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台灣考古的故事

 

台灣考古的故事     是 400 PLUS 第三個特集   預定篇數 30 PLUS

建築志事    臺灣建築紀事400年

臺灣《建築紀事》400 A GLANCE OF ARCHISTORYTW 400 PLUS

特集網頁 網誌連結  完全活頁式 


灣考古的故事 01  史前文化

台灣考古的故事 02  舊石器時代

台灣考古的故事 03  石器時代

台灣考古的故事 04  金屬器時代

台灣考古的故事 05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06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07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08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09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10  考古


台灣考古的故事 11  長濱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2  大坌坑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3  圓山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4  芝山岩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5  營埔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6  卑南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7  十三行文化

灣考古的故事 18  聚落遺址

灣考古的故事 19  

灣考古的故事 20  博物館


灣考古的故事 21  


灣考古的故事 31


台灣的考古學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問,它揭示了這座島嶼上數萬年來人類活動的痕跡,從最早的舊石器時代居民,到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化,再到金屬器時代與近代史的交織。

透過出土的器物、遺址和環境證據,考古學家們得以拼湊出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族群如何生活、遷徙、互動,並與環境產生連結的豐富故事。

舊石器時代:遠古的開拓者

台灣最早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約2萬至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的代表性遺址是位於台東縣的長濱文化。

  • 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為代表,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如刮削器、石片等,這些工具被認為是狩獵、採集和漁撈的工具。長濱文化的人們生活在海邊的洞穴或岩蔭下,以捕魚、採集貝類和狩獵為生。他們的文化特徵與東南亞大陸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有相似之處,推測台灣早期的人類可能是從亞洲大陸遷徙而來。

新石器時代:農耕與聚落的興起

大約距今7000年前,台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是台灣史前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人們開始從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定居的農耕生活,並發展出各種精美的陶器和石器。

  • 大坌坑文化 (距今約7000-4700年前):台灣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文化,廣泛分佈於台灣各地。其最顯著的特徵是繩紋陶器,器表多有粗繩紋、細繩紋或貝印紋裝飾,器型多為罐、缽。這個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小米、稻米等作物,並飼養家畜。
  • 圓山文化 (距今約4500-2500年前):主要分佈在台北盆地,以貝塚遺址聞名,顯示其飲食中含有大量的貝類。圓山文化除了陶器外,也出土了許多精美的玉器和骨角器。
  • 芝山岩文化 (距今約3600-3000年前):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出土了炭化稻米和陶器,證明了稻米在台灣的歷史。
  • 營埔文化 (距今約3500-2000年前):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紅褐色陶器為主要特色。
  • 卑南文化 (距今約3500-2300年前):位於台東縣,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卑南遺址是台灣目前所知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板棺、玉器、陶器和石器,其玉器工藝尤其精湛,顯示出當時社會已有較高的分工和精緻的技術。

金屬器時代:技術與交流的蓬勃發展

大約距今2000年前,台灣進入了金屬器時代,雖然這個時期仍然大量使用石器,但鐵器的出現是重要的里程碑。

  • 十三行文化 (距今約1800-400年前):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是台灣北部最著名的金屬器時代遺址。十三行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鐵渣、鐵器,以及外來的陶瓷器和錢幣,顯示其與外界有頻繁的貿易往來,甚至可能是東亞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這個文化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煉鐵技術,並有捕魚、航海的能力。
  • 番仔園文化 (距今約1600-400年前):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海岸地區,出土了石器、陶器和少量的鐵器。
  • 靜浦文化 (距今約1500-800年前):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海岸,出土了陶器、石器,並發現與菲律賓、婆羅洲等地相似的玉器,顯示其與南島語族的交流關係。

考古的意義與挑戰

台灣的考古學不僅描繪了史前人類的生活樣貌,也為我們理解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散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許多證據顯示,台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之一,而南島語族的足跡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闊海域。

然而,台灣的考古工作也面臨許多挑戰,包括:

  • 都市開發與遺址保存: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和都市化進程,許多史前遺址面臨被破壞的危機。
  • 研究資源與人才:相較於其他學科,考古學在台灣仍需更多的資源投入與人才培養。
  • 民眾參與與教育:如何讓大眾認識考古學的重要性,並參與到遺址的保護中,是重要的課題。 

