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


活動日期

2024/9/22 上午 09:00:00~2025/3/23 下午 05:00:00

活動介紹

▌開放日期|2024/9/22~2025/3/23
▌展出時間|週三至週日及國定假日09:00~17:00
▌展出地點|安平劍獅埕(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 四大展區
║探坑走廊/距今實驗室/鯤島旅行社/修復里院║

「這場持續探尋臺南四百年歷史時空的考古行動,象徵著古都臺南過去、現在與未來樣貌的鏈結。」由劍獅埕/考古埕歷年研究發掘成果相伴,走向城市時空、物質、常民生活的反思,踏上今昔交錯/虛實交織的跨時空旅行,終於回歸彌足珍貴的每個當下和日常⋯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 2025現場活動

迎接2025,《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將推出全新企劃,持續號召大家走進臺南400歷史的考古場域「由小見大」,讓「考古埕x小影展」、「考古埕x小學堂」、「考古埕x小書房」、「考古埕x小散步」等活動融入我們的生活!

🧨🏮🧨🏮🧨🏮🧨🏮🧨🏮
🧨🏮特展春節營運公告🧨🏮
🧨🏮🧨🏮🧨🏮🧨🏮🧨🏮

╭─────────────────────────╮
❌休館日期:𝟏. 𝟐𝟕~𝟏. 𝟐𝟗(小年夜~初一)
✅恢復營運:𝟏. 𝟑𝟎(初二)
╰─────────────────────────╯

🧨🧨春節活動公告🧨🧨
春節期期展場推出「蛇來踅街」限定活動,將有祈福小卡、彩繪燈籠發放;還有『靈蛇鬥智x蛇與爭鋒.燈謎搶先猜』答題贈好禮挑戰,歡迎全家出動一起來玩耍,Niau在考古埕等你!

🏮【福蛇迎春-祈福活動】
📆 活動日期:𝟏. 𝟑𝟎(初二)
於展場春節連假營運期間,前往距今實驗室領取祈福小卡,寫下祝福小語,懸掛指定祈福牆,祝願來年一切順心平安。❗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畫蛇添福-彩繪燈籠】
📆 活動日期:𝟐. 𝟏(初四)起
於展場春節連假營運期間,前往距今實驗室領取燈籠,現場彩繪完成。❗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靈蛇鬥智燈謎搶先猜 蛇與爭鋒數位猜燈謎】
📆 活動日期:𝟐. 𝟏(初四)
🕑 活動時間:14:𝟎𝟎- 𝟏𝟕:𝟎𝟎
初四啦!快到考古埕,一起在地歷史解謎學習,參與答題,將有機會獲得限量好禮!詳細活動辦法,將於官方臉書及當日現場公告。


🧭🏫🧭🏫🧭🏫🧭🏫
🏫考古埕x小學堂🏫🧭
🧭🏫🧭🏫🧭🏫🧭🏫

「考古埕x小學堂」將邀請各領域的神秘嘉賓,一同分享考古、歷史、文化、藝術等小知識,預計不定期於週六下午開課,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參與!

※提前完成考古埕小學堂參與報名者,活動當日現場簽到時出示身分或報名證明,即可獲得「大圓X甲必丹」貼紙1份!

🕓活動時間:𝟏𝟔:𝟎𝟎- 𝟏𝟕:𝟎𝟎
🧭活動地點:考古埕@修復里院

2月份:

↪️【考古X音樂】
📆 活動日期:𝟐. 𝟏𝟓㊅
🐱活動主題:史前樂器穿越古今 青銀共學陶笛演出
🐱活動嘉賓:Oh Old!+Lin陶笛團
🐱活動內容:寓教於樂,有樂,也有樂!透過穿越時空的樂器聲音,聽見青銀共學的陶笛演奏分享!
🐱搶先報名👉https://lihi.cc/2HBNz

