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城鄉新風貌 (2000.01.15) | ◆ 新竹市都市發展 (2000.01.29) |
◆ 台灣城鄉建築主題站 (1999.04.20) | ◆ 大台北都會城鄉建築 (1999.05.20) |
◆ 大台中都會城鄉建築 (1999.06.20) | ◆ 大嘉南都會城鄉建築 (1999.07.20) |
◆ 大高雄都會城鄉建築 (1999.08.20) | ◆ 桃竹苗生活圈城鄉建築 (1999.10.31) |
◆ 宜花東生活圈城鄉建築 (1999.11.28) | ◆ 澎湖金馬地區城鄉建築 (1999.12.30) |
◆ 創造城鄉新風貌 (2000.01.15) | ◆ 新竹市都市發展 (2000.01.29) |
◆ 台灣城鄉建築主題站 (1999.04.20) | ◆ 大台北都會城鄉建築 (1999.05.20) |
◆ 大台中都會城鄉建築 (1999.06.20) | ◆ 大嘉南都會城鄉建築 (1999.07.20) |
◆ 大高雄都會城鄉建築 (1999.08.20) | ◆ 桃竹苗生活圈城鄉建築 (1999.10.31) |
◆ 宜花東生活圈城鄉建築 (1999.11.28) | ◆ 澎湖金馬地區城鄉建築 (1999.12.30) |
明道文藝 - 讓青年敞開心靈.讓時代留下腳印 https://wp.mingdao.edu.tw/
《明道文藝》簡介
《明道文藝》發行已經四十餘年,宗旨是「讓青年敞開心靈,讓時代留下腳印」,由於內容純正,編排典雅,廣獲各界好評,曾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雜誌金鼎獎、四次文化建設委員會優良文學雜誌獎及教育部優良期刊獎、國家文藝基金會優良刊物獎等。經由學生,深入家庭,成為陪伴許多年輕人成長的刊物,也成為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兄弟姊妹共同閱讀的讀物,對於書香社會的推動,貢獻具體,影響深遠。
《明道文藝》舉辦的「全國學生文學獎」,是臺灣第一個針對在校學生的文學徵文,從1981年開始,長期鼓舞校園寫作風潮,培植文壇新人,成效卓著,如簡媜、張曼娟、吳淡如、侯文詠、王浩威、陳克華、蔡素芬、焦桐、許悔之、林黛嫚、張啟疆、陳大為、鍾怡雯、駱以軍等,年輕一代的知名作家,都曾經得過這個獎,與《明道文藝》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故有人將明道文藝的「全國學生文學獎」譽為文壇的源頭活水。
2021-11-05。【文化脈動】走進臺灣建築最貼近歷史脈動的一頁-淺談不同年代的公宅風景
營建季刊
為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本社業經內政部100年5月27日內授中社字第1000028350號函解散登記在案。將於本(100)年11月15日停止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國立臺灣博物館-新聞公告
國立臺灣博物館、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共同主辦,並與國內多所檔案典藏、中央研究單位、博物館及大學建築系合作策劃「誰是建築師?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的演變」特展。今(5)日辦理開幕式,自即日起至9月4日於臺博館展出。此展回顧二戰後臺灣「建築師」專業的形成與變遷,展出前輩建築師的文物、現代建築模型、珍貴建築圖說等,期望讓社會大眾對「建築師」這個專業有更全面的認識。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立法委員吳思瑤、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策展人吳光庭;建築界先進李祖原、費宗澄、林洲民、許宗熙、陳柏森等知名建築師;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臺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徐昌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王俊雄等建築相關學者專家;以及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修士歐思定等出席開幕式。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特別代表部長李永得向臺灣所有建築師及建築職人表達誠摯的敬意。蕭次長表示,臺博館自2006年起,在建築界的協助下,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圖說的徵集、保存及數位化工作,並依據圖說徵集成果,進行一系列的深入研究。期盼未來在建築界的持續支持下,臺博館能繼續完整保存臺灣珍貴建築書圖及史料工作,相信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都將成為建構臺灣建築史的根基,並作為未來建築文化中心的基礎」。
