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

築跡永恆:新竹市役所的百年光影

  

新竹市美術館百年特展《築跡永恆:新竹市役所的百年光影》登場 邱臣遠代理市長邀民眾見證建築百年風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27 16:58:55)  即日起至8月3日於新竹市美術館推出《築跡永恆:新竹市役所的百年光影》特展,今日舉行開幕儀式,由秘書長張治祥代表代理市長邱臣遠宣布開幕。

特展以新竹市役所的歷史發展為主軸,透過歷史照片、建築構件、政策文獻及當代藝術作品,呈現其從行政機構到文化載體、再至城市象徵的轉化歷程,邀請市民走進百年時光,重新認識這座建築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價值。

邱代理市長表示,新竹市役所的百年歷史,不僅記錄了城市治理與社會制度的變遷,也見證了市民生活與地方文化的積累。市役所不僅是一座市定古蹟,更是承載歷史記憶與當代文化的公共場域。

此次展覽由策展人施登騰、侯君昊及藝術家李宸安、陳家翊、陳瑞鴻共同策劃,將歷史素材轉化為生動的文化敘事與空間體驗,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古蹟的價值與城市的變遷,展現市役所在時代轉換中的多重角色與持續發聲的意義。

張秘書長致詞時表示,新竹市役所自1925年興建以來,歷經街役場、市役所、政黨黨部、戶政事務所等多重角色。2001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市府積極推動修復與再利用,2007年化身為「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並於2016年正式成為以當代藝術為核心的「新竹市美術館」。

為了迎接美術館百年,市府去年特別編列經費修整古蹟,工程期間也將建築結構特色繪製於圍籬,吸引路過民眾的目光,不僅達到美學教育也迎來美好的百年風華。

張秘書長說,此展落實「建築即檔案、空間即敘事」的理念,從建築結構、政治制度、市民生活到藝術創作,逐層探討建築空間如何承載城市的轉變,也反映出社會的變遷與人民的日常。

感謝策展人以及參展藝術家,讓這場融合歷史、藝術與城市記憶的展覽得以完整呈現,誠摯邀請市民一同走進這棟建築,在市役所的百年光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代共鳴。

策展人侯君昊教授提到,《築跡永恆:新竹市役所的百年光影》不僅是一次對過去的回望,更是一場關於城市空間未來可能的集體想像。透過藝術創作,打開歷史與當代之間的對話,使觀眾不只是觀看建築,而是參與其中、重新思考我們與城市空間的關係。

此展透過「類駐館計畫」依場館空間規劃分為一、二樓展區,一樓展區以市役所空間的轉化歷程為核心,展示建築構件、老照片、公文資料與修復紀錄,勾勒這座建築百年來的制度轉換與市民生活記憶;二樓則呈現三位藝術家的創作,延伸對空間的當代表達與歷史對話,展現藝術如何回應歷史、重新定義空間。

文化局表示,2025年是市役所(美術館)與州圖書館(星巴克)兩座市定古蹟的建築百年,接下來將推出多場百年系列活動,邀請市民共同參與這場盛事。7月26、27日及9月20、21日將與在地品牌「好好市集」合作舉辦兩場特色文創市集,9月場次更結合全國古蹟日推出親子友善互動體驗與文化活動。

此外,市府將與新竹州圖書館─星巴克州圖門市合作舉辦四場主題講座,邀請民眾走入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探索新竹的文化記憶與城市故事。同時,市府也與新竹郵局合作,為新竹市役所與州圖書館量身打造百年限定紀念郵戳,歡迎喜愛集郵或寄送明信片的朋友收藏。

更多活動資訊,請持續關注新竹市文化局臉書粉絲專頁(facebook.com/culture.hccg),一起參與今年精彩的百年特別企劃。

今日開幕記者會由秘書長張治祥、策展人侯君昊、新光集團林建亨協理、立委鄭正鈐、新竹市美術協會理事長古榮政及下一檔百年展覽策展人陳宣誠老師,共同插入美術館建築圖卡進行啟動儀式,象徵美術館走過百年系列展覽啟動。

