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建築人生 | 林貴榮


〔好好聽FM〕  建築人生     主講:林貴榮


「建築」給人一般的單純印象,往往不脫功能和形式的專業探討。
但是,你可曾想過?建築與我們生活之間的關係,其實比想像中更加緊密?人生所有重要階段,都在建築中度過。
人活在建築之中,建築也存在我們的生活之間,構成了社會、文化、思維
等等,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偉大文明,都有代表性建築。
透過觀看建築的角度,無論是宏觀,或是微距,我們就能發現,建築與人類發展史之間,有著重要關聯。
細細思索建築,觀察建築帶給人們的影響,有助於理解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本節目的腳步,展開一場關於「建築」與「人生」的精彩旅程吧!

好好聽文創


好好聽FM 



建築人生      2024-2025
建築人生【第二季】    共52集
建築人生【第一季】    共42集
林貴榮的建築人生     共12集


好好聽FM | Facebook

Lin Quey John 林貴榮 / 建築人生 | Facebook


2025年3月22日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博客來 -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內容簡介

有空間,就有故事!
4個時期,4×4篇人物轉譯故事與珍貴歷史照片
是建築的編年史,也是個人的斷代史
 
從政治中心到文學殿堂,
跨越百年光陰,在增建、改築、修復的過程中,
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與生命的溫度。
 
  從「臺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與空間變遷,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樣貌。
 
  這是一個新舊混融的建築空間──在地理上,伴隨臺南東西部發展的軌跡,座落於新舊市區開發的中心節點;在歷史上,橫跨日治到戰後,見證政權的更迭與城市的興衰;在文學上,歷經舊文學式微與新文學的萌芽;而在建築上,其本身也由於政治與戰爭等因素,進行過各種維修與整建,形成不同時期各異的姿態。
 
  建築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而空間本身訴說的就是故事。本書即邀集臺灣文學界的創作者撰寫16篇轉譯故事,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
 
  【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
 
  ◆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
  臺南廳長松木茂俊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
  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
  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
 
  ◆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
  空供部司令魏崇良
  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
  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
  空軍子弟姚蓬麟
 
  ◆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
  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
  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
  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
  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
 
  ◆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
  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
  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
  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
  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誠摯推薦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老屋顏工作室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馬翊航/作家
  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謝仕淵/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策劃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文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執行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轉譯等任務。
 
作者簡介
 
張文薰
 
  彰化員林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文學史;主要以比較文學、空間論述為方法框架,關注東亞文化交涉、文學學科體制建構與創作意識等主題。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譯介工作,熱愛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的文學世界。
 
陳令洋
 
  1991年生於臺北,清大臺文所碩士。現就讀於臺大臺文所博士班,同時是雜誌編輯。研究關注臺灣傳統文人及文化,碩士論文為《殖民地書法家的多重跨越:曹秋圃的書業經營與思想探析》。曾為紀錄片導演傅榆口述傳記《我的青春,在台灣》採訪撰文,並合著有二二八非虛構寫作《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
 
曾彥晏
 
  臺師大臺文所碩士,負笈日本數年。跑過大選新聞,做過白恐口訪,看過政治檔案,玩過IP轉譯。創作、評論與譯作散見Openbook閱讀誌、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文學館、《鹽分地帶文學》、《臺灣出版與閱讀》、《幼獅文藝》等。
 
翟翺
 
  1987年生,花蓮人。曾任報社編輯、《幼獅文藝》主編,現任職科技媒體。合著有《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繪本《1+1+1》。
 
張浥雯
 
  1994年生,臺南人。臺大臺文所碩士。碩士論文《「縣市文學」之誕生:臺灣1990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曾獲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
 
審訂者簡介
 
凌宗魁
 
  學習美術和建築,服務於博物館的文化資產愛好者,喜歡從攝影、繪畫、電影和文字等各種藝術載體,尋找臺灣建築的生命故事並與大家分享。著有《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紙上明治村》系列、《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合著《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等書。 

目錄

館長序 一份珍貴的文化備忘錄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瑩芳
序章 ──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 ──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 ──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 ──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 ──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 ──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 ── 國立臺灣 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 台灣光華雜誌