↪️【考古X歷史】
📆 活動日期:𝟐. 𝟐𝟐㊅
🐱活動主題:貓之日x大航海時代的Niau與歷史
🐱活動嘉賓:簡宏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活動內容:從考古埕啟航,看見從大航海時代落地生根的貓咪歷史!喵喵 !
🐱搶先報名👉https://lihi.cc/kNOxD

↪️2025「貓之日x貓之影」第一屆考古埕曬貓大會 | 徵件開始
😸讓生活中的貓咪剪影,跟隨400年前的先貓腳步,一同在2025年度「貓之日」入侵考古埕的小宇宙!我們愛貓、我們曬貓、我們還要召喚更多人一起認識貓!
開放徵件:即日起~ 𝟐.𝟏𝟑止
曬貓展出: 𝟐.𝟐𝟐~ 𝟑.𝟑(「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營運開放時段)
一起來曬貓🐱:https://lihi.cc/v9Xvf(登入Google帳號,即可投件)


1月份:

↪️【考古X文創】
📆 活動日期:1.11㊅ 小學堂第一課 :喵編現身-尋找熱蘭遮迷因
熱蘭遮應援團喵王現身!劃破時空的距離,如何用喵喵說說 17 世紀的大員故事。

↪️【考古X文創】
📆 活動日期:1.18㊅ 小學堂第二課:《鯤島行者》的考證與誕生
《鯤島行者》就像是一場名為熱蘭遮市鎮歷史的化裝舞會,找尋在這舞台上演出的人、事、物。


📽️考古埕x小影展📽️
透過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團隊製作的4部主題影片放映,分享考古埕現地的考古歷程及歷史脈絡。
↪️首映日期:2025/1/1 16:00-17:00
↪️常態放映:週六、週日13:00-17:00
‼️若同時段有其他活動,將配合調整播放時程,調整時程將另行公告,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考古埕x小書房📚
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出版品《熱蘭遮城日誌》成套10冊將於《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開放借閱,讓我們透過文字帶領,穿越時空看古今!

↪️借閱時間:展館營運開放日09:30-16:30
↪️借閱地點:考古埕@距今實驗室

借閱方式&注意事項:
‼️借閱者本人憑身分證明證件於櫃檯押證借閱,請於借閱當日歸還,每人每次限借1冊。
‼️所借書冊僅限於本特展空間範圍內進行閱讀,請愛惜公物,切勿擅自攜離。如有造成書冊毀損遺失,由借閱者照價賠償。

🚶‍♀️‍➡️考古埕x小散步🚶‍♀️‍➡️
↪️「神氣台南」集章合作活動
歡迎來到「神氣考古埕」!在「安平老街」的冒險舞台中,攻略數位集章任務,探索街區的神明廟宇、歷史往事、美食店家,展開一場橫跨台南400年歲月的城市大冒險!
↪️集章日期:即日起-2025/2/12
↪️步驟:
➊ 找到「神氣集章任務」地點
➋ 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完成集章任務
➌ 集滿指定數量印章,兌換「神氣獎勵」
‼️獎勵兌換資訊及限定街區好店優惠,請見「樂遊臺南FunTainan」
‼️https://www.facebook.com/funtainan2024/?locale=zh_TW

↪️「尋找熱蘭遮市鎮」AR集章活動
帶著智慧型手機,走訪熱蘭遮城堡周邊AR點位,認識古今市鎮樣貌,還能拿限量好禮!
↪️集章時間:2025/1/4~3/23(展館營運開放日)
↪️步驟:
➊ 至考古埕「距今實驗室」或「鯤島旅行社」領取任務小卡(每人每日限量一份)。
➋ 自由探索熱蘭遮市鎮,並走訪AR點位,透過手機欣賞穿越時空的古今風景後,與各點位合影或自拍一張留念。
➌ 進行AR點位走訪後,返回考古埕,找工作人員秀出合影或自拍照片,每張不同點位的照片,皆可獲蓋章1枚,集滿5枚印章,即可獲得精美小禮一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 教育推廣系列活動
║公眾考古見學體驗/親子大眾考古走讀/留聲逝景/小小市鎮—親子捏土造城活動║

豐富精彩,老少咸宜!歡迎全台灣大小朋友一起來「探索熱蘭遮市鎮」,感受不一樣的「考古趣」!