立法委員吳思瑤長期關注建築文化領域,吳委員致詞時表示,文化部近年政策重視建築文化的傳承,期望未來能累積更多建築相關研究、資料,並參考國際案例,持續朝打造臺灣建築文化中心或設置建築博物館的方向前進。
1971年12月27日《建築師法》在臺灣公布施行,建築師獨立而完整的專業身分,終於得以被標識出來。在此之前,「建築師」往往被納入「技師」的範疇,與土木、營建工程相關專業者之間的界定模糊。一路走來,從「建築技師」到「建築師」的制度化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其中不僅有戰前日人「殖民現代化」成果的延續,更包含戰後國民政府沿用南京時期的制度,以及美援時期輸入的「現代」體制等多重因素影響。
策展人吳光庭教授表示,此次展覽以2018年臺博館執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調查研究(1945-1971)」為基礎,透過照片、證件、文物、設計書圖、歷史年表、建築模型等200多件展品,呈現自1945年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從形成到成熟的過程。同時,呈現不同世代的建築人如何在困境下,以設計改造實質環境,讓二戰後邁向現代化的臺灣城市與建築風貌產生劇烈變化。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自2006年起臺博館即與建築學界合作,致力於二次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圖說徵集、保存與數位化的工作,這12萬件建築圖說及文件,是重要的基礎資料,有助於我們回顧臺灣建築發展的早期軌跡,思考臺灣現代化的歷程。其間,策展人吳光庭教授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團隊,以圖說徵集的成果為基礎,對建築專業的各種領域、多元面向進行深入研究。此次展覽試圖將學術性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專業發展的助力,成為雙向溝通的平臺,並帶動建築專業領域與社會大眾的交流。
「誰是建築師?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的演變」展覽 -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2022/6/28-9/4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
百年街屋:迪化街華麗山牆的「洋樓」,當初是如何進入台灣? | 李東明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博客來 - 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7359
ARCHISTORYTW: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建築紀念大展
博客來 - 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6550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 Facebook
浪漫與理性,是共存於張肇康創作中的雙重力量;
他以「現代之眼」拾取傳統精華,
致力尋找華人建築之現代性的出路。
作者序
一 東海時期(1954-1959)
導讀|烏托邦的尋回與想像的華人現代性
東海大學男生宿舍計畫案 1954
東海大學附設小學 1956-1957
東海大學理學院 1954-1957
東海大學東海書房 1954-1958
東海大學女生宿舍|第8-10棟 1954-1958/1959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 1955-1958
東海大學體育館 1956-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倒傘計畫案 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58-1959
二 後東海時期(1959-1975)
導讀|抽象隱喻與現代鄉愁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1959-1962
香港多福大廈 1959-1963
紐約時裝店室內設計 1960
香港陳樹渠紀念中學 1961-1963
香港太平行大樓 1962-1965
香港九龍塘別墅 1962-1966
臺北嘉新大樓 1965-1967
臺北士林牧愛堂 1966
新竹新豐高爾夫俱樂部計畫案 1967-1970
紐約汽車酒吧室內設計 1970
三 沉潛時期(1975-1992)