【屏東縣】macacukes石門古戰場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紀念牡丹社事件150週年 「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5月22日揭碑


牡丹心旅行|屏東縣牡丹鄉公所



石門古戰場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與牡丹鄉交界處,是臺灣近代史上一處極為重要的史蹟,其歷史故事主要圍繞著 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展開。

牡丹社事件與石門之役

牡丹社事件的起因是1871年(清同治十年),琉球國一艘船隻因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海岸(今屏東縣牡丹鄉附近),船員上岸後,因誤入原住民部落領域,造成54名琉球人被當時的排灣族原住民殺害。當時琉球國雖然名義上獨立,但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逐漸強盛,便以此事件為由,聲稱琉球人是日本屬民,並在清廷對此事的處理態度上認為其對臺灣原住民地區管轄不明確,進而決定出兵臺灣。

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派遣西鄉從道率領三千多名軍隊登陸臺灣南部。日軍於5月12日在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並逐漸向內陸推進。

「石門」 地區是進入牡丹鄉的咽喉要道,兩山對峙,形成狹窄隘口,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排灣族原住民(主要是牡丹社人)得知日軍入侵後,為了保衛家園,事先在石門一帶設下埋伏,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史稱 「石門之役」。在這場戰役中,原住民先人雖然英勇抵抗,但因武器裝備與日軍有巨大落差,最終傷亡慘重。

戰役後的影響

清廷積極治台: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意識到臺灣邊防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臺灣,增設府縣,並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加強對臺灣中、東部以及原住民地區的控制。此事件也間接促成了1885年臺灣建省。

日本海外用兵的濫觴: 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首次對外用兵,雖然初期因清廷外交折衝而一度受阻,但最終仍達成其「懲罰」原住民的目的,並藉此事件為日後侵略亞洲鋪路,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獨斷獨行的開端。

歷史的見證: 石門古戰場見證了這段風起雲湧的時代變革,不僅是排灣族人捍衛家園的英勇之地,也是日本對外擴張的起點。戰場周邊至今仍留有許多與牡丹社事件相關的遺跡,例如日軍所立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和「忠魂碑」(現碑已佚失,僅存基座)。光復後,為紀念當年原住民的奮勇抵抗,紀念碑文曾被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現代的石門古戰場

如今的石門古戰場已經被列為屏東縣的法定史蹟,當地建有河濱步道,供遊客憑弔歷史。走在古戰場,可以感受到當年戰事的肅穆與先民保家衛國的決心,是一處充滿歷史意義的紀念地。

這段歷史也啟發了許多文史工作者和藝術創作,例如歷史劇《斯卡羅》便是以牡丹社事件為背景,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深具影響的臺灣歷史。


石門古戰場 - 維基百科



【金門縣】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明清金門城遺跡 - 國家文化資產網

金門縣史蹟「明清金門城遺跡」,原為明代金門守禦千戶所,從明洪武20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奉命興築及徵調軍士,到洪武21年(1388)2月的初步完備,按照衛所制度的理想,建構了以軍事為主要目之的空間與社會,成為抵禦倭寇的海彊重鎮,包含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堡城牆,以及作為航海指引之文臺寶塔。 

金門守禦千戶所為明代金門軍政的權力核心所在,地勢險要,閩南達官雅士遊歷題字且留下碑碣、摩崖石刻,如金門千戶俞大猷等留下虛江嘯臥石刻群、閩南文士何喬遠等所留下名賢翫跡石刻。

從外地調集至金門城的軍士及家眷,如成、邵、倪、俞等姓氏,在此繁衍生息、落戶生根,軍功顯赫者,如受俞大猷影響之軍戶子弟邵應魁,留下明邵朴庵墓道碑。

明代衛所制度、海疆防禦及築城運動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實踐,明清金門城守禦千戶所曾作為金門軍事城堡、政治中心,因交通、人口的發展,轉向經濟市鎮、宗族聚落社會,最後因明清戰爭而傾頹,失去其原有地位。

換言之,「明清金門城遺跡」為具有遺跡或史料佐證曾發生歷史上重要事件者,可以說是明清中國東南海防軍事城市歷史發展的縮影。


簡介

明清金門城遺跡是金門島上最具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之一,見證了金門從明代海防重鎮到清初遷界等重要的歷史變遷。它不僅是軍事防禦的實體證明,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與人文故事。

