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打破城見:市民願景工作坊」

 

打破城見,府城內外市民共創願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9 17:21:00)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自今年2月起陸續舉辦3場「打破城見:市民願景工作坊」,以府城城垣迄今建城三百年為契機,聚焦府城城內外的新舊族群發展及區域關係,探討文化記憶在城鄉發展中的價值。工作坊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市民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探索歷史與地方認同,在百年一遇的瞬間,透過對話,促進交流和創新的可能性,連結臺南城市的歷史,共同譜寫「臺南新境」的故事。

已於2月中辦理完成的麻豆場,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也是臺南城市史研究專家的陳冠妃老師及台南社大社會溝通小組成員江昺崙進行議題共學。陳冠妃老師指出,清朝初期臺南的建城計畫源於安全需求,城牆的設計過程融合了官員的治理考量與居民的生活需求,進一步強化府城的行政功能。而麻豆因其水路交通的關鍵位置,成為連結府城與周邊地區的重要節點,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也反映城內外過去至現在的密切交流。江昺崙老師則提到,臺南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經歷外來統治與地理變遷的多重影響。從荷治時期到清朝的治理模式轉變,臺南的城市形態與空間發展逐步塑造。隨著內海陸化與地勢變遷,城市空間持續擴張,南部科學園區的成立促進了臺南的經濟繁榮,卻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影響。

3月15日已完成的新化場,則邀請到臺南曾文溪流域多物種研究者、藝術家、策展人同時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的陳冠彰博士和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蘇莞婷執行長,帶領大家從歷史到當代,從族群到地方文化的認同等不同層面的議題共學。

陳冠彰博士分享西拉雅族群在歷史上,被不同文化所記錄、呈現的方式,帶領大家進一步去思考族群是如何被建構或定義;並透過當代在臺南淺山地區西拉雅族夜祭的實際情形,例如道教神祇共同參與「交陪」,反映聚落間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或對於祖先的集體記憶如何被傳承,讓在場民眾從族群反思自己,並進而思考「城牆」、「族群身分」在當代臺南到底是界線還是連結。蘇莞婷執行長則分享自身回到家鄉創業的心路歷程,讓大家認識新化作為郡九街庄的節點與中心,所擁有的地方產業與特色,而她又如何重新找回自己與地方的連結,並試圖重建新化地方與周邊的鏈結關係,打造新化與眾不同的文創品牌。

城外的兩場工作坊先讓參與的市民朋友們認識倒風內海、大目降淺山地區與府城的往昔與當代關聯後,接續分為「文資」、「教育」、「交通」、「居住」、「醫療」五個議題小組進行討論,共同探討城市願景。

工作坊後續也將在4月19日於府城區舉行,針對族群關係演變、歷史街區與都市發展保存關係,希望凝聚市民共識,激發多元思維和創新觀點,作為產出「城垣城鎮保存宣言」或「城垣城鎮保存白皮書」的參考。歡迎有興趣的市民一同來探討府城與城牆、城內與城外的交流和互動,探索當代對於府城城牆/城門再現的想像可行性!


「打破城見:市民願景工作坊」邀請專家、市民,共同探索歷史與地方認同


陳冠彰博士分享從族群反思自己,進而思考「城牆」、「族群身分」在當代臺南到底是界線還是連結


新化場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蘇莞婷執行長分享新化在地文創經驗


新化場民眾分組就各議題討論交流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