台灣考古的故事仍在不斷被書寫,每一次新的發現都可能改寫我們對過去的認識。透過考古學的視角,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深度,以及與世界各地文化的連結。


主題連結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考古臺灣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史前文化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考古遺址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中央研究院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考古學會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博物館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文化園區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文獻圖書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資訊資源索引



台灣燈塔的故事

 

台灣燈塔的故事     是 400 PLUS 第二個特集   預定篇數 10 PLUS

建築志事    臺灣建築紀事400年

臺灣《建築紀事》400 A GLANCE OF ARCHISTORYTW 400 PLUS

特集網頁 網誌連結  完全活頁式 


台灣燈塔的故事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許多燈塔,它們不僅是航海的重要指引,也常成為觀光景點。目前台灣地區共有36座燈塔,其中台灣本島有19座,金門、馬祖及台灣離島共有17座。這些燈塔原由財政部關稅總局管理,自2013年1月起已轉交交通部航港局管轄。

以下列出一些台灣著名的燈塔及其特色:

台灣本島極點燈塔:

  • 富貴角燈塔 (新北市石門區): 台灣本島最北端的燈塔,完工於1897年,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第一座燈塔,以八角形鐵造塔身和霧笛為特色。
  • 三貂角燈塔 (新北市貢寮區): 台灣本島最東端的燈塔,有「國境之東」美稱,景色優美。
  • 國聖港燈塔 (台南市七股區): 台灣本島最西端的燈塔,為鐵塔式構造。
  • 鵝鑾鼻燈塔 (屏東縣恆春鎮): 台灣本島最南端的燈塔,也是光程最遠的燈塔,享有「東亞之光」美譽。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全球唯一的「武裝燈塔」,因歷史因素在塔基處築砲臺,並派遣軍隊守護。

其他具代表性的燈塔:

  • 漁翁島燈塔 (澎湖西嶼鄉): 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燈塔,建於1778年(清乾隆年間),為國家二級古蹟。
  • 白沙岬燈塔 (桃園市觀音區): 1901年完工,為磚造圓塔,是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三座燈塔,也是台灣第二高的燈塔。
  • 芳苑燈塔 (彰化縣芳苑鄉): 位於王功漁港旁,是台灣本島興建時間最晚、塔高最高的燈塔。
  • 基隆島燈塔 (基隆嶼外海): 台灣地區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 台中港燈塔 (台中市梧棲區): 台灣地區唯一設在高樓頂端的燈塔,塔高最高。
  • 高雄燈塔 (高雄市旗津區): 又稱旗後燈塔,可欣賞夜景。
  • 東引島燈塔 (馬祖東引島): 位於懸崖峭壁上,是距離台灣本島最遠的燈塔之一,具18世紀英國式建築風格。
  • 東莒島燈塔 (馬祖東莒島): 英國人設計建造,為國定古蹟。
  • 綠島燈塔: 因一段救援佳話而興建。
  • 日月潭燈杆: 台灣唯一不靠海岸且海拔最高的燈塔。

許多燈塔已開放觀光,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這些海上守護者的歷史與魅力。交通部航港局也持續推廣燈塔觀光,並舉辦相關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燈塔的故事。