歷史背景與重要性

明代衛所制度下的海防要塞:金門城始建於明洪武20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興奉命興築,當時名為「金門守禦千戶所城」。作為明代衛所制度的一部分,它在抵禦倭寇入侵的歷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美譽,金門之名也由此而來。

歷經戰亂與變遷:金門城歷經多次增築與修復,如明永樂年間城牆的增高,以及清康熙年間的重修。明末南明魯王曾兩度寄居於此,也為金門城增添了歷史傳奇色彩。清初的遷界政策對金門城造成了嚴重衝擊,使得城區一度沒落,政經中心也逐漸轉移至後浦(今金城鎮)。

豐富的文化資產:金門城及其周邊地區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時期史蹟,這些遺跡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築城工法和軍事防禦體系,也留下了許多名人題字、碑碣等珍貴的文化遺產。

主要遺跡與特色

明清金門城遺跡範圍廣泛,包含多個重要的歷史地景:

金門守禦千戶所城牆:最初城周長約2016公尺,城牆以夯土和花崗石構築,具有明初築城技術的特點。雖然部分城段基址和夯土牆體殘構仍存,但多數城牆已不復見,部分區域可見「小長城」景觀。

文臺寶塔:位於金門城東南方南磐山麓,建於明洪武年間,是當時作為航海指引的三座燈塔之一。它是金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塔身以花崗石壘砌,平面呈六角形,是一座五層實心塔。塔基磐石上有多位名人的石刻題字,如「湖海清平」、「文臺寶塔」等。

虛江嘯臥碣群:位於金門城南隅的南磐山上,是金門摩崖石刻最豐富的區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所題的「虛江嘯臥」,展現其壯志豪情。此地還有其他文人雅士的題刻,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明遺老街:位於金門城北門外,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被譽為金門最古老的街道。這裡過去曾是金門城的繁華市集,現今仍保留著古樸的建築與街景,是感受金門古老生活風貌的重要地點。

魯王疑塚及周邊史蹟:南明魯王晚年曾寄蹕金門,其墓葬地點在歷史上曾有爭議,現今已確認魯王真塚位於他處。不過,魯王疑塚及其周邊的紀念碑亭,仍是見證這段歷史的重要史蹟。

文化資產價值

「明清金門城遺跡」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登錄為金門縣史蹟,其登錄理由主要有三:

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見證明代金門軍事防衛與聚落發展歷程,城牆的築造方式反映了明初築城技術。同時,大量的碑碣和摩崖石刻也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與歷史事件連結:與明代衛所制度、抗倭歷史、南明魯王寄蹕等重要歷史事件緊密相關。

真實性價值:城跡範圍清晰可辨,部分城段基址、夯土牆體殘構及其他明清時期史蹟仍多有保存,具有極高的真實性。

金門城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金門文化底蘊的象徵,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訪這座充滿故事的古城。



【臺北市】凱達格蘭北投社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苗栗縣】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南投縣】舊武昌宮遺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南投縣】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Butuc(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臺北市】馬場町刑場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重要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77|史蹟 7

2025年3月21日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

 

史前館「聖堂光影」特展開幕 透過傅義修士的教堂建築 見證生命交會的故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21 16:28:40)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7日,於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推出由天主教白冷會與史前館共同策展的「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邀請觀眾一起來觀賞同時超越有形建築並見證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的特展。

今(21)日開幕式先由遠在瑞士的神父葛德預錄影片遙寄祝福,隨後由都蘭天主堂聖詠團為特展獻唱詩歌揭開序幕。

包含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教廷駐臺大使館代辦馬德範(Chargé d'Affaires a.i. Rev. Monsignor Stefano Mazzotti)、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黃兆明、白冷會修士歐思定(Bro. Buchel Augustin)、都蘭天主堂教師楊贊妹、監察院委員浦忠成、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王長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館長蔡政良及本次協力策展的部落天主堂族人等出席開幕。蔡政良與歐思定共同敲下響鑼,宣告「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正式開幕。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修士傅義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展覽呈現傅義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7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臺東基督長老教會。