元培大學董事長蔡清胤、清溪新文藝協會理事長吳政達、湖畔畫會理事長彭碧鈴、簡單藝術攝影團長林建宏,以及吳旭豐及陳啟源議員代表等共同參與,一同見證市役所百年。


新竹市政府秘書長張治祥與貴賓合影。


新竹市政府秘書長張治祥與貴賓合影。


藝術家李宸安介紹作品「未竟之柱」。


策展人侯君昊老師導覽。


新竹市役所歷史記憶保存與再生。


成功大學「臺灣學」計畫




2024 成大臺灣學「Formosa 偎海 e 所在-從 Formosa 航向東亞 V」9-12 日成果展  敬邀參與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0 16:28:59)

2024 成大臺灣學「Formosa 偎海 e 所在-從 Formosa 航向東亞 V」10 日舉行活動開幕


為鼓勵學生展現自我風采,結合在地素材,成為臺灣研究的創新典範,國立成功大學自 2018 年推動臺灣學計畫,透過師生多元創作展示,帶領民眾認識臺灣本土與海外傳播的歷史脈絡。12 月 9-12 日臺灣學在成大歷史文物館推出「Formosa 偎海 e 所在-從 Formosa 航向東亞 V」成果展,邀請民眾共同探索臺灣的歷史文化,活動今(10)日舉行開幕。

陳玉女副校長希望觀展者都能在成果展收獲滿滿並獲得啟發

成大副校長、也是成大臺灣學總計劃主持人陳玉女致詞感謝多位嘉賓及師生共同參與第 5 年的成果發表會,表示每年的成果展都非常豐富。今年計劃由三位計劃主持人運用科技媒材,透過展覽形式展示學生研究成果,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陳副校長說,今年的主題商海英雄李旦,如同「海賊王」,其在海上發展的軌跡更與臺灣更有著密切關連,希望觀展者都能在成果展收獲滿滿並獲得啟發。

成大文學院高實玫院長感謝老師們每年的投入及努力,並指出台灣學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研究跟教學的方向,她感謝學校的資源支持,並期望未來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共同推動臺灣學的發展。

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特聘教授指導的作品,將歷史文本用科技方式加以轉譯,再結合AR、遊戲設計展出

「Formosa 偎海 e 所在-從 Formosa 航向東亞 V」由成大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特聘教授、歷史學系李啟彰副教授、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究策畫組長陳佳彬共同策劃執行,帶領學生以多元的方式構建具影響力的論述及作品展示,呈現各自獨特的風貌。今年活動的展示,不僅是對臺灣學和臺灣本土藝術的深入探索,更結合數位科技,展現創新突破與跨領域的豐富成果。

成大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特聘教授表示,臺灣學計劃已執行5年,致力推動文化傳遞,將歷史文本用科技方式加以轉譯,再結合遊戲設計展出,期望讓更多人理解臺灣文化。計劃每年也都力求創新,今年則加入更多互動機制來提升參與體驗。楊政達特聘教授說,臺灣學一直是人社中心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不僅推動跨領域合作,亦深化以臺灣為核心的人文與社會研究,期望未來也可以跟國際做鏈結。

歷史學系李啟彰副教授帶領同學,以沈浸式表現及桌遊遊戲展示成果作品

成大歷史學系李啟彰副教授說,歷史學系的展出過往都較為靜態,以知識傳遞為主,這次的成果展則加入了沈浸式掛圖及互動桌遊來呈現,展現李旦作為東亞貿易巨頭的傳奇一生。展覽分為三大主題,「海商風雲:十七世紀東亞港口巡航」帶領玩家穿越至十七世紀東亞,模擬跨國貿易的挑戰,「逐風而行:十七世紀海上貿易致富之道尋寶桌遊」以探險為題材,玩家將深入探索東亞的寶藏與機遇,「冒險吧!少年:再現李旦傳奇一生」line遊戲,則讓參觀者能夠沉浸式體驗李旦一天的貿易行程,感受當年海上貿易的風險與魅力。

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究策畫組組長陳佳彬以留聲機方式策展,讓學生探索聲音與視覺的科學藝術新體驗

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究策畫組組長陳佳彬表示,運用 3D 掃瞄儀把過往資料數位化、及聲音的保存是今年很重要的工作。而本次展出的第三個特色,與今年年中 6 月推出的「2024 臺灣聲影.視界幻化」進行呼應與扣合,以多款樣式的留聲機及聲音裝置,讓學生親自探索聲音與視覺的科學藝術新體驗。本次的策展,亦結合真人與 3D 建模,利用虛擬實境、互動式多媒體等數位技術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觀展體驗,吸引更多新觀眾參與並推動藝術生活化,讓藝術更具活力與發展。