Ø 公眾考古見學體驗-公眾考古
來到臺南400歷史文化重要考古工作現場,進行考古工作及遺構現地發掘體驗!

▍場次:11/9(六)、11/29(五)、2/9(日)場次開放報名中,額滿為止,敬請把握!
★活動時間:13:00-17:00
★活動地點:探坑走廊-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Ø 公眾考古見學體驗-探索地下安平
由考古學家帶路,走訪熱蘭遮市鎮,重新認識安平文化歷史!

▍場次:10/17(四)、10/29(二)、11/6(三)、11/27(三)、12/18(三)、1/3(二)、1/22(三)、2/11(二)、2/27(四)

★活動時間:15:00-17:00(預計導覽:1.5-2小時)
★報到地點:鯤島旅行社-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Ø 親子大眾考古走讀
熱蘭遮市鎮探索趣,穿越時空看古今!
*走讀小旅行原則訂於展覽期間每月第三週週未上午、下午舉辦。

▍ 場次:10/26(六)、10/27(日)、11/16(六)、11/17(日)、12/21(六)、12/22(日)、1/18(六)、1/19(日)、2/15(六)、2/16(日)、3/15(六)、3/16(日)

★上午活動時間:10:00-12:00
★下午活動時間:13:30-15:30
★報到地點:鯤島旅行社-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親子大眾考古走讀-學校/社區加碼開團:特展營運期間,另有額外開放各級學校及社區團體預約申請報名「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導覽走讀行程,每個月限定10團,每團人數原則限定25人以內(若有超過人數上限之報團需求,請於洽詢時提前告知,以利執行單位評估確認可行性)。

★親子大眾考古走讀-學校/社區加場報團方式:如有報團意願,敬請掃描相關附件海報QR-Code加入特展官方LINE社群,或與協辦執行單位「傑森全球整合行銷」團隊洽詢聯繫,將有專人服務說明並協助後續事宜。(聯絡窗口:王先生;電話:0972-011511;電子郵件:shuhaowang@liontravel.com)


Ø留逝聲景-巷弄考現學
聆聽安平風景裡的聲音,用心留住聲音裡的老街風景!
▍活動時間:12/14(六) 14:00-16:30
▍活動地點:修復里院-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Ø小小市鎮-親子捏土造城活動
動動手,捏捏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小小市鎮!
▍活動時間:12/21(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修復里院-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更多即時情報,請至臺南文資處FB


►►活動報名網址
公眾考古 https://reurl.cc/kyRo59
探索地下安平 https://reurl.cc/kyRo59
親子大眾走讀 https://reurl.cc/DlRQWd
留逝聲景 https://reurl.cc/MjYNKp
捏土造城 https://pse.is/6grrp5
校園x社區 大眾走讀加碼報團 https://pse.is/6ku4ym

►►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考古團隊|國立成功大學 考古學研究所 劉益昌教授團隊
諮詢顧問|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黃恩宇副教授團隊
策展統籌|朗敘設計
營運單位|傑森全球整合行銷
場地提供|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

活動地點

安平劍獅埕(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35號)



2025年1月19日

國立臺灣博物館「另一種現場:修澤蘭」特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建築與時代的交響 修澤蘭特展重現戰後臺灣建築史的女性身影 - 立報傳媒


臺博館打造另一種現場 走入修澤蘭的建築現場與時代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至114年11月2日,與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廳舍二樓推出「另一種現場:修澤蘭」特展,帶領大家認識這位女性建築師的建築作品及生命歷程,並藉由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認識修澤蘭建築的現場,呈現修澤蘭建築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今(9)日開幕典禮上,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修澤蘭之子傅德修、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何黛雯、臺中市霧峰國小校長葉聰信、景美女中校長周寤竹、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等人均出席與會。



陳登欽特別感謝各界的協助,並表示從修澤蘭的例子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只要夠投入和努力,就有機會讓歷史看見!目前臺博館不僅將共同參與「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也將啟動建築文化中心修繕的工程,在結合歷史與建築的文化之路,臺博館不會缺席,同時也藉此展覽向修澤蘭及女建築家致敬!