台灣燈塔的故事 01 燈塔歷史

台灣燈塔的歷史悠久且豐富,見證了台灣航運的發展與不同時期的政治變遷。

早期:民營與清代官建

  • 最早的記載 (民營) 根據考證,台灣最早的燈塔是清嘉慶元年(1796年)建於淡水的「望高樓」。這是一個由當地居民砌石而成的約8公尺高的燈塔,用來作為航運的指引,但目前已不復存在。這顯示了早期台灣民間對於海上航運安全的重視。
  • 清代官建新式燈塔:
    • 漁翁島燈塔 (西嶼塔燈) 臺澎地區第一座新式圓形燈塔,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其歷史可追溯至乾隆43年(1778年)興建的西嶼塔燈。這座燈塔是由清廷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聘請英籍工程師韓得善在澎湖漁翁島上建立的,至今仍保存著清朝的碑記和霧砲。它被認為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燈塔之一。
    • 鵝鑾鼻燈塔 位於台灣最南端,完成於光緒8年(1882年)。這座燈塔獨具特色,是世界上唯一有武裝設備的燈塔,其建築外仍可見圍牆外的壕溝和槍孔,反映了當時周邊治安不佳的狀況。
    • 其他清代燈塔 此後,清廷陸續在台灣本島建立了高雄燈塔(旗后燈塔)、淡水港燈塔、安平燈塔等新式燈塔。

日治時期:建設與擴張

  • 系統性建設: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配合其航運需求,在台灣進行了大規模的燈塔建設。例如,富貴角燈塔(1896年興建),是日本人據台後所建設的第一座燈塔,也是台灣本島最北端的燈塔。
  • 燈塔功能:除了導航功能,日治時期的燈塔也開始加設霧笛等設備,以應對台灣多霧的氣候,確保航海安全。
  • 歷史見證:許多日治時期興建的燈塔,如白沙岬燈塔(1899年),至今仍屹立不搖,並被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見證了台灣歷史變遷。

戰後至今:管理單位變革與現代化

  • 管理單位轉換:長期以來,台灣的燈塔主要由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然而,自2013年1月1日起,燈塔相關的助航業務已正式移交給交通部航港局管理,目的是統一事權,更好地服務航商並維護航海安全。
  • 現代化與觀光:隨著科技的發展,燈塔的助航功能雖然部分可由現代儀器取代,但其作為海上明燈的象徵意義和歷史價值卻從未減弱。許多燈塔在整修後也逐步開放給民眾參觀,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讓更多人能夠親近這些歷史建築,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 多元特色:台灣的燈塔各具特色,例如:
    • 芳苑燈塔台灣本島最年輕、也是最高的燈塔(約37公尺)。
    • 高雄燈塔 (旗后燈塔)位於旗津的最北端,可以眺望高雄市全景。
    • 高美燈塔全台唯一紅白相間、平行條紋的燈塔。

總體而言,台灣燈塔的歷史是一部與航運、貿易、政治、文化緊密相連的發展史。它們不僅是海上船隻的守護者,更是台灣這座島嶼與海洋連結的重要印記。


台灣燈塔的故事 02 國定古蹟

台灣燈塔的故事 03 清朝時期

台灣燈塔的故事 04 日治時期

台灣燈塔的故事 05 極點燈塔

台灣燈塔的故事 06 金門燈塔

台灣燈塔的故事 07 馬祖燈塔

台灣燈塔的故事 08 澎湖燈塔

台灣燈塔的故事 09 燈塔管理

台灣燈塔的故事 10 燈塔觀光


台灣燈塔的故事 11 燈塔郵票


BUILDINGFOCUS臺灣燈塔

BUILDINGFOCUS:燈塔建築 文化資產

BUILDINGFOCUS:燈塔文物館


ARCHISTORYTW臺灣燈塔郵票


2025年7月10日

臺南重大建設遇到考古調查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臺南考古中心


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      https://chacha.tainan.gov.tw/

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 | Facebook



臺灣考古學會      http://www.ast.org.tw/


臺灣考古學會聲明    2025 年 7 月 10 日


根據6月3日新聞,臺南市長和市議員在質詢過程中,提到地方建設與「文資考古」衝突,導致建設延宕,甚至出現「專業插旗,工程受阻」、「可惡又可怕的事」的言論。地方文化資產主管機關面對議員質詢壓力做出順應討好反應,本會可以理解,但是針對考古專業超出事實的攻訐,本會表示遺憾之餘,也不得不提出一些說明,讓社會大眾了解文資法令的規定以及因為文資保存導致工程延宕的癥結所在。