成大臺灣學計畫自推動以來,即透過多元展示方式,結合靜態與動態展覽、多媒體、AI、AR、VR、MR 等工具,深入研究臺灣獨特的歷史、藝術、科技地位,建立具有影響力的論述。同時,結合學生作品創作,讓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本土與海外傳播的史料,還能體驗虛擬實境。

本次展出運用了線上展示平台和社交媒體,形成強有力的推廣工具,將臺灣藝術文化傳承推向全球。學習與善用數位技術為臺灣藝術的永續保存帶來創新、嶄新的未來。歡迎所有對臺灣文化、藝術與數位科技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Formosa 偎海 e 所在-從 Formosa 航向東亞 V】

展出時間|2024 年 12 月 9 日(一)-12 月 12 日(四) 10:00-17:00
展出地點|成大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


成大臺灣學「2024 臺南四百,成功永續,臺灣未來——跨界成城,鯤聲寰宇」書展暨新書發布分享 期許開創臺灣永續未來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15 16:29:41)  成功大學臺灣學計畫,自11月 6至11月28日,於成大總圖書館1樓理泊區舉辦「2024 臺南四百,成功永續,臺灣未來——跨界成城,鯤聲寰宇」書展。展覽匯集了成大的學術成果,以及教師對校園、臺南府城與臺灣的相關書寫作品。15 日舉行書展開幕式,同時介紹即將於年底出版之「成大臺灣學研究系列叢書」。成大臺灣學計畫期許,透過書展等活動,呈現成大在臺灣學豐富的文史內涵與學術能量,也盼開展更多相關研究,打造深厚的「400+」底蘊。

開幕式上與會人士大合照

書展由成大人社中心、文學院及考古所組成的臺灣學團隊規劃與執行,共計 3個主題區域,分別為:一、鯤鯓大成——成大回顧自我歷史、文化與傳承;二、墨海拾光——成大驅動臺灣人文發展的時代印記;三、織夢成書——成大前瞻臺灣的未來與挑戰。內容涵蓋學術研究、田野調查、考古發掘及文學創作等領域。

書展亦規劃兩個特色展區,其中一區域展出 6 位成大學者/作家的畢生著作,展示他們在文學、美學、生態、文資、文獻、史學六大面向的耕耘,如何為臺灣提供深厚的學術涵養,造就臺灣的精彩。另外,也設立「成大文學家」書區,呈現成大出身的作家對於成大與南臺灣的感知與書寫,書展場內的「成大人語錄」,更使成大與府城的風采躍然紙上,顯現文字的魅力與生機。

展場內「成大人語錄」展區

陳玉女副校長、人社中心楊政達主任、圖書館傅子芳館長以及成大師生等出席開幕式。陳玉女副校長致詞表示,成大臺灣學計畫由臺南在地出發,相關的活動、書展或是「成大臺灣學研究系列叢書」其內容都是扣合在地,從臺灣到世界,也從文獻研究的角度、考古等路徑去看臺灣,讓大眾更清楚地了解臺灣以及臺灣與界的關係。此外,她也提到,臺南 400 是漢人的視角,但對原住民而言,臺灣最原先的主要人口是原住民。從考古發掘來看,臺灣不只 400 年,可以看到千年以前,這是必需尊重與注意的文化存在事實。

圖書館傅子芳館長表示,自己曾嘗試將家鄉與歷史介紹給外國朋友,但卻有無法完全、有序表達的遺憾與衝擊。此次書展,有許多不同面向或豐富的故事來呈現臺灣,實在是讓人感動,歡迎師生、以及臺南市民眾都能踴躍前來看展。

人社中心楊政達主任說,人社中心與臺灣學計畫的老師有很好的合作,從不同的面向去探討與臺灣相關的議題,從文學、史學、美學或是跨域的題目都有。書展展出 400 多本書,這些書籍涵括過去、現在以及展望未來。特別的是,還規劃了「成大人語錄」,是作家還有老師書寫成大、對臺南、對這塊土地的情感。期待臺灣學可以繼續執行下去,展現成大對臺灣的影響力。