傅德修分享以他的角度觀看母親的三種特質,幫助大眾理解本次展覽。包括以建築設計重視兼顧美感及實用,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的「執著個性」、陽明山中山樓籌建過程的「拼搏精神」以及面對各種艱難險阻的「堅強性格」。他表示:「母親的人生有高低起伏,她的建築經過時代的洗禮,依然被現代建築人看見,也啟發著現代建築人,她的人生應是圓滿、無遺憾了。」


修澤蘭的建築,除了廣為熟知的陽明山「中山樓」外,位在臺北市區的光復國小、中山女中、景美女中、臺北市立大學及高雄女師專、臺中女中、霧峰國小、虎尾高中、嘉義女中等遍布全臺各地的校園建築,都有修澤蘭的建築作品,而臺灣第一座山坡地社區型住宅「花園新城」更是其另一代表,其建築作品之多、遍布之廣,亦見證臺灣建築發展的歷程與時代。


展覽以「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單元,綜覽修澤蘭從求學、1949年到臺灣鐵路局工作設計舊板橋車站,結識具土木結構專長的同僚傅積寬,並成為相互扶持的伴侶,到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繼而完成後續各項校園建築,及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


臺博館表示,修澤蘭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修澤蘭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書圖等進行資料回溯,這也是文化部責成國立臺灣博物館積極推動臺灣建築書圖徵集及籌備成立臺灣建築文化中心的原因。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


展覽中特別設計「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單元,蒐集大家與修澤蘭建築的生活記憶,期能藉由持續發掘這些珍貴的建築照片、圖檔持續回溯、累積臺灣珍貴建築的記憶,共同建構臺灣建築發展與變化的歷史軌跡。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特展



活動簡介


建築師修澤蘭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規劃設計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臺各地校園建築規劃,是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中山樓」的建築師,也是打造現代新社區「花園新城」的實業家。她在臺灣各地的建築作品,早已融入公眾記憶。本展除帶領觀眾認識這位建築師的作品外,亦藉此展現臺灣建築發展歷程的不同風貌。

活動內容介紹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曾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臺鐵相關建築,與鐵道部有著一定淵源。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臺各地校園規劃與建築,是曾經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中山樓」的建築師,也是在新店山林打造現代新社區「花園新城」的實業家。

展覽以「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單元,綜覽修澤蘭從求學、1949年到臺灣鐵路局工作設計舊板橋車站,結識具土木結構專長的同僚傅積寬,並成為相互扶持的伴侶,到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繼而完成後續各項校園建築,及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




2025年1月8日

《嘉義志事》生活風格雜誌

 

ARCHISTORYTW《嘉義志事》嘉義市 嘉義縣


《+1+1+1》第三期出版為「建城320+1」揭開序幕 立足現在 再造未來嘉義市的力量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08 12:56:06)  2025年是嘉義市建城 321年,這座小城歷經時代交融,逐漸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與人文底蘊,市府以「建城 320+1」為主題,結合各項活動,邀請市民一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今(8)日《+1+1+1》第三期於此時也正式出刊,在這個傳承百年、迎向未來百年的重要時刻,以「回到原點,重新看見嘉義」為題,邀請人們自古至今,由外而內,一步步回到原點,重新看見嘉義,也理解自己。嘉義市長黃敏惠也率領市府團隊至嘉邑慈濟宮與各界貴賓,一同參與發會、聆聽刊物介紹,為建城320+1揭開序幕。