藉由手繪建築圖、7間教堂教友與神職人員的口述分享,觀眾將有機會深入了解臺灣東部的歷史發展,見證這群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

展場中除了重建傅義的工作場景,將他埋首書桌、進行設計的情景呈現給觀眾外,還設置擬真教堂場景,藉此詮釋傅義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觀眾可親身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感受傅義如何透過設計創造神聖氛圍。

徐宜君表示,很開心代表文化部長李遠參加展覽開幕,非常感謝白冷會與傅義為臺灣東部地區無私的奉獻,更捐贈珍貴的手稿給史前館典藏,讓大家可以透過展示,了解白冷會如何透過建築傳遞信仰,見證其跨文化與跨族群的重要貢獻。

教堂建築呈現與土地深刻的連結與意涵,更佐證他們為臺灣所做的努力與奉獻。史前館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最重要的不只是保存歷史,更重要的是扮演歷史與當代對話的角色,這次特展將帶領大家走進博物館,也踏入部落教堂現場,讓大家感受聖堂與生活、信仰的密切關聯性。

文化部期待所屬館所都能成為地方重要的據點,陪伴大家更親近臺灣這塊土地與文化歷史。

蔡政良指出,史前館以重現、復振與再生為取徑,希望扮演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角色,並希望透過創新與趣味體驗的方法,啟發人們探索與反思臺灣在世界上的定位。非常感謝浦忠成在史前館館長任內接收了傅義的手稿捐贈與典藏;前館長王長華任內籌劃本特展,自己上任後在策展人劉世龍與所有同仁的努力下,特展在今天正式呈現給大家。

自己與傅義的連結始於住進他所蓋的民宅,見證都蘭天主堂的修建過程,並看著許多人前來朝聖,冥冥之中生命的連結都在史前館裡被見證。

馬德範(Chargé d'Affaires a.i. Rev. Monsignor Stefano Mazzotti)說傅義除了終其一生宣揚上主的福音之外,還擁有建築師與設計師的專業技能。正如大家在展覽中見到的,這是一種完美的結合教堂既是為了在那裡祈禱的人們所設計的建築,又巧妙地融入這片土地上如此豐饒的自然美景。

不僅是文化交會的完美詮釋,也傳遞著信仰在某個時空的化身。感謝史前館,透過此展,將會使更多的人得以認識傅義的作品與才華。

史前館表示,「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不僅是一場靜態的展覽,更是一場與歷史與人群對話的體驗。回望白冷會與當地族群的傳教歷程,這些教堂不僅改變當地的地景,也深刻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與文化樣貌。

當人們做出改宗選擇的同時,也展開了一場跨越文化與信仰的對話。史前館希望透過傅義的建築作品,讓觀眾重新回望這段歷史,並思考基督信仰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文化與信仰又是如何並存的。

本次展覽刻意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傅義的建築遺產,邀請部落的教友與神職人員口述故事,引領觀眾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為深化觀展體驗,史前館也將在展期舉辦走讀活動,帶領觀眾從展場走進這些教堂,讓光影、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在當代時空中繼續延續。(廣告)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s://www.nmp.gov.tw/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Prehistory


由天主教白冷會與史前館共同策展的「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今(21日)於史前館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開展


聖堂光影特展開幕儀式-由史前館蔡政良館長與白冷會歐思定(Bro._Buchel_Augustin)修士共同敲下響鑼,宣告「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正式開幕


聖堂光影特展開幕儀式-文化部徐宜君次長為特展開幕致詞


聖堂光影特展開幕-傅義修士助理鍾耀漳建築師帶領與會嘉賓進行展廳導覽


聖堂光影特展開幕-策展人劉世龍助理研究員帶領與會貴賓進行展廳導覽_觀賞傅義修士所捐贈的建築設計圖_回望白冷會與當地族群的傳教歷程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



展示緣起於民國 96 年 9 月 9 日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傅義修士決定將他的建築設計圖 229 卷 2649 張捐贈給史前館典藏,希望讓文物典藏於更適合的環境,也讓史前館的典藏更加豐富。本展覽挑選傅義修士生平中具代表性的七座天主教教堂,透過模型重製、建築藍圖原稿以及各教堂耆老對教堂與傅修士的口述影像,與社會大眾分享白冷會及傅義修士對花東地區居民與臺灣建築文化的影響。