開幕式告一段落,隨即展開「成大臺灣學研究系列叢書」新書介紹,歷史系陳文松教授、李啟彰副教授,成大出版社總編輯徐珊惠教授及成大人社中心林明發博士後研究員,介紹「成大臺灣學研究系列叢書」4 本新書,分別為《成究臺南:Formosa 偎海 e 所在臺南 400+》、《從 Formosa 航向東亞》、《成為臺灣的我們》以及《府看・府城——觀看我們的百年臺南》,內容彙集臺灣學計畫 5 年來的考究與耕耘,從世界中的福爾摩沙到臺灣的島嶼敘事,從研究專論到科普教育,呈現成大臺灣學豐富的文史內涵與學術量能,搭起學術與公眾對話間的橋樑。

書展期間,不僅呼應圖書館內現有的臺灣學「海域交流——臺灣形成」考古展覽,也扣連團隊於 11 月 22 至 23日舉辦的「17 世紀前後的臺灣與周邊:考古學的觀點(1550-1717)」國際學術研討會,期待與會者能藉由一系列的展示與研討,更深刻地認識臺灣學的緣起與內涵。臺灣學計畫沿著文史、藝術、和社會科學的脈絡,於校內外推動多元的系列活動,從靜態到動態,從論述到實踐,期許讓知識的種子深植於師生與讀者心中,自成大起步,傳承古都的文化底蘊,回應現代社會的挑戰,一齊開創臺灣永續的未來。




2025年5月19日

519 白色恐怖記憶日

 

記憶不因立法者漠視而遺忘 政院推動「白恐記憶日」立場不變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今(19)日出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時表示,記憶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繫民主韌性的關鍵。對於立法院新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未納入「白色恐怖記憶日」,林政委表達遺憾,並強調行政院推動「白色恐怖記憶日」態度立場不變,將持續省思歷史記憶,推動紀念與教育工作,深化自由民主價值。

林政委今日出席由文化部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於致詞時表示,76年前的今日,臺灣發布戒嚴令,讓社會長期籠罩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無數家庭因此承受沉痛代價。而透過記憶對抗遺忘,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支柱,更是維繫民主韌性的關鍵。記憶不僅是國家對過去傷害的修補,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提醒人們從歷史錯誤中學習,預防國家暴力與不正義的重演,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林政委指出,行政院於去(113)年正式將每年5月19日訂為「白色恐怖記憶日」,感謝民間團體多年來的努力與倡議,以及超過500位發起人與政府攜手促成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國家紀念日。針對近日社會關注立法院新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對於委員會討論納入之彰顯民主多元價值與凝聚臺灣社會的紀念日,包括「白色恐怖記憶日」等最後卻未能入法,林政委表達遺憾,並強調政府對重要歷史記憶的重視,絕不會因新定條例的忽略而減少,行政院去年核定「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態度和立場未變,更不會倒退。

林政委強調,記憶不能立法限制,即便新法未明定,行政部門仍會堅守「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意義與初衷,並持續擴大推動紀念與教育活動,讓威權歷史被更多人理解與記憶。

林政委亦指出,明(20)日正值內閣執政滿一周年,過去一年來,卓院長率領行政團隊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工作。包括去年12月三讀通過的「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修正案,進一步保障政治受難者社福權益及財產處分自由。今年2月,行政院也核定「轉型正義階段政策重點策進方案」,以「政府帶頭、社會參與」為原則,與民間攜手協力,一同逐步落實「深化自由民主、確立普世人權」的願景。在這項重點策進方案中,「省思歷史記憶」也是其中一項目標,包括串聯不義遺址空間記憶。

最後,林政委重申,在這個對臺灣民主與人權具有深遠意義的日子,請文化部作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的主管機關,持續引領各界推動歷史記憶保存與社會對話,讓記憶成為力量,讓臺灣邁向更加自由、公義、團結的未來。

林政委到場後,與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監察院監察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高涌誠、文化部長李遠、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等貴賓,於肅穆氛圍中一同默唸受難者名單,聆聽519記憶祈願文,並觀賞紀念影片及藝術演出,感念民主前輩為臺灣民主的犧牲奉獻;致詞結束後,與在場一行貴賓於人權紀念碑獻花,場面莊嚴隆重。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銘記歷史記憶 共同守護民主未來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9 15:34:57)  政府因應民間團體倡議,於去(2024)年4月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讓我們記取、憑弔過往苦難與歷史。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9)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禮堂舉辦「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監察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及高涌誠、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受難者家屬黃春蘭、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青年代表張瑀婕、倡議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政治受難者,以及家屬與聯署者共約150人出席。