黃敏惠市長表示,此次活動特別選在慈濟宮舉行,象徵著傳統文化與創新的結合。今年出版的第3期《+1+1+1》刊物,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主題,強化城市主體性,封面結合復古與創新的設計,展現了嘉義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無限可能。黃敏惠市長特別感謝鄒駿昇老師與黃銘彰總監的投入,這本刊物涵蓋了城市的故事與精彩的創新,從個人到城市,講述了嘉義不斷進步的力量。

黃敏惠市長提到,嘉義的魅力來自文化、歷史與人情,嘉義市不大,但以舊城區為核心,採取創新模式,結合傳統與現代,是最獨特的魅力之一。我們也透過「剛剛好的城市」理念,不僅吸引更多人移居與回流,也激發年輕人的創意,讓城市充滿活力。而今天發表會作為320+1的起手式,更加凸顯「+1」的意義。嘉義的諧音就像「+1」,不是加一個數字,而是加每個人的力量、每個人的心力與每一份情,將這股不斷持續+1的永續力量傳遞到下一代。

黃敏惠市長呼籲,我們希望嘉義能成為一個民主、尊重、多元與包容且充滿人情味的城市。期待大家能仔細閱讀這本刊物,感受其中的精彩故事,也繼續為嘉義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智慧科技處郭軒志處長表示,嘉義市政府自2022年推出《+1+1+1》地方刊物以來,屢屢引起熱烈的討論,今年以「原點」為題,持續以多元視角探索這座小城,用設計與創意轉繹小城日常,並以深入淺出的編輯手法帶出城市魅力,期待藉由紙本雜誌的載體,引領人們擁抱歷史長河裡的珍貴過去,使其存在於當下,並往更進步的未來前去。

文化局謝育哲局長分享,今年為嘉義市建城321年的重要時刻,為此我們將以「醞釀」、「發現」、「噴發」與「發光」四個階段,整合市府各項活動,用創意串連歷史,用創新打造城市品牌,邀請每一位市民參與其中,一同融歷史推未來,讓每一處街角、每一個故事都能成為嘉義市的亮點。

平凡製作創辦人暨創意總監黃銘彰分享,《+1+1+1》走入第三期,編輯團隊未曾停下探索嘉義的腳步,並在過程中意識到,眾多嶄新的發現,都隱隱指向這座城市發展的原點。於是,我們嘗試梳理小城發展的歷史軌跡,挖掘地方創作者的靈感起源,並共同思索這座家園的未來。朝向原點的編輯路徑,卻帶來了不少時刻,如同小時候初識世界那般,看見了許多過往未曾察覺的嘉義。

此次《+1+1+1》封面及隨刊限量海報,由與嘉義有淵源的義大利波隆納國際插畫大獎得主鄒駿昇操刀,以嘉義為靈感進行創作,展現他對「老」的依戀與標誌性的溫潤色調,構圖則以嘉義圓環為核心,結合高砂啤酒屋廣告、新高寫真館等日治時期元素,以及大學時期熟知的早期廣告,融入城市歷史與個人記憶,構築出超越時間軸、富有魔幻色彩的幻夢之城,令人在時空交錯、魔幻寫實的畫面中,再次感受小城的不凡魅力。在刊物內容上,從「城市的原點」、「創作的原點」、「未來的原點」三大子題切入,帶領讀者回溯老城發展的斑痕、探索創意萌生的起源,並細膩呈現當代嘉義人的心境,讓人重新認識這座小城的豐富內涵與無限可能。

《+1+1+1》第三期「回到原點,重新看見嘉義」今(8)日正式發行,隨刊附贈鄒駿昇操刀的「創作的原點」概念海報,深具收藏價值。即日起歡迎前往全臺逾百處藝文場館、獨立咖啡廳限量索取或試閱,從原點出發,看見小城魅力,各索取點及更多詳細資訊請見「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臉書專頁、「有事青年實驗室」Instagram、「平凡嘉義」臉書粉絲專頁及 Instagram公告。


