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基隆這座城市,就像一個裝滿故事的寶盒,而它的文化資產就是這些故事最真實的載體。從清朝、日治到戰後,每一個時代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獨特的印記,讓基隆的文化資產充滿多元的魅力。
古蹟:見證基隆的歷史風雲
基隆的文化資產中,有幾處特別重要的古蹟,它們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時刻:
基隆白米甕砲台:位於港口西側的山頂,形狀獨特,被稱為「基隆港西側的眼睛」。它曾是清法戰爭和日治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也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日式近代軍事建築。
獅球嶺隧道:這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道」的起點。雖然現在已不再行駛火車,但這條隧道不僅是交通史的見證,也是台灣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基隆大武崙砲台:坐落在情人湖公園附近的山上,是清朝為了防禦法國艦隊入侵而興建的防禦工事。站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外木山海岸線,感受當年戰爭的緊張氣氛。
基隆港東、西岸防波堤:這兩條防波堤是基隆港的重要設施,見證了港口從清朝的簡陋港口,蛻變為現代化國際商港的過程。
從軍事要塞到歷史建築
除了古蹟,基隆還有許多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軍事與民生設施,它們各自訴說著不同的故事: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與校官眷舍:這些日式宿舍群曾是基隆軍事要塞的重要據點,現在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修復後,成為展現日治時期生活風貌的文化園區。
漁會正濱大樓:位於正濱漁港彩色屋旁,這座建築曾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見證了基隆漁業的興盛與轉變。
旭丘指揮所:位於大沙灣砲台旁,這座建築是日治時期為軍事指揮所,現在則成為瞭望基隆港區的好去處。
不只是建築,更是生活軌跡
基隆的文化資產不只有冰冷的建築,也包含了人們的生活軌跡與文化景觀。例如,和平島阿拉寶灣的考古遺址,發掘出荷蘭人建造的聖薩爾瓦多城遺構,證明了基隆在四百年前就已經是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基隆歷史的具體展現,也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透過修復、活化與再利用,這些老舊的建築和遺跡得以重獲新生,繼續訴說基隆的故事,讓下一代也能了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基隆的文化資產故事,就像這座多雨的港都一樣,既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又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下次來到基隆,不妨放慢腳步,走進這些文化資產,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歲月與情感。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1 砲臺
歷史悠久的砲臺古蹟,包含二沙灣砲臺、大武崙砲臺、白米甕砲臺、槓子寮砲臺、阿姆斯脫朗砲、獅球嶺砲臺、社寮東砲臺
基隆,這個以雨港聞名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散布在港口周圍的眾多砲台。這些砲台不僅是軍事防禦設施,更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數次重要的戰役,每座砲台背後都訴說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以下介紹幾座基隆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砲台:
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砲台是基隆所有砲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列為國定古蹟。它建於日治時期,約1900年左右,主要目的是監控八斗子海面。由於地點較為隱密,人為破壞少,使得砲台結構得以完整保留。
槓子寮砲台的配置相當特別,分為三層:
營盤區:推測是指揮部所在地。
中間層:設有營房、彈藥庫和連接砲台區的坑道。
最頂層:有六個砲座,下方還有挖入山壁的營房。
這裡最大的特色是砲座區設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調整射擊角度,是基隆砲台群中獨一無二的設計。此外,觀測台與砲座區之間還設有「通話孔」,方便聯絡,充分展現了當時的軍事建築智慧。
二沙灣砲台 (海門天險)
被列為國定古蹟的二沙灣砲台,又稱「海門天險」,是基隆砲台中最具歷史意義的一座。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存在,並在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現存的規模則是清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鮑恩士協助興建的新式砲台。