「禮失求諸野」:尋找與確認來時路
《中國:建築之道》與布雷澤
以現代之眼審視民居
曲終
張肇康生平與作品年表
建築作品Map
謝辭
圖片出處
徐明松、黃瑋庭《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梳理張肇康時代意涵 | FAM
國立臺灣博物館
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調查研究(1945-1971) 成果報告書 【NTM10810a】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成果報告書〔PDF〕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RB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880653
報告摘要
臺灣大約在十九世紀中後開始進入技術現代化階段,「營建技術」在中華文化脈絡中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繁衍出相當為豐碩的成果,但發展歷程不過百餘年的「建築」,卻最慢在1920年代左右強硬的橫空出世,迅速建立起的一個新的職業架構,然而「建築師」所指涉的具體專業內容,以及對應的職業形象,如何與長期做為傳統建築主流「匠師」作出明顯區隔,就算時至今日,也仍處於語焉不詳的狀態。 臺灣建築發展的軌跡,在清領時期與中國本土大致相同,直到 1895年割讓給日本進入殖民時期後才產生鮮明的差異,國民政府於1949年以後所帶來的各項舉措,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思維,這些因為不同的驅動力而開展的現代化歷程在時間上雖然有其先後順序,但彼此間並非是線性式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不斷融合與再製的複雜形式。 本研究計畫最主要目的,是透過「譜系研究」的方式,梳理出隱含在「建築師」身分底下的脈絡與架構,由於臺灣近代以來經歷過多次不同的現代化運動,許多在建築技術養成的過程中,被內化於設計者自身意識之中的隱性影響力,諸如如不同的學歷、技術、甚至是國籍等決定性因素,因為最終的職業身分統稱為「建築師」,而被過度的淺層化與忽略,因此有必要建構出更具體的研究成果。
計畫摘要
臺灣最慢在清末開始進入建築現代的化的階段,主要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脈絡,一種是源自於清朝政府與官員的意志,受到世界時勢與歐美列強的衝擊,進而被動性開展的西化運動,另一種則是隨著頻繁的國際交流,透過教會與商業貿易進入的建築活動,前者大多以官方機構或是設施為主,後者多為教會、公司行號與私人宅邸,但這兩種類型的發展概況,大多還是處於實驗性的小規模嘗試,社會上整體的主流仍然以傳統漢人建築為主。臺灣真正進入全面性的發展是從日治時期開始,透過總督府技術官僚與殖民政策互相配合所進行的各種建設。 日本的建築現代化的歷史,並沒有真正早於中國太多,但憑藉著明治維新時期,由政府強制性主導且系統化的貫徹的計畫,短時間內就收到極為驚人的成果,「乙未割臺」是甲午戰爭後中國崩潰的苦果,中國的現代化失敗卻是臺灣開始現代化的起點。但從整個日治時期的臺灣建築發展來看,當時日本建築界本質上是一種透過模仿來吸取經驗的實驗方式,作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的身分,臺灣成為日本建築界實驗新技術與材料的新天地,更是受過新式建築教育訓練的建築人才一展身手的試煉場。由於缺乏統治殖民地的經驗,日本政府對於台灣的建設,始終是一種想發展又小心翼翼的兩難,實質上仍是為了因應治理經營與改造傳統社會而進行的建築活動,因此整個日治時期台灣的建築現代化成果,主要反應在配合發展需求的技術提升與改進,而非基於文化與思想尋求創造出新建築式樣的契機。 臺灣一直要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必需盡快從戰爭的廢墟中復原,伴隨著終於脫離殖民地身分的喜悅,積極的想像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時代的藍圖,一如陳仁和建築師在1947年的《臺灣營造界》中,以「一個建築家的私見」為題的文章中所提到: 光復臺灣,這美味的聲韻,不知怎樣,使我們覺得一種快感和一種難避的責任。這快感是什麼?