國立成功大學「護老樹、種新樹」校園改善計畫

 

成功大學養護老樹根植未來 台南地標「成大榕園主榕樹」大修剪 健康更有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08 10:01:24)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榕園主榕樹,是台南知名地標之一,而成大在 2024 年開啟「護老樹、種新樹」校園改善計畫,2024 年 12 月底至 2025 年 1 月初特別找來園藝師、吊車、攀樹師等,依養護計劃對榕樹進行大規模修剪,讓主榕樹看來更加有型亮眼。期待承載著無數人珍貴記憶與祝福的榕園主榕樹,健康永駐,年復一年,陪伴成大學子入學、生活與畢業。


修樹人員搭乘大吊車修剪主榕樹的外觀

成大「護老樹、種新樹」的校園改善計畫,目的在藉由植物專家護老樹,保留人文與歷史意涵,種植新樹、花圃,讓校園繽紛多彩,師生體驗四季轉換以及維護校園生態。也因此發現該主榕樹健康雖然尚佳,但有著枝條過密、不乏腐敗枯枝、樹幹乘載過重等隱憂,於是開啟了近百年來最大規模的修剪行動。

「護老樹」由成大總務處委由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詹明勳老師,對校內樹木胸徑超過 30 公分以上的 100 棵老樹執行包括目視檢查、光達測量、超音波等非破壞性檢測,必要時也鑽取樣本分析,並為每一棵樹木撰寫健康報告書。目前為止,包括榕園主榕樹在內,已有 8 棵珍貴老樹接受養護、支撐或治療,其餘 92 棵將在 2025 年起陸續辦理。如經費充裕,2025 年會再健檢 100 棵老樹。成大統計,校園內老樹約 570 棵,大多位於光復校區及成功校區。


攀樹師穿梭樹幹間修剪內部枯枝與不良枝條

成大總務長吳建宏表示,日治時期,由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昭和天皇親植的榕園主榕樹,迄今已逾百年。檢查結果顯示,健康情況雖不錯,但亦存在著對健康的威脅,主要是樹幹積存落葉與枯枝的腐敗,導致樹木容易遭感染。另外,樹冠直徑大於樹高,樹幹乘載過重,以致受風面積過大,最糟情形恐將重演一旁 2015 年 8 月蘇迪克颱風肆虐導致劈裂老榕樹的慘況。

成大校方慎重面對檢查結果,進一步邀請成大生科系王浩文教授、廖國媖老師及國內多位樹木專家等檢視健康報告並討論,均憂慮未來的斷裂風險,而決議由專業廠商協助主榕樹修剪。吳建宏總務長感激地透露,某位低調的成大校友在聽聞相關計畫後,極為關切,全力支持榕園主榕樹修剪工程支出,就盼當年陪伴他在成大求學的老榕樹,持續健康,繼續陪伴更多的學弟學妹。

此次修剪是學校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維護計畫。為了避免修吊車進出榕園破壞草地,總務處特別要求廠商先在榕園草坪上鋪設鋼板。之後再由園藝師搭吊車,修剪外部的樹冠,疏剪過密枝條。修剪的外觀以 2016 年的樹型為範本,經光達測量、定位,樹冠頂部約修去 2.2 公尺,樹冠最下緣縮減約 1 公尺,整個外型看來更渾圓有型。還有 5 位來自北中南熟知樹木知識、能徒手攀樹的認證攀樹師穿梭樹幹之間,修剪內部枯枝與不良枝條等。

