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屏東縣】macacukes石門古戰場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紀念牡丹社事件150週年 「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5月22日揭碑


牡丹心旅行|屏東縣牡丹鄉公所



石門古戰場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與牡丹鄉交界處,是臺灣近代史上一處極為重要的史蹟,其歷史故事主要圍繞著 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展開。

牡丹社事件與石門之役

牡丹社事件的起因是1871年(清同治十年),琉球國一艘船隻因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海岸(今屏東縣牡丹鄉附近),船員上岸後,因誤入原住民部落領域,造成54名琉球人被當時的排灣族原住民殺害。當時琉球國雖然名義上獨立,但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逐漸強盛,便以此事件為由,聲稱琉球人是日本屬民,並在清廷對此事的處理態度上認為其對臺灣原住民地區管轄不明確,進而決定出兵臺灣。

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派遣西鄉從道率領三千多名軍隊登陸臺灣南部。日軍於5月12日在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並逐漸向內陸推進。

「石門」 地區是進入牡丹鄉的咽喉要道,兩山對峙,形成狹窄隘口,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排灣族原住民(主要是牡丹社人)得知日軍入侵後,為了保衛家園,事先在石門一帶設下埋伏,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史稱 「石門之役」。在這場戰役中,原住民先人雖然英勇抵抗,但因武器裝備與日軍有巨大落差,最終傷亡慘重。

戰役後的影響

清廷積極治台: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意識到臺灣邊防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臺灣,增設府縣,並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加強對臺灣中、東部以及原住民地區的控制。此事件也間接促成了1885年臺灣建省。

日本海外用兵的濫觴: 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首次對外用兵,雖然初期因清廷外交折衝而一度受阻,但最終仍達成其「懲罰」原住民的目的,並藉此事件為日後侵略亞洲鋪路,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獨斷獨行的開端。

歷史的見證: 石門古戰場見證了這段風起雲湧的時代變革,不僅是排灣族人捍衛家園的英勇之地,也是日本對外擴張的起點。戰場周邊至今仍留有許多與牡丹社事件相關的遺跡,例如日軍所立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和「忠魂碑」(現碑已佚失,僅存基座)。光復後,為紀念當年原住民的奮勇抵抗,紀念碑文曾被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現代的石門古戰場

如今的石門古戰場已經被列為屏東縣的法定史蹟,當地建有河濱步道,供遊客憑弔歷史。走在古戰場,可以感受到當年戰事的肅穆與先民保家衛國的決心,是一處充滿歷史意義的紀念地。

這段歷史也啟發了許多文史工作者和藝術創作,例如歷史劇《斯卡羅》便是以牡丹社事件為背景,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深具影響的臺灣歷史。


石門古戰場 -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