1. 臺南市自荷蘭殖民時期以此作為立足點開始,標誌了臺灣正式進入了全球視野。去年臺南慶祝建城400週年,籌備期間,黃市長親自視察了大員市鎮熱蘭遮城的考古工作,展現對全臺第一城的歷史文化的高度重視。臺南的歷史並非只有這短短的幾百年而已,全臺普遍發現數千年前新石器時期遺址,而臺南考古遺址的密度和多樣性都是最突出的,這說明了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地形多樣,自史前時期以來就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千百年來也有不同的族群在此衝突、理解、共榮共生。出土的遺留不僅是鄉土教育、國民教育重要的內容,更是臺南民眾乃至全國國民了解先民生活、培養愛鄉愛國的重要資料,豈能自棄。承載臺灣數千乃至數萬年歷史與文化的考古遺址為臺灣全民的資產,不是負債。

2. 考古遺址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相關作為在《文資法》及相關子法有明確規定,公共工程建設攸關民生需求及福祉,雖有其迫切性,工程開發與考古遺址保存的衝突,自應依照法令的規定,並非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考古專業,或哪一個人可以隨意左右。新聞報導所稱臺南數項工程因考古調查、搶救而延宕,正是政府依據文資相關法律「依法行政」的結果。而考古學者所扮演的角色,是秉持專業,協助主管機關處理因工程開發導致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問題,只是協助者,不是原因製造者。

3. 考古發掘是一項專業度極高的工作,因為它所面對的是層層疊疊古代人們日常所積累的封印,是要解碼過去人群的智慧存記,而不是刨取財物,當然需要以嚴謹的態度與相當的時間完成。有資格從事者,必須是符合〈考古遺址發掘資格件審查辦法〉所規定的,具有相關學歷、受過良好訓練的專業人員。其次,考古學者皆體認公共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評估後續的因應措施時,也會有所權衡,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工程單位互相討論,尋求降低對文化資產傷害的工程施作方法,力求文化資產保存與工程開發雙贏。而每一次考古專業單位規劃的考古調查、搶救發掘的施作方法及經費預算,都須經過「考古遺址審議委員會」審議,並經主管機關核准,才得以執行,並非考古學者恃專業任意妄為。

4. 考古遺址調查評估與搶救發掘確實是精細而需要時間的專業工作,但只要參閱考古遺址調查、發掘計畫書,從其中所載既定的田野工作期程,即可意識到當前國內諸多建設開發工程延宕的主因,並非考古學者處理所致。相反的,只要調閱相關會議記錄、公文,便能清楚理解,工程建設延宕的主因,常在於各主管機關缺乏熟悉考古遺址與發掘工作的專業人員以致延滯做出適當處置,以及行政流程的拖沓,甚至是工程單位遲緩回應主管機關要求的不即時作為。

5. 先進的工程永遠有更進步的空間,但固有的文化與歷史卻是破壞之後便永遠地消失。觀諸世界上偉大的城市,總是具有歷史的深度,這樣的深度不僅在於抽象的文字之中,而是有機會透過具體的考古遺址、遺物,予人更強烈的感受與認同。本學會過去多次舉辦帶領民眾認識遺址的活動,發現重視與保護文化資產的觀念,早已在民眾心中成形,展現了先進國家的國民所應具備的文化素養。我們衷心希望,臺南市政府能善用自身優勢,唯有主政者能站穩方向,肯認文化資產的保護為其施政之責,立下目標與榜樣兼顧協調文化資產保護與公共建設,才能敦促不同領域的專家更積極對話尋求對策,使文化與建設兩相不誤,而非報導所謂任人宰割。

臺灣考古學會

臺南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辦理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八條第二項所定調查事項執行規定

114 年 6 月 20 日  府文資處字第1140870002號

一、為規範本府所屬機關學校於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落實執行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八條第二項所定調查事項,以保存及維護考古遺址,特訂定本規定。

二、本規定之主管機關為本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三、本規定用詞,定義如下:

(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指本府所屬機關學校(以下簡稱主辦機關)承辦之下列案件:

1.涉及重大政策或跨機關性質應報行政院核定之計畫。

2.依法應報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實施營建工程計畫。

3.策定範圍涉及都市土地使用分區或非都市土地用地編定變更之營建工程計畫。

4.策定範圍涉及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營建工程計畫。

5.依都市更新條例第八條規定劃定或變更策略性更新地區。

6.符合財政部訂定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重大公共建設範圍。

(地表調查:指以步行目視裸露地表與觀察因自然或人為活動影響之地層或土方,輔以攝影或文字記錄地層資訊及土地使用現況等基本資料;發現史前遺物或遺跡時,應對出露地點進行拍攝、測繪及標本採集等作業。

(考古探坑發(試)掘:指以考古學方法進行抽樣探坑之調查,採分層方式逐層進行發掘工作至無文化或生態遺留出土的生土層為止。

(槽溝調查:指以機具逐層降挖,調查過程中應依考古專業人員指揮並由其全程監看;發現史前遺物或遺跡時,應進行拍攝、測繪及標本採集等作業。

(人工或機械鑽探:指以採土器或機具針對地表面下的淺層地層進行鑽掘之調查,透過分析土壤樣本的顏色、質地及特殊內含物或史前遺留等現象,判斷地下土層的概況。

(完整評估調查:指辦理地表調查、人工或機械鑽探及抽樣考古探坑發(試)掘。

(進階評估調查:指辦理地表調查、人工或機械鑽探及系統抽樣槽溝調查。

(初階評估調查:指辦理地表調查及其他必要之調查方式。

 四、主辦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應就計畫範圍內之土地利用臺南市開發行為涉及有形文化資產查詢系統查詢資訊,並依查詢結果編列預算辦理文化資產調查。

五、 主辦機關文化資產之調查方式,除應包括文獻與資料蒐集分析及地表調查外,依下列查詢結果辦理,並應擬具調查計畫提送主管機關審查:

(位於指定、列冊或疑似考古遺址範圍:應就工程開發範圍與考古遺址重疊區域進行完整評估調查。

(鄰近指定、列冊或疑似考古遺址範圍:應就工程開發範圍與考古遺址周邊延伸敏感區域重疊範圍進行進階評估調查。

(非位於或鄰近指定、列冊或疑似考古遺址範圍:應就工程開發範圍進行初階評估調查。

  前項之調查計畫,主辦機關應委請專業機關(構)、法人或學者專家協助研擬。

  主管機關應於收件後二個月內回復審查結果。如主辦機關重新提送調查計畫成果,則回復審查結果期間重新起算之。

六、 前點調查計畫,應包括下列內容:

(主辦機關名稱與其代表人、策定計畫範圍及實施營建工程內容。

(受委託調查之專業機關(構)或學者專家之資格文件。

(策定計畫與主管機關認定之必要範圍內所在地理區域、工程計畫範圍與文化資產周邊之套繪圖及土地權屬清冊。

(預定辦理之調查方式。

(預定實施期程。

(其他主管機關指定事項。

七、主辦機關依調查計畫完成調查後,應擬具成果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主辦機關名稱與其代表人、策定計畫範圍及實施營建工程內容。

(受委託調查之專業機關(構)或學者專家於調查作業期間之團隊分工內容。

(策定計畫與主管機關認定之必要範圍內所在地理區域、工程計畫範圍與文化資產周邊之套繪圖及土地權屬清冊。

(調查方式及技術。

(調查過程及紀錄。

(調查結果及後續建議處理措施。

(其他主管機關指定事項。

(主管機關應於收件後二個月內回復審查結果。如主辦機關重新提送成果報告,則回復審查結果期間重新起算之。

八、本規定第三點第六款、第七款、第八款之調查計畫主持人資格應符合考古遺址發掘資格條件審查辦法第四條規定。

九、本規定所需書表格式,由主管機關另定之。


回應今(4)日議員總質詢議題

【古蹟遺址保護措施】南市府:古蹟維護從嚴處理,遺跡保存責無旁貸

議員關心風神廟旁私人建案是否會影響廟宇古蹟,文化局說明,依文資法相關規定,鄰接或位於古蹟保存區、古蹟定著土地範圍內之開發行為,皆需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核准,起造人委託之建築師事務所需提供建物與古蹟之間的保護與安全措施送文資處審查,另需送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針對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退縮等規劃圖進行審查。