施工期間,總務處在榕樹旁設立修剪施工公告,供師生與民眾了解維護計畫的目的與施作概要。總務處事務組同仁說,施作期間的假日,看到帶著小朋友到榕園玩的家長,看完公告之後告訴孩子「老榕樹爺爺正在理頭髮,不然可能就會像旁邊那一棵榕樹一樣斷裂」的生命教育。也有老師、同學經過時談論「這一次好像是他們到成大以來看過最大規模、也最專業的修剪」。

修樹團隊謝謝所有關心愛護這棵百年大榕樹的愛樹人士,期待大家一起守護這棵承載著無數人的祝福,守護莘莘學子的成大主榕樹,繼續發光發亮。感謝委託廠商昕麟庭園藝有限公司專業的努力及生科系王浩文教授、廖國媖老師,還有總務處事務組同仁的用心。而最應該感謝的是支持、贊助學校護老樹計畫的學長,有了學長的贊助,讓成功大學能夠為老榕樹的健康盡一份心。未來也會逐一進行其他老樹健檢與養護、修剪,讓老樹持續成為成大校園的美麗風景。


2025年1月6日

《城市的顏值》林貴榮 著

 

博客來 - 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L‛Apparence de la ville

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城市的顏值(大塊官網獨家作者親簽版) | 大塊 Online


作者簡介 | 林貴榮

巴黎UPA9建築博士,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Architecte DPLG)。

台北、巴黎註册建築師,曾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主委、板橋市副市長,擔任國家卓越建設獎、景觀大獎等評審委員。淡江大學第四屆「淡江菁英」金鷹獎得主,一九九〇年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名家講座。

自法國返台,投入建築教育界,持續關注都市及建築理論,同時鑽研法國現代建築的發展。代表性的建築設計作品,包括:巴黎華人文化中心、立法院競圖第二名、汐止濟德宮新殿堂等。

建築設計之外,也以建築觀念的傳道為職志,投入文字著述。

書籍著作有:《都市美學與建築藝術》、《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等。

譯作有:《朝向新建築》(合譯)、《歐洲建築語彙》、《巴黎.都市.建築.文化》等。近年並為各學術期刊研討會、《聯合副刊》、「獨立評論@天下」及《建築師雜誌》等媒體撰寫建築專文。

為鼓勵優秀建築系學生或畢業生赴法國實習及觀摩,與台法學術暨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合作設立「巴黎獎」實習獎學金,並長期擔任「巴黎獎」義工。

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目錄

推薦序 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的集合,更是人們生活的場景 /魏崢

前言 觀察台灣的現實,思索城市的氣質

卷一 原來,建築可以這樣看

城市的顏值在於建築的特質
原來《金剛經》也很「建築」!
成為大人的建築師,心中還住著「小王子」嗎?
從卡繆的《瘟疫》到理想的防疫建築
曹雪芹建構了什麼樣的「異托邦」?
從建築看《亞森.羅蘋》的貪婪與隱匿
從建築看《魷魚遊戲》的超現實空間
建築物讓「下流」更「下流」?炒房之島的省思

卷二 走進法國

大巴黎的新未來:解讀法國總統的都市美學
貝聿銘金字塔在法國喚起的「古文明情結」
巴黎聖母院,隱藏了什麼密碼?
法國建築史上的「羅馬大獎」
闖入薩伏伊別墅,看見勒.柯比意的靈魂
勒.柯比意的家,發動建築革命的起點
黎塞留圖書館,讓四百年歷史重現風華
從聖米歇爾山,到熱蘭遮城

卷三 回歸台灣

那天,王大閎在我家,沒有談建築
「庚子年」與兩岸現代建築思潮的奇妙連結
讓大學成為開放的想像空間
一座心靈的殿堂:微笑的汐止媽祖廟
接到一件新設計案,可能就是一件訴訟的開始
「做你自己的主人。」台灣建築尊嚴該覺醒了!
我們是否需要一座全新的總統府?
台灣城市實貌,「我很醜,可是我很方便」

結語 透過游牧的雙腳思索台灣城市未來



最後的貴族 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展覽】最後的貴族 - 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