不消說不外是多年在這殖民地,由不得選擇盲從為唯一生路的悲慘運命觀,只好讓故國的山河,作別人幸福的工具,現在可一變而為民治、民享、民有的世界,已經不是為著別人,是為了我們自己,可以儘量享用、使用… 因為已經有了日治時期的建設基礎與經驗,臺灣籍的建築人才在戰後理應成為重建的第一線人員,但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大批中國籍建築人才,卻在此時被大量安插在各個政府單位之中,造成明顯的建築專業人員的社會流動,不同於日本的建築專業制度產生了明顯的斷裂與衝突,1947年省政府建設廳開放技師登記,限制必須有大專以上學歷三年工作經驗,或是高職以上十二年工作經驗的資格,而且不承認日治時期的工作紀錄,受到這種帶有階級與族群篩選意圖制度作用,儘管臺灣在日治末期已經設有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但實質上在1945年前並沒有來的及產出畢業生,因此臺灣籍建築人才在此階段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極少數人能以「建築技師」的身分執業,此後建築專業制度與相關認證法規經歷過多次修改才漸趨完善,並於1971年頒布「建築師法」確立現行建築師資格的取得與執業義務施行至今。 依照現行「建築師法」的規定,接受完整建築教育養成的人,必須經過考試的審查始取得執業資格,但受到1945年終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臺灣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建築專業養成幾乎是全然不同的狀況,不論是在戰前接受日式教育養成,或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建築人才,在戰後都被放在同一座天平上審視,評斷的標準不只是專業技術的優劣,更重要的是省籍族群與意識形態的認可。這種去脈絡化一視同仁的強制性制度,壓抑了臺灣建築專業的多元發展,局限於淺根性的浮動狀態,極容易受到外來的力量而改變,卻始終無法產出具有結構性論述的成果,從本質上來思考身為一名「臺灣的建築師」應該有的態度與自我定位。 由於臺灣戰後特殊的政治局勢發展,政府始終企圖以單一觀點的論述來主導社會主流的思潮,例如戰後初期爭取繼承中國道統的大中華文化視野,抑或是隨著本土意識高漲,積極想要去中國化的臺灣意識,都造成了主流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多元樣貌脫離的錯亂現象,過度淺碟化的思考方式無形中壓抑創造更多元討論的可能性,無視於真實社會脈絡的連結同樣無法產出系統性的知識,只能夠不斷的在片段式的觀點中,粗淺的針對少數特定的對象不斷打轉,這也就是臺灣當前關於戰後現代建築的相關研究,明顯集中於幾位特定的建築師以及他們的作品,而非廣泛的性就整個時代的架構,進行各種不同的對話與論述。 徐明松與王俊雄在《粗曠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中,將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分為三類:一、中國大陸出生,在大陸或海外受教育後來台的建築師;二、外國建築師;三、臺灣出生,在日本受建築教育的建築師。但實際上應該還有在臺灣出生,並且在臺灣受建築教育,透過臨時技師登記或是檢覈等方式成為建築師,或是在台灣出生,但是在滿州國接受建築教育,以及非建築本科教育出身,但因為制度規範不嚴格,而取得建築師資格者等多種不同性質的項目。這種分類方式明顯的是以籍貫為依據,主要是為了討論方便而定義,並非是從整個戰後現代建築發展脈絡作結構性的討論。此外從大部分的相關文獻的資料分析,可以發現目前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師研究,仍以單一人物的生平傳記或是作品集為主要書寫方式,偶有兼談多位同時代的建築師,用來比對特定的概念陳述,真正從整個戰後臺灣社會以系統性的脈絡化書寫與研究,目前仍然相當缺乏。因此,對於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的全面性調查以及譜系的研究,已經是到了勢在必行且迫在眉梢的關鍵時刻。 由於本研究團隊於2018年曾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執行「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特展策展工作,在前置研究過程中,就有感於受限於臺灣建築史的框架下,對於戰後以來的臺灣建築專業者相關資料,深覺有許多語焉不詳的疑點,或是太過粗糙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時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更有許多像陳仁和建築師一樣,具有重要時代意義與研究價值的臺灣建築師資料被忽略,綜觀目前臺灣的建築研究界,除了國立臺灣博物館所開展的「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圖說徵集計畫」之外,並沒有其他較為完整的相關研究工作,大多都是零星式的單一建築師相關研究,不然就是概略性的以較壟統的方式帶過。再者,「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圖說徵集計畫」現有的工作成果頗為豐富,也早已為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調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相當有必要持續發展與研究,使之成為臺灣戰後現代建築最重要的研究資料庫。