這座砲台的設計巧妙,採用「抱山式」的布局,將營區設在背海的低平處,而砲台區則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這樣一來,敵艦的砲火大多會擊中山壁或直接越過山頭,難以命中營區,使得清軍能從容應戰。砲台入口處的「海門天險」四字,由劉銘傳親筆題字,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砲台同樣是國定古蹟,位於基隆與淡水之間的交通要道上,兼具陸防和海防的雙重任務。它不僅經歷了鴉片戰爭和清法戰爭,現存的砲台遺跡則是在日治時期為了因應日俄戰爭的防禦需求而修建的。
這座砲台的特色在於視野極佳,能夠俯瞰整個大武崙澳海域。這裡的稜堡外牆由馬道和子牆組成,環繞在砲台周圍,是其獨特的建築特徵。大武崙砲台的建築結構保存良好,讓人能清楚想像當年軍事駐守的情景,同時它也是遠眺北海岸美景的絕佳地點。
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台是基隆現存砲台中,唯一地處市中心且高度最高的一座,建造於1884年。在清法戰爭中,它作為清軍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的最後一道防線,與法軍相持長達八個月之久,阻止了法軍長驅直入台北的野心,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
雖然今日的獅球嶺砲台軍事設施多已不存,但作為基隆最高的砲台,它提供了俯瞰基隆市區和夜景的最佳視角,也成為了在地人與遊客賞景的熱門去處。
這些砲台不僅是冰冷的石頭建築,更是基隆這座城市歷史與記憶的載體。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戰爭與防禦故事,也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海港山城。
1884年至1885年間爆發的清法戰爭,基隆是重要的戰場之一。這場戰役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台灣局勢,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見證了這段歷史。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是基隆最具代表性的清法戰爭遺跡,由法國公墓和民族英雄墓兩部分組成,是全台灣少數與清法戰爭直接相關的建築物。
法軍公墓:為了紀念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法國官兵所建。園區內有數座歷史悠久的墓塚和紀念碑,有些是當時法軍所建,有些則是日治時期或戰後由法國政府遷建。這些不同時期的石碑,不僅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營造工法,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文化的交融與變遷。
民族英雄墓:與法軍公墓僅相隔約300公尺,埋葬著在戰爭中犧牲的清軍和台灣義勇軍。這兩座墓園比鄰而居,各自紀念著不同陣營的戰士,也讓後人反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獅球嶺隧道與其他遺跡
除了紀念園區,基隆周邊的山區也留有許多清法戰爭的遺跡。
獅球嶺隧道:這條隧道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之一。在清法戰爭期間,此處曾是清軍重要的防線,清軍在此與法軍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戰後興建鐵路,象徵著台灣從戰亂走向建設的轉變。
山區古塹壕與地營遺跡:在暖暖等基隆周邊的山嶺上,至今仍能找到當年清軍修築的地營、石壘和塹壕等防禦工事遺跡。這些野戰築城工事是當時清軍重要的防禦策略,雖然歷經百年風霜,但部分遺跡依然可見,讓後人能想像當年戰爭的緊張情勢。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基隆在地文化的一部分。基隆市政府也曾舉辦系列活動,透過藝術展覽等方式,讓民眾能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並倡議「愛與和平」的價值。
BUILDINGFOCUS:【基隆市】文化資產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國定古蹟 4|市定古蹟 12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歷史建築 30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文化景觀 2
歷史建築頂石閣砲台*中正區
基隆,這個以雨港聞名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散布在港口周圍的眾多砲台。這些砲台不僅是軍事防禦設施,更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數次重要的戰役,每座砲台背後都訴說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以下介紹幾座基隆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砲台:
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砲台是基隆所有砲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列為國定古蹟。它建於日治時期,約1900年左右,主要目的是監控八斗子海面。由於地點較為隱密,人為破壞少,使得砲台結構得以完整保留。
槓子寮砲台的配置相當特別,分為三層:
營盤區:推測是指揮部所在地。
中間層:設有營房、彈藥庫和連接砲台區的坑道。
最頂層:有六個砲座,下方還有挖入山壁的營房。
這裡最大的特色是砲座區設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調整射擊角度,是基隆砲台群中獨一無二的設計。此外,觀測台與砲座區之間還設有「通話孔」,方便聯絡,充分展現了當時的軍事建築智慧。