工務局則表示,該建案現階段已提出舊屋拆除執照申請,相關文件也將會請文化局等相關單位做把關。民政局回應,近期將拜會風神廟新任主委,後續亦將與工務局討論,瞭解該私人建案的防護措施。

議員也關心三山國王廟整修完成後一年多,又再出現門窗框線腳灰作損壞的原因。文化局表示,目前三山國王廟之門窗裝飾性灰作線腳出現風化情形,研判是因為廟宇形制與坐向,造成這些灰作線角容易受到西曬及風雨影響而加速風化。

文化局將先研擬因應方案,另同步函請國定古蹟主管機關文化部,邀集古蹟委員與房地管理機關國有財產署辦理現勘,共同討論後續處理措施。

另外,有地方里長反映牛稠仔遺址在102年即已確定範圍,卻遲遲沒有公告,日前又收到變更遺址範圍的消息,擔憂當地生態遭破壞。黃偉哲回應,遺址認定是專業問題,不會任意破壞或遷移。

文化局則指出,考古遺址於進行審議前,針對它的埋藏範圍及遺物型態,事前都會做詳細的調查,關於文華路西側土地未劃入指定遺址範圍,亦是依照遺址內涵調查試掘研究的成果,就核心部分審議指定為法定考古遺址,其他未納入指定的部分,仍屬疑似遺址牛稠仔遺址範圍,會透過日常遺址巡查,追蹤並確保其狀態。



回應今(3)日議員總質詢議題


【重大建設施工與文化遺址的衝突與調和】黃偉哲:需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避免影響公共建設推動與市民權益。

針對議員所指重大建設施工與文化遺址保存之間可能的衝突,市長黃偉哲表示,現行制度下,專業單位雖具備文化資產守護使命,但倘若缺乏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恐使工程進度遭遇「專業插旗、工程受阻」之困境,影響公共建設推動與市民權益。黃偉哲指出,文資保護與人民權益不應對立衝突,應共存共榮,需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避免影響公共建設推動與市民權益。市府文化局指出,將朝向制度化方向精進,提前辨識潛在遺址,以降低工期延誤及成本衝擊。

文化局指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現行文化資產調查,目的在於建設前期即進行潛勢調查與風險評估,以避免工程進行中突發出土文化資產,造成大規模延宕。實務上,並非所有出土物皆等同文化遺址,多數為過往人類生活、活動所留下的生活痕跡或一般性廢棄物,經專業考古審查後,如無文化保存價值,即會排除限制、恢復施工。

文化局說明文資調查困境,指出目前全臺僅有23個依法從事考古專業服務的單位,包含學術單位及民間公司,在面對全國範圍內不斷增加的建設案與文化遺址調查需求時,排程緊繃、人力資源有限,已成為普遍困境。

此外,現行考古廠商多採「依量計價」模式,須經前期文獻調查後,才能根據預估出土遺物的數量與處理複雜度提出完整報價。此機制造成費用與工期難以事前精準掌握,對開發方而言增加高度不確定性。

文化局指出,將朝向制度化方向精進,提前辨識潛在遺址,以降低工期延誤及成本衝擊。文化局統計,截至目前為止,本市列管工程案件共31件,其中停工案件9件,包含公部門3件(其中2件現正辦理搶救發掘)及私人開發6件,已依既定機制逐案審查處理。將持續與各開發單位及主管機關密切協調,在兼顧歷史價值與建設進度間取得平衡,落實文化資產與城市發展共榮目標。







臺南 400 城市光環境改造計畫

 

古蹟夜色新風貌 臺南光環境改造首波成果亮相 府城街區夜間美學重現歷史光影風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06776

 

2024-09-06。尋光而行,持續改造臺南城市、古蹟光環境看見不一樣的臺南 透過光重新認識臺南,點亮府城夜風華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8691208

「臺南400」是臺灣歷史重要里程碑,也是府城故事的嶄新篇章。2024臺灣文博會期間,臺南市政府於安平古堡、赤嵌樓與臺南孔廟三大古蹟區,以跨越時空的夜間版熱蘭遮市集、再現普羅民遮—夜間光雕投影劇場及首度開放的孔廟夜間導覽等精彩展演活動,為2024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臺南舉辦,送上最有誠意的驚喜大禮,也對外傳達臺南古蹟正透過數年來不間斷的夜間光環境設置,為這座古都城市打造出另一種別具風格的精彩亮點與認識方法。