廢墟再迷走Plugged in the Ruins|2022 新北市美術館線上展
https://pluggedintheruins.com/
2022-06-01。新北市美術館首檔典藏線上展 「廢墟再迷走」開啟多重跨域虛擬感官體驗
【新北市訊】「廢墟再迷走」線上典藏展於6月1日正式上線,由策展人馮馨以新北市美術館典藏品─姚瑞中《廢墟迷走I─以屍骸構築的文明》為策展核心,搶先於美術館實體館舍落成前,虛擬展示美術館典藏,策劃與三組創作者李慈湄、劉玗、Meuko! Meuko!&涅所開發NAXS corp.的跨領域當代藝術品,透過聲響、錄像、電音和數位雕塑等多元媒材,展開跨30年的超時空對話,透過如Online game般的網路迷走,打造全新線上觀展體驗。
文化局表示,本展為新北市美術館首次典藏展,透過館藏與跨域藝術作品的對話,以線上即展場的概念,讓觀眾不受時空束縛,透過多樣的互動瀏覽模式,從旅行喜好的問答推進劇情,安排觀眾遊走網路空間,開啟各自的觀展旅程。
本次展覽以40張姚瑞中自1991至2005間14年踏查臺灣南北實地拍攝的廢墟影像作為策展起點,其中包含眾多隨時代發展、產業移轉而走入歷史的建設,如新北市山區礦業開採的工廠遺址,或曾為臺灣出口盛世的加工廠廢墟,觀看《廢墟迷走》即為跨越時間、地域與社會變遷的漫步路徑,並能同時一窺蔣瑞坑《礦友》、莊普《勞動紀念碑》、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利豐的折射》等藏品。
此外,另以3件作品分別呼應《廢墟迷走》中不同型態廢墟的迷走路徑。李慈湄《凝結歷史殘響2.0:廢棄礦場的再聲張》,帶領觀眾以聲響拜訪不同時空下的礦場;劉玗《我在裡面我可以還蠻放鬆的》,透過空襲倖存者、城市探索者、youtuber展開旅程;而近年備受國際矚目的涅所開發NAXS Corp.與音樂人Meuko! Meuko!則在本展首次展出《鬼島─獸觀》線上體驗版本,結合夢境書寫、音景採集、3D掃描、數位雕塑,在即時遊戲引擎(Realtime 3D Engine)中,將都會街景轉化為虛擬地景,觀眾每次的線上觀看皆是當下即時生成的感官體驗。
本展覽自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間規劃4場線上藝術家座談,分別邀請姚瑞中、沈柏逸、凌天、策展人馮馨與三組參展藝術家對談,以及2場《鬼島》的精彩演出紀錄特映。更多展覽資訊詳見新北市美術館官網 https://www.ntmoa.tw/。
線上典藏展|新北市美術館 NTCAM
|展覽簡介|
本館首檔線上典藏展,由策展人馮馨以新北市美術館典藏品─姚瑞中《廢墟迷走I─以屍骸構築的文明》為策展核心,於美術館實體館舍落成前,虛擬展示美術館典藏,策劃與三組創作者李慈湄、劉玗、Meuko! Meuko!&涅所開發NAXS corp.的跨領域當代藝術品,以聲響、錄像、電音和數位雕塑等多元媒材,展開跨度30年的超時空對話,並延伸閱讀9件新北市美術館的精選典藏。
本展以40張姚瑞中自1991至2005橫跨14年踏查臺灣南北實地拍攝的廢墟影像作為策展起點,其中包含眾多隨時代發展、產業移轉而走入歷史的建設,如新北市山區礦業開採的工廠遺址,或曾為臺灣出口盛世的加工廠廢墟,觀看《廢墟迷走》即為跨越時間、地域與社會變遷的漫步路徑,並能延伸閱讀本館蔣瑞坑、莊普、陶亞倫、高俊宏等典藏品。
此外,本次展出試圖透過網路另闢一場重返《廢墟迷走》的旅程,以3件當代作品分別呼應《廢墟迷走》中不同型態廢墟的迷走路徑,其中李慈湄為本展創作的《凝結歷史殘響2.0:廢棄礦場的再聲張》,將帶領觀眾以聲響拜訪不同時空下的礦場空間與人文活動;劉玗於宜蘭中興紙廠創作的《我在裡面我可以還蠻放鬆的》,透過空襲倖存者、城市探索者、youtuber口述敘事展開旅程;而近年備受國際矚目的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開發NAXS Corp.與音樂人Meuko! Meuko!則在本展首次展出2020年由西班牙L.E.V藝術節委託製作的《鬼島─獸觀》線上體驗版本,結合夢境書寫、音景採集、3D掃描、電子噪音、數位雕塑,在即時遊戲引擎(Realtime 3D Engine)中,將無序的都會街景和資訊轉化為虛擬地景,觀眾每次的線上觀看皆是當下即時生成的感官體驗。
展期間另規劃四場線上藝術家座談,分別邀請藝術家姚瑞中、藝評暨當代影像研究者沈柏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凌天老師、策展人馮馨與三組參展藝術家對談,以及兩場Meuko! Meuko!與涅所開發NAXS corp.合作作品《鬼島》2020年受邀西班牙L.E.V藝術節的精彩演出紀錄特映。
|展覽資訊|
展期:2022.06.01 – 2022.08.31
展覽入口:https://pluggedintheruins.com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李慈湄、劉玗、Meuko! Meuko! X NAXS Corp.