典禮在鐘聲下揭開序幕,由貴賓共同誦唸受難者姓名,並邀請青年代表張瑀婕朗誦由親歷白色恐怖的作家陳列所撰寫的〈519記憶祈願文〉,提醒世人,藉由記憶白色恐怖的歷史,「人們可以虔誠悼念,那些消逝在時間遠處的英靈或冤魂,並且有機會撫慰他們的家屬及後代,長年以來所暗自吞忍的屈辱和悲傷」,讓更多人對歷史裡的人事物「有著更多的共感同情」,進而開啟對話的契機,凝聚共識,走向未來一個可以公共參與和實踐的更美好社會。

典禮現場接續播放〈向前輩致敬〉影片,提醒今日的自由絕非憑空而來,必須更加省思與珍惜;並邀請劇團笨鳥工作室,以遺書為素材,透過撰寫遺書的受難者及收到遺書的家屬這兩個視角,演出《被扣押的絕筆信・愛》和《已消失的敬啟者・憶》。典禮最後,貴賓前往紀念碑自由獻花,向受難者前輩致敬。

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表示,父親黃溫恭在她還在娘胎時被捕,初被判處15年,後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依總統蔣介石指示,改判死刑,於1953年遭槍決。她與父親未曾謀面,直到在她56歲生日的前夕,透過女兒張旖容,才從國家檔案管理局發現父親黃溫恭在行刑前留給家人的5封遺書,這是黃春蘭跟父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連結。在父親被捕槍決後,家屬從此被烙印身分,不論是求學、就業、婚姻都被監控長達40多年,造成她與家人無可彌補的傷害。她的母親在這樣的監控中,即使晚年失智,仍記得身分證必須隨身攜帶,不然會被抓走。黃春蘭也極力呼籲臺灣要團結一心,共同維護難得的自由民主。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代表王美琇表示,去年的今天由發起團隊於人權館舉辦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大會,今年則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接手,是第一次由官方主辦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紀念儀式,她對此非常感謝。王美琇表示,她對於日前立法院通過刪除白恐記憶日一事的震驚與憤怒,期待政府能更加重視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唯有做好歷史記憶的傳承,轉型正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也才得以鞏固。王美琇指出,期盼不要讓前輩跟家屬們在歷史長河所受到的屈辱和冤屈被白白犧牲與遺忘,也希望悲痛的歷史不要再次發生。

「在這座糖的地獄,人是哭不出來的的奴隸、是不再哀求的奴隸、是不會做夢的奴隸。在這座糖的地獄,人是被奪去姓名的奴隸、是不被視為人的奴隸、是不存在的奴隸。」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以此次人權藝術季中,海地藝術家引用古巴詩人Reinaldo Arena的詩說到,他有3個舅舅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他們分別因為不同的理由,被判了死刑、無期徒刑等罪行,前天綠島錄名碑揭牌致詞的時候,原本萬里無雲的天空突然下起雨,讓他想起記憶中即使經歷過拿著舅舅的血書到處奔走這樣悲傷的日子,他的媽媽卻從來不會哭,或許不是因為媽媽堅強,而是因為在那樣的年代,所有人都如同詩裡所說,「人人都是自我囚禁下的奴隸,想哭都哭不出來」。

「對於所有臺灣人來說,白色恐怖是一個不能遺忘的日子」,李遠表示,作為文化部長也是受難者家屬的他,除了感謝所有受難者、家屬、團體、藝術家持續述說、記錄下白色恐怖時期最深沉的悲傷,「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任內努力把轉型正義的工作做好」,期盼讓包含他自己的所有人,更深刻瞭解受難者及家屬所經歷的痛苦及悲傷。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指出,透過記憶對抗遺忘是推動轉型正義與維護民主的關鍵。519白恐記憶日的設立是對於過去傷害的修補,也是對於未來的承諾,以及預防國家暴力的重演,以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對於日前立法院將包括519白恐記憶日等彰顯臺灣民主多元的紀念節日刪除一事,林明昕表示,政府對於白恐記憶的態度不會因此忽視與改變,行政部門仍會努力拓展、推廣,讓威權歷史被更多人記住,共同深化普世人權的願景。林明昕指出,省思歷史記憶是政府的目標,因此去年行政院送出《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並透過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有效推動政府機關活化保存不義遺址,讓記憶更有力量,讓臺灣邁向自由、公義與團結的未來。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表示,臺灣有著世界最長的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當時的獨裁政權透過肉體凌虐來讓人精神屈服,而至今日,唯有堅持坦承並且接受創傷、集體面對與接納,才是讓臺灣更堅強及強大的方法。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成立不只是為了紀念或緬懷,更是以過去的威權歷史為戒。何志偉表示,政府將持續推動轉型正義,也會用所有方式讓這段歷史深刻在人民心中,讓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能夠永續,讓大家在心中的火種永遠不變。