展覽資訊:

日期丨2025.03.18-2025.10.7

時間丨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

地點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

地址丨臺東縣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2025年3月20日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工程科普展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科學家的秘密基地@臺中」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工程科普展


【展覽名稱】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

【展覽總說】

為提升民眾災防意識並學習基本災防知識,國資圖與國研院國震中心聯手合作共同推動全民災防教育,於3月18日在國資圖總館2樓微型展區「科學家的秘密基地@臺中」推出「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特展。

臺灣地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且災情時有發生,這使得災防與地震工程的研究成為政府與民眾關注的焦點,本展覽旨在介紹如何透過地震工程技術保護建築物,提升民眾對地震防範的知識與關注,設有三大部分包含「地震工程大解密」主題故事報架、傾斜柱拍照區、先進減震技術「挫屈束制支撐」縮尺模型及耐震紙模型屋DIY區,並透過國資圖公共的展示空間,提供「建築安全」、「耐震補強」等關鍵字實體書展及線上的電子主題書展,亦有雜誌、報紙及期刊論文等「地震工程及科普知識」相關資料庫可供探究及查找,讓更多人能深入理解地震與建築安全之間的關聯,歡迎蒞臨參觀,一起來認識瞭解防震科技的發展!

展覽日期:2025.3.18(二)~2025.7.20(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六 9:00-21:00、週日 9:00-17:00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2樓微型展區

【主題書展】

地震是一個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而如何保護我們的建築免於災難,是當前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次展覽現場將列出探討建築安全、耐震工法與減災觀念的實踐與應用等書籍,亦有「建築安全」相關主題之電子書展。無論您是建築業界的專業人士,還是對如何減少地震損害的技術感興趣的讀者,或是想獲得減災防震的知識,本次電子書展將提供您豐富的知識與研究成果,幫助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從源頭降低災難風險,增加防災意識。

立即連結,掌握建築安全及防災知識,讓我們共同為更安全的未來而努力!



國研院x國資圖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臺中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 房屋耐震,大家一起來! | 國家實驗研究院

臺灣地震頻仍,地震災情時有所聞,政府因而投注相當多資源進行災防科技相關研究,並藉由科普展覽與活動,幫助民眾學習基本災防知識,落實正確的災防觀念。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合作,於國資圖2樓「科學家的秘密基地@臺中」辦理「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工程科普展,昨(3/18)日開展,介紹基本地震工程知識,使民眾了解讓建築耐震安全的秘密。

202443日在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1的強震,是繼1999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在花東地區造成嚴重災損,多人罹難及受傷,並有多棟房屋倒塌或半倒,許多道路、橋梁、維生管線、學校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2025121日於臺南市楠西區又發生芮氏規模6.4的強震,同樣造成許多災損,再再都提醒人們地震的可怕。地震是臺灣的宿命,沒有地震就沒有臺灣島的形成。如何和地震共存,是居住在臺灣所有人必須共同面臨的課題。

地震工程大解密


因此,建築安全向來是臺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次特展共分三個部分,包含「地震工程大解密」主題故事報架、傾斜柱拍照區以及先進減震技術介紹等。

「地震工程大解密」主題故事書報架內含10篇地震工程專題報導,全面解析地震工程科技,揭露如何透過耐震、減震、隔震技術與建築補強工法,提升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透過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幫助臺灣的建築朝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邁進。

傾斜柱拍照區則配合現場的傾斜柱,模擬經強烈地震震損後的房屋樣貌,搭配地貼等裝飾,讓現場民眾體驗位於受災現場的震撼。

先進減震技術運作原理則是透過國震中心研發的「挫屈束制支撐」縮尺模型,以及手搖振動模型展示,說明該技術如何藉由設置在建築物樓層間吸收地震能量,進而大幅降低地震破壞,提升房屋的耐震性,讓參觀民眾可以更清楚知道減震結構與傳統建築的差異。

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風險極高,建築耐震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至關重要。本次特展透過深入淺出的科學解釋,幫助民眾理解地震工程的核心技術,從耐震設計、減震隔震技術到建築補強方案,全面提升建築安全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法規的完善,未來的臺灣建築將更具抗震韌性,為全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環境。