 

近年來光環境改造成為趨勢,在節能減碳與視覺美感之雙重目標下,以「光」為媒介,提升城市的夜間風貌,並創造「夜」經濟價值。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曾於2019年及2023年期間,進行兩階段歷史街區光環境改造計畫,串聯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天主教聞道出版社(原友愛街聖包爾發天主堂)、臺南神社事務所、孔廟園區、臺南州會及臺灣文學館等場域,透過改造核心城區之夜間照明,讓這些城市空間不分晝夜,各有風情。

 

2024年適逢「臺南400」盛事,文資處持續積極向中央爭取預算,並獲核定逾6千萬元相關計畫經費;並於2024年至2026年間,展開「臺南400城市光環境改造計畫」,在祀典武廟、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臺南孔子廟與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等4處國定古蹟,及開基武廟原正殿、開基靈祐宮、廣安宮、原臺南州會、原臺南合同廳舍、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台南興濟宮及大觀音亭等直轄市定古蹟,以兼顧設計感及展現建築藝術方式,針對文化資產建築本體與周邊空間進行照明改造。

 

文資處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計畫推動,點亮城市記憶,使文化資產與鄰近場域能激盪出更多火花,並期待以此次改造作為示範點,後續能有更多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歷史建物加入改造,帶動臺南整體夜間光環境氛圍之提升,讓人們能在夜間愜意步行歷史街區,閱讀臺南400年來的迷人故事。










【臺北市】陽明山美軍宿舍群文化景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ARCHISTORYTW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陽明山最美山間聚落!美軍宿舍改建「YMS by onefifteen」,5 棟建築共組藝廊、住宿、SPA 等空間


台北陽明山草山小鎮|六間美軍宿舍改建絕美台北景觀餐廳,彷彿置身美國小鎮之中 - 寶寶溫旅行親子生活


台北。陽明山│走過陽明山小美國,發現被遺忘的「美」麗記憶 – 敘事圈 Story Circle


保護陽明山好山好水 前美軍宿舍聚落將於113年完成污水接管


草舍文化說故事給你聽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住在山仔后彩虹谷旁的日子 - 微笑台灣


山居歲月──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 - 台灣光華雜誌


美軍宿舍的末世輓歌 | 我們的島


【臺北市】陽明山美軍宿舍群文化景觀


【臺北市】歷史建築山仔后前美軍宿舍

【臺北市】歷史建築陽明山美國在臺協會(原美援運用委員會)宿舍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 維基百科

2025年7月2日

臺北市老照片

 

臺北市立圖書館持續舉辦「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F3AD8D146411A998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18722ECFEE4F310F


臺北市立圖書館(以下簡稱北市圖)每年都會舉辦「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旨在保存臺北的歷史影像,記錄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這項活動提供一個平台,讓市民分享家中珍藏的老照片,透過影像回味臺北的昔日風華。


2025年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

北市圖於2025年持續舉辦「臺北青春留影-2025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活動時間從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徵集內容與目的

本次活動主要徵集與臺北有關的人、事、時、地、物照片,這些影像不僅記錄著臺北市的歷史痕跡,也展現了城市的百年風華。北市圖希望透過這些徵集來的照片,讓珍貴的歷史記憶得以保存與傳承。

參與方式與獎勵

北市圖鼓勵民眾踴躍參與,並提供相應的獎勵。入選作品有機會獲得新臺幣3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版權費。

若您家中有塵封已久的臺北老照片,不妨參與這次徵選活動。這些影像將被納入北市圖的數位典藏系統,供後人回顧臺北的歷史面貌。

相關資訊與聯繫方式

想了解更詳細的活動簡章及參加辦法,請前往臺北市立圖書館官方網站查詢與下載,或至北市圖總館、各分館及民眾閱覽室索取。


您是否曾經在臺北生活或旅遊,並收藏了具歷史意義的老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