二沙灣砲台 (海門天險)
被列為國定古蹟的二沙灣砲台,又稱「海門天險」,是基隆砲台中最具歷史意義的一座。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存在,並在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現存的規模則是清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鮑恩士協助興建的新式砲台。
這座砲台的設計巧妙,採用「抱山式」的布局,將營區設在背海的低平處,而砲台區則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這樣一來,敵艦的砲火大多會擊中山壁或直接越過山頭,難以命中營區,使得清軍能從容應戰。砲台入口處的「海門天險」四字,由劉銘傳親筆題字,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砲台同樣是國定古蹟,位於基隆與淡水之間的交通要道上,兼具陸防和海防的雙重任務。它不僅經歷了鴉片戰爭和清法戰爭,現存的砲台遺跡則是在日治時期為了因應日俄戰爭的防禦需求而修建的。
這座砲台的特色在於視野極佳,能夠俯瞰整個大武崙澳海域。這裡的稜堡外牆由馬道和子牆組成,環繞在砲台周圍,是其獨特的建築特徵。大武崙砲台的建築結構保存良好,讓人能清楚想像當年軍事駐守的情景,同時它也是遠眺北海岸美景的絕佳地點。
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台是基隆現存砲台中,唯一地處市中心且高度最高的一座,建造於1884年。在清法戰爭中,它作為清軍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的最後一道防線,與法軍相持長達八個月之久,阻止了法軍長驅直入台北的野心,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
雖然今日的獅球嶺砲台軍事設施多已不存,但作為基隆最高的砲台,它提供了俯瞰基隆市區和夜景的最佳視角,也成為了在地人與遊客賞景的熱門去處。
這些砲台不僅是冰冷的石頭建築,更是基隆這座城市歷史與記憶的載體。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戰爭與防禦故事,也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海港山城。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2 清法戰爭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中正區
1884年至1885年間爆發的清法戰爭,基隆是重要的戰場之一。這場戰役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台灣局勢,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見證了這段歷史。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是基隆最具代表性的清法戰爭遺跡,由法國公墓和民族英雄墓兩部分組成,是全台灣少數與清法戰爭直接相關的建築物。
法軍公墓:為了紀念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法國官兵所建。園區內有數座歷史悠久的墓塚和紀念碑,有些是當時法軍所建,有些則是日治時期或戰後由法國政府遷建。這些不同時期的石碑,不僅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營造工法,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文化的交融與變遷。
民族英雄墓:與法軍公墓僅相隔約300公尺,埋葬著在戰爭中犧牲的清軍和台灣義勇軍。這兩座墓園比鄰而居,各自紀念著不同陣營的戰士,也讓後人反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獅球嶺隧道與其他遺跡
除了紀念園區,基隆周邊的山區也留有許多清法戰爭的遺跡。
獅球嶺隧道:這條隧道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之一。在清法戰爭期間,此處曾是清軍重要的防線,清軍在此與法軍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戰後興建鐵路,象徵著台灣從戰亂走向建設的轉變。
山區古塹壕與地營遺跡:在暖暖等基隆周邊的山嶺上,至今仍能找到當年清軍修築的地營、石壘和塹壕等防禦工事遺跡。這些野戰築城工事是當時清軍重要的防禦策略,雖然歷經百年風霜,但部分遺跡依然可見,讓後人能想像當年戰爭的緊張情勢。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基隆在地文化的一部分。基隆市政府也曾舉辦系列活動,透過藝術展覽等方式,讓民眾能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並倡議「愛與和平」的價值。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3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4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5
基隆市文化資產的故事 06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國定古蹟 4|市定古蹟 12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歷史建築 30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基隆市|文化景觀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