展覽日期:2024/12/20-2025/03/24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 09:00-17:00(週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提供服務:開放攝影、服務諮詢、專業導覽

 

【展覽簡介】


王大閎是臺灣光復後第一代建築師,活耀於1950至1980年代,來臺灣後設計的第一棟建築為自家住宅,隨後又設計了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多棟重要公共建築而聲名大噪。臺大擁有王大閎建築師近20棟的校園建築作品,包含理學院漁業生物實驗所(1954)、慶齡工業研究中心(1977)。


校園中眾多設計精良的建築成為臺大師生日常生活一部分,多數師生可能習以為常而未發覺這些建築的美麗。本次規劃辦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期透過展覽分享根植於臺大師生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美學,進而喚起臺大師生對校園建築的重視。

 

【專業導覽】


場次一:2025/01/11(六) 14:00-16:00/徐明松 策展人

場次二:2025/02/08(六) 14:00-16:00/黃瑋庭 策展人

場次三:2025/02/15(六) 14:00-16:00/賴士堯 教授

場次四:2025/02/22(六) 14:00-16:00/李思薇 老師

場次五:2025/03/08(六) 14:00-16:00/蔣雅君 教授

場次六:2025/03/22(六) 14:00-16:00/林君安 建築師


※集合地點:農陳館二樓光影長廊

※每場次皆開放自由參加


臺灣大學最後的貴族 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展期: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3月24日(9:00-17:30)
地點: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光影長廊
策展人:徐明松、黃瑋庭

這檔我們與臺大洞洞館合作的展覽,主題就集中在王大閎在臺大校園的建築13棟,校總區包括在小椰林道上屬於中研院的生化科學研究所,還有徐州路上臺大法學院的舊圖書館及臺大醫學院旁的教育部辦公大樓(原藥學大樓);再就是位於蒲葵道上多年前已被拆除的前化學研究中心也放入展覽。

當然臺大還有些規模較小,像前漁業陳列館、過去做聯考闈場的電話總機室等,由於空間功能性較強,沒明顯的表現力,也就未列入展覽清單。

1950年錢思亮接任臺大校長後,到1970年離職接任中研院院長,20年期間,王大閎在臺大留下近20件作品,當然不能說錢思亮偏心,將案子都委託王大閎。因在臺大那個年代還有許多建築師都參與了臺大的建築設計,像有巢的虞曰鎮也設計了許多臺大館舍。期間張昌華、楊卓成、陳其寬、李重耀,甚至是劉明國建築師都前後參與了臺大的工程。

不過有趣的是,1970年當錢思亮接任中研院院長後,王大閎又在中研院留下不少作品。當然這層業主與建築師的關係還需要更多文獻支撐。不過確定的是,王大閎90歲生日時,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先生(錢思亮院長三子)有出席生日祝賀,這也代表兩家的密切關係。

這次選擇策劃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一則是2028年臺大迎來了百年校慶,我們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王大閎在臺大的建築,並整理展出,讓臺大的師生都能更關心自己校園珍貴的文化資產,他們的重要性不僅是歷史的,也是藝術的,在戰後臺大校園,與農業陳列館等建築,扮演了穩定且豐富校園的角色。

再就是,王大閎在臺大的作品之於日治時代留下的建築,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就是王大閎的作品帶有華人文化的高度認同,卻又是以現代的姿態完成的,也就是說,臺大提供了王大閎一個華人建築現代化的重要實驗場,而椰林大道上的日治建築則是日本追隨歐洲建古典建築之路的學習場域,相對之下,王大閎的經驗彌足珍貴。

總之,藉由這次展覽,除影像文字的呈現外,我們也跟國立臺灣博物館申請了他們保存數位化的施工圖,桃選、整理,列印成冊,希望能吸引更多專業非專業的朋友過來欣賞展覽。期間並舉辦六場專業導覽,歡迎蒞臨參觀。(文∕徐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