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金門縣】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明清金門城遺跡 - 國家文化資產網

金門縣史蹟「明清金門城遺跡」,原為明代金門守禦千戶所,從明洪武20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奉命興築及徵調軍士,到洪武21年(1388)2月的初步完備,按照衛所制度的理想,建構了以軍事為主要目之的空間與社會,成為抵禦倭寇的海彊重鎮,包含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堡城牆,以及作為航海指引之文臺寶塔。 

金門守禦千戶所為明代金門軍政的權力核心所在,地勢險要,閩南達官雅士遊歷題字且留下碑碣、摩崖石刻,如金門千戶俞大猷等留下虛江嘯臥石刻群、閩南文士何喬遠等所留下名賢翫跡石刻。

從外地調集至金門城的軍士及家眷,如成、邵、倪、俞等姓氏,在此繁衍生息、落戶生根,軍功顯赫者,如受俞大猷影響之軍戶子弟邵應魁,留下明邵朴庵墓道碑。

明代衛所制度、海疆防禦及築城運動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實踐,明清金門城守禦千戶所曾作為金門軍事城堡、政治中心,因交通、人口的發展,轉向經濟市鎮、宗族聚落社會,最後因明清戰爭而傾頹,失去其原有地位。

換言之,「明清金門城遺跡」為具有遺跡或史料佐證曾發生歷史上重要事件者,可以說是明清中國東南海防軍事城市歷史發展的縮影。


簡介

明清金門城遺跡是金門島上最具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之一,見證了金門從明代海防重鎮到清初遷界等重要的歷史變遷。它不僅是軍事防禦的實體證明,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與人文故事。

歷史背景與重要性

明代衛所制度下的海防要塞:金門城始建於明洪武20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興奉命興築,當時名為「金門守禦千戶所城」。作為明代衛所制度的一部分,它在抵禦倭寇入侵的歷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美譽,金門之名也由此而來。

歷經戰亂與變遷:金門城歷經多次增築與修復,如明永樂年間城牆的增高,以及清康熙年間的重修。明末南明魯王曾兩度寄居於此,也為金門城增添了歷史傳奇色彩。清初的遷界政策對金門城造成了嚴重衝擊,使得城區一度沒落,政經中心也逐漸轉移至後浦(今金城鎮)。

豐富的文化資產:金門城及其周邊地區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時期史蹟,這些遺跡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築城工法和軍事防禦體系,也留下了許多名人題字、碑碣等珍貴的文化遺產。

主要遺跡與特色

明清金門城遺跡範圍廣泛,包含多個重要的歷史地景:

金門守禦千戶所城牆:最初城周長約2016公尺,城牆以夯土和花崗石構築,具有明初築城技術的特點。雖然部分城段基址和夯土牆體殘構仍存,但多數城牆已不復見,部分區域可見「小長城」景觀。

文臺寶塔:位於金門城東南方南磐山麓,建於明洪武年間,是當時作為航海指引的三座燈塔之一。它是金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塔身以花崗石壘砌,平面呈六角形,是一座五層實心塔。塔基磐石上有多位名人的石刻題字,如「湖海清平」、「文臺寶塔」等。

虛江嘯臥碣群:位於金門城南隅的南磐山上,是金門摩崖石刻最豐富的區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所題的「虛江嘯臥」,展現其壯志豪情。此地還有其他文人雅士的題刻,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明遺老街:位於金門城北門外,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被譽為金門最古老的街道。這裡過去曾是金門城的繁華市集,現今仍保留著古樸的建築與街景,是感受金門古老生活風貌的重要地點。

魯王疑塚及周邊史蹟:南明魯王晚年曾寄蹕金門,其墓葬地點在歷史上曾有爭議,現今已確認魯王真塚位於他處。不過,魯王疑塚及其周邊的紀念碑亭,仍是見證這段歷史的重要史蹟。

文化資產價值

「明清金門城遺跡」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登錄為金門縣史蹟,其登錄理由主要有三:

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見證明代金門軍事防衛與聚落發展歷程,城牆的築造方式反映了明初築城技術。同時,大量的碑碣和摩崖石刻也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與歷史事件連結:與明代衛所制度、抗倭歷史、南明魯王寄蹕等重要歷史事件緊密相關。

真實性價值:城跡範圍清晰可辨,部分城段基址、夯土牆體殘構及其他明清時期史蹟仍多有保存,具有極高的真實性。

金門城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金門文化底蘊的象徵,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訪這座充滿故事的古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