|展覽活動|
6/12(日)16:00 主題對談一:廢墟的當今復返
7/16(六)14:00 演出紀錄播映:《鬼島 – 獸觀 Ghost Island―Inner Vision》首播
7/30(六)14:00 主題對談二:廢墟中的多重時間
8/13(六)14:00 演出紀錄播映:《鬼島 – 獸觀 Ghost Island―Inner Vision》+映後座談
8/27(六)14:00 主題對談三:回聽空間的歷史之聲
阮慶岳專欄 | 典藏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category/artouch-column/roan_chingyueh
ARTouch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
2022-06-01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由國內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是臺灣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2019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為響應世界閱讀日,並配合文化部「2022年走讀臺灣」活動,發掘更多值得探索的建築地景,國父紀念館特別以「王大閎與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之建築」為主題,搭配建築文本及導覽手冊,自5月至8月精心策劃8條走讀路徑、2場專書講座及線上展覽。
本次走讀邀請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帶領大家透過實地踏查與專家導讀,介紹王大閎經典建築作品之外,更進一步綜覽二次戰後臺灣第一代建築,不僅能與王大閎作品相互對話,亦反映了臺灣當時的時代脈絡。6月至8月尚有多場精彩的走讀路徑,民眾可把握機會報名參加,一同認識臺灣戰後建築作品,及其如何影響並形塑現今臺灣建築的風貌。
8條走讀路徑以《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等書籍文本為核心,跟隨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沈祖海、呂阿玉等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作品,行腳臺灣,走訪臺北、林口、龜山、臺中、高雄、臺東等6個城市、18個建築景點,感受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所展現的現代主義風格與人文精神。
第1條走讀路徑「東海大學建築巡禮─如詩如畫園林式的校園」已率先於5月21日於臺中東海大學開跑,深度導覽東海大學建築及如詩如畫園林式的校園,一睹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等人獨樹一格的建築空間佈局。參與學員在聆聽導覽解說時,實際感受建築與景觀氛圍,對於戰後建築的設計思維有更深入的認識。第2條走讀路徑「楠梓加工區與高雄煉油廠建築巡禮─從沈祖海到中油宿舍」及第3條走讀路徑「前鎮加工區建築巡禮─從王大閎到陳其寬」也將於6月4日至6月5日接力展開。
本次10場活動因應防疫需求及兼顧活動品質,每場走讀活動開放報名人數20名、專書講座開放25名,額滿為止。參與者須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之防疫措施。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請上國父紀念館官網 www.yatsen.gov.tw 或走讀臺灣官網 https://worldbookday.culture.tw/home/zh-tw 查詢,聯絡電話:(02)2758-8008分機535、725。
走讀臺灣 https://worldbookday.culture.tw/home/zh-tw
使用文本包括《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世紀王大閎:臺灣現代建築的先行者》、《熟悉的建築.陌生的歷史:王大閎與國父紀念館的故事》、《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等,將深度導覽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沈祖海、呂阿玉等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之作品,帶領民眾實際走訪文本中所介紹之建築,了解臺灣建築發展脈絡。
□講師: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黃瑋庭(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