最後,本次展覽設有耐震紙模型屋DIY區,現場提供紙模型材料,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自己動手搭建耐震小紙屋,了解牆壁對於房屋耐震的重要性。透過科普書報、拍照打卡、模型展示與實際動手做,讓所有到訪民眾對於房屋耐震安全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大家一起來關心並改善自家耐震安全。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
「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地震工程大解密-讓建築更安全的秘密」地震科普展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國立中正紀念堂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從威權到去威權

2017至今 凝聚社會共識 逐步推動轉型

2017年2月,文化部以「空間中性、藝文優先」正式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除延續室內外藝文展演以提升藝文活動能量外,中正紀念堂也開始投入有關「台灣民主自由人權」之研究案,並自辦人權展及人權主題之推廣教育研習;同時,文化部也以審議式「民主願景工作坊」開始凝聚社會共識,為下一階段轉型做準備。

2021年3月,文化部進一步以「去威權」啟動中正紀念堂「階段性」轉型工程。除持續並擴大辦理有關台灣民主運動之研究、展覽及研習外,中正紀念堂也將「轉型正義」理念導入前述各項活動,並結合國家人權博物館及二二八事件基金會等單位之資源與成果,合力辦理相關活動;此外,也推出全新導覽簡介,並逐步檢視實體建築,刪除涉及威權崇拜意涵之文字與符號。

2022年4月7日「臺灣言論自由日」,中正紀念堂推出「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常設展,為轉型正義確立新註解。

2022

5.30

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出席由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景觀學會、都市設計學會國內三大空間規劃設計專業學會共同發起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公共徵件計畫」啟動記者會。


2023

2.22-2.23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都市設計學會及景觀學會共同於本處演藝廳辦理「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決審評選會」。

10.10-12.17

社團法人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於本處中央通廊舉辦「想像中正紀念堂的100種方式: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成果展覽」。



2003-2016 藝文交流平台 轉型路有波折

1989-2002 人民力量聚集 解構威權空間

1975-1988 威權建物落成 領袖崇拜不斷



2025年3月5日

【建築紀事】清治時期

 

台灣再光復》正確認識清朝治台的貢獻(張亞中) - 海納百川 - 言論

(作者為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臺灣清治時期 - 維基百科


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 維基百科



林本源家族 - 維基百科

林本源園邸 - 維基百科



霧峰林家 - 維基百科

霧峰林家宅園 - 維基百科



主題分項

【建築紀事】清治時期

【建築紀事】漢式建築

【建築紀事】漢式建築類型

【建築紀事】閩東傳統建築

【建築紀事】清末西式建築

【建築紀事】清末西式建築類型

【建築紀事】清治時期建築索引


==================================================================

ARCHISTORYTW《建築志事》臺灣建築紀事400年

索驥版 各時期之重要敘事 網誌分項 包含建築城鄉

獨立項目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考古臺灣

TWARCHINDEX南島建築】原住民建築

建築索驥

ARCHISTORYTW【建築紀事】荷西時期

ARCHISTORYTW【建築紀事】明鄭時期

ARCHISTORYTW【建築紀事】清治時期

ARCHISTORYTW【建築紀事】日治時期



2025年3月4日

【建築人物】近藤十郎|臺灣日治時期

 

分類 : 台灣日治時期建築師 - 維基百科


近藤十郎 - 維基百


台灣的作品

作品

年代

備註

新起街市場

1907

戰後改為紅樓戲院,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臺灣總督府彩票局廳舍

1907

曾先後改為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和總督府圖書館,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址現為博愛大樓。

艋舺公學校校舍

1907

該校第一代校舍,已拆除。

臺灣日日新報本社

1908

126日舉行落成儀式。該建物是近藤十郎在公務之餘進行設計,已拆除。

臺北第一中學校校舍

1910

建國中學紅樓,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基隆郵便局

1912

1970年拆除。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2

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臺灣總督府臺北病院

1916

臺大醫院舊館,主建物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部分附屬設施因改建而拆除。

建成小學校校舍

1921

台北當代藝術館,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