜合座談會」,大陸代表團由名譽團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嚴星華先生與五位團員出席,本會由吳夏雄理事與許坤南秘書長共同主持接待,本會理監事七人參與座談。本會出席人員提出建議,咸認日後在學術交流研討主題設定上將可更加細分,以專題交流為未來主要方向,對於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參加人員及訪問參觀時地等可詳加規劃,並透過兩岸建築學會來聯繫安排。座談會會後,本會並於台北世貿中心聯誼社以餐會接待與會人員,圓滿結束了此次兩岸建築學會的交流活動。

其後,兩岸建築學會並未繼續積極對口聯繫,亦缺少雙方共同推動的正式交流活動,本會仍以參與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舉辦之交流活動為主。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與中國建築學會舉辦之第八次「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一九九六年九月廿三日至三十日於新疆烏魯木齊舉行,該次活動內容包含研討會與建築考察之旅,本會有多位理監事報名參加。

由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主辦之「一九九八年建築學術交流會」,再度於台北舉行,該次活動並因故延後至八十八年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舉行,本會參與協辦及分攤經費四萬元。研討會於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假交通部運輸研究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會並於十二日晚間假台北環亞飯店宴請大陸及海外學人。

一九九二年兩岸建築學會首度接觸後,本會與中國建築學會已展開互寄出版刊物。八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本會第十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中,王順治會員並曾提案建議,本會應建立大陸相關建築資訊的資料文獻庫。

八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本會第十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中,王濱會員復再提案建議,為加強兩岸建築學術之交流,首先雙方互送刊物書籍等以為促進加強。

此外,本會第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曾經有六篇來自大陸建築學人投稿,但很遺憾投稿者無法前來參加現場發表,因而其後未再繼續有大陸方面參加發表會。

一九九九年六月,世界建築會議於北京舉行,大陸方面也寄發通知邀請本會轉知會員參加該活動,但因我國並未加入世界建築師組織會員,因此國內建築師多以個人名義報名參加參加該會議之相關研討與交流活動。

(三)兩岸學術交流之展望

兩岸間之交流,從探索、接觸、聯繫、試行以至推動,可以說經歷了漫長的歷程。目前,有關兩岸建築學術交流之持續推動,仍以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為主要的對口單位,而該協會為增進建築學人之情誼,除一面連絡旅居海外各地之華裔學人,一方面並與大陸建築學人緊密交流以凝聚感情,不斷的朝多元性方向發展。

如今,兩岸建築學人的交往實已形成一幅網形的圖案,此項交流促進了相互之瞭解與情誼,彼此透過專業知識及經驗交換,確能產生「互通有無」及「長短相補」的功效,應給予正面的評價。

兩岸建築學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多半以非正式之方式接觸,避免觸及政治意識的分歧。然而,兩岸關係錯綜複雜,且有甚多變動因素,雙方自須珍視過去在交流方面所獲致的共識,並應繼續加強實質交流,以達成共榮互利之目標。

兩岸建築學會較難以對等之方式共同舉辦正式之交流活動,然此亦為未來應突破努力之方向。我們懇切期望兩岸建築交流能有宏偉的建樹,大家竭智盡力,以宏觀的視野及開闊的胸襟來排除困擾及化解障礙,這應是兩岸炎黃子孫共同的責任與志業。

四、 小 結

兩岸建築交流活動不斷的增加,兩岸建築學人在長期的交往中,實已形成相互間深厚的情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兩岸建築學會仍有機會進一步合作,共同推展學術活動與專業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