活動流程:
壹、走讀活動:
路徑一︱東海大學建築巡禮─如詩如畫園林式的校園
走讀時間:111年5月21日(星期六)10:00-17:00
集合時間:上午10時整
集合地點: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門口
走讀路線:東海大學校園內建築(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1954-1963)
**交通及午餐自理。
路徑二︱楠梓加工區與高雄煉油廠建築巡禮─從沈祖海到中油宿舍
走讀時間:111年6月04日(星期六)14:00-17:00
集合時間:下午2時整
集合地點: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市楠梓區加昌路600號)
解散地點: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
走讀路線: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沈祖海)→莊敬樓(沈祖海)→兆豐銀行→(各自搭乘捷運,車資自負)→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
**交通自理。
路徑三︱前鎮加工區建築巡禮─從王大閎到陳其寬
走讀時間:111年6月05日(星期日)09:00-12:00
集合時間:上午9時整
集合地點:臺灣銀行前鎮分行(高雄市前鎮區擴建路1之3號)
解散地點:高鐵左營站
走讀路線:臺灣銀行前鎮分行(王大閎)→(搭乘遊覽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陳其寬、有巢)→(搭乘遊覽車)→高雄區漁會漁業大樓(陳其寬) →(搭乘遊覽車)→高鐵左營站
路徑四︱桃園龜山建築巡禮─王大閎的監獄建築
走讀時間:111年6月18日(星期六)12:00-16:00
集合時間:中午12時整
集合地點:國父紀念館北側廣場(面對大巨蛋)/(搭乘遊覽車集合點)
解散地點:國父紀念館北側廣場
走讀路線:國父紀念館→(搭乘遊覽車)→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周邊(王大閎等人) →(搭乘遊覽車)→國父紀念館
路徑五︱林口建築巡禮─陳其寬建築的游與留白
走讀時間:111年6月25日(星期六)12:00-17:00
集合時間:中午12時整
集合地點:國父紀念館北側廣場(面對大巨蛋)/(搭乘遊覽車集合點)
解散地點:國父紀念館北側廣場
走讀路線:國父紀念館→(搭乘遊覽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陳其寬)→(搭乘遊覽車)→國父紀念館
路徑六︱國父紀念館建築巡禮─從王大閎到張肇康展覽
走讀時間:111年7月09日(星期六)14:00-16:00
集合時間:下午2時整
集合地點:國父紀念館正門口
走讀路線:國父紀念館建築(王大閎)→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建築紀念大展
路徑七︱臺東宗教建築巡禮─從費宥諒神父到傅義修士
走讀時間:111年8月06日(星期六)14:00-17:00
集合時間:下午2時整
集合地點: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950台東縣台東市杭州街34號)
解散地點:台鐵台東車站
走讀路線: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費宥諒神父) →(搭乘遊覽車)→小馬天主堂(傅義修士)→(搭乘遊覽車)→都歷天主堂(傅義修士)→(搭乘遊覽車)→台鐵台東車站
路徑八︱臺東建築巡禮─發現呂阿玉
走讀時間:111年8月07日(星期日)09:00-12:00
集合時間:上午9時整
集合地點:台東舊縣議會(台東縣台東市更生路416號)
解散地點:台鐵台東車站
走讀路線:舊臺東縣議會(呂阿玉)→(搭乘遊覽車)→臺東糖廠福利社(呂阿玉)→(搭乘遊覽車)→舊卑南鄉公所(呂阿玉)→(搭乘遊覽車)→台鐵台東車站
***以上活動及路線,將視疫情狀況,機動調整,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貳、專書講座
第一場: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講座時間:111年7月23日(星期六)16-18時
講座地點:王大閎書軒DH Café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花博公園美術園區)
第二場:游與留白─陳其寬的建築世界
講座時間:111年8月20日(星期六)16-18時
講座地點:王大閎書軒DH Café
TWARCHINDEX:走讀臺灣。4月23日。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世界圖書與版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