人權館表示,為擴大社會關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今(19)日於景美園區活動現場亦舉辦人權市集,邀集具有相同人權理念的相關組織、團體、出版社、文史工作者等共同參與,傍晚在景美園區禮堂則將舉辦紀念音樂會,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樂音紀念。此外,人權館也邀請519行動組合、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陳定南教育基金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客家電視台等館所團體共同響應串聯,期待能讓更多民眾接近及認識臺灣在地歷史,帶動社會省思及公共對話,守護全民共同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文化部長李遠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典禮後,至人權紀念碑獻上象徵人權與自由的鐵砲百合。


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親友等人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之際,誦唸心中及手中的受難者名單,憑弔苦難與歷史記憶。


政治受難者黃溫恭之女黃春蘭表示,父親在1953年被處決前一晚寫下5封遺書,直至2011年遺書才回到家人手中;兩人雖未曾相見,但遲來的遺書讓她感受到父愛的存在。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9)日舉辦人權市集,設置人權團體及教育單位互動攤位、手作體驗攤位等,並規劃集章及任務挑戰活動,從中分享人權知識。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前排中左起)、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監察院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及高涌誠、文化部長李遠(前排中右起)及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長洪世芳、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長賴俊兆等,與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親友共同銘記歷史記憶。



2026 臺南運河開通百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 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4/25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3 11:21:21)  你可知道,位居在安平區的臺南運河,即將於2026年迎來運河開通100週年,作為百年盛事的暖身活動,由安平當地居民何珮甄、李維睦、鄭瓊玲、莊雁茹、陳義添等人與文史團體共同發起,於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上午8:08在安平妙壽宮集合舉辦「開通紀念合影」,並以「王城再發/府城再興」為主題邀請大家沿著運河參與健走活動,沿途發送399顆紅蛋,為運河慶生,來串連起運河百年暖身活動,傳承在地歷史,凝聚社區記憶。

這次的「開通紀念合影」活動將邀請當年運河文化與歷史的見證者,以及許多熱心參與地方文化的居民與攝影人,包括安平觀音亭主委顏東賢及在地耆孫山中、何世建、林錫田、社區居民發展協會代表、當地居民何珮甄、李維睦、鄭瓊玲、莊雁茹、陳義添等人共同來參與,至於為何選在4月25日辦理活動,則是根據史料紀載,臺南運河是在1926年4月25日正式通航,選在歷史性的一天辦理開通紀念合影,別具意義。

此外,這次的合影活動也是個人社造陳義添老師繼去年社造計畫「安平常民+400照片收集與故事記錄」的延續,在安平區成長的陳老師,投入社區營造已超過15年的時間,有鑑於安平在地的青年朋友,對於家鄉的人事物越來越陌生;因此,去年透過文化局個人社造獎勵計畫,在安平地區進行田調、拜訪耆老、記錄老故事,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進行老照片蒐集;在地居民學校參與進行「對海頭到港仔尾開幕成果展」、以及「走一條三百年常民古道」的走讀活動,獲得民眾的熱烈迴響,許多安平的古今故事,藉著幅幅斑駁相片持續訴說著。

今年持續希望以影像召喚記憶,串連居民對土地的情感;活動當日也特別邀請航港局安平海關燈塔主任邱裕峰先生,與運河兩岸居民一起共進早餐、聊聊昔日運河故事、共享歷史回憶。

文化局表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民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在地文化,依傍海岸邊的安平區,延伸與五條港之間的經貿路線,臺南運河為此因應而生;運河是由府城居民與安平工人共同參與,開工日是4月16日、正式通航則是4月25日,運河的開通改變了安平與五條港的貿易、交通模式,更形塑了安平居民的日常與文化底蘊,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市定古蹟,更成為河岸咖啡,民眾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百年歷史古蹟。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安平居民歡慶臺南運河開通99週年,百年盛事提前暖壽,「合影紀念拍」將於4月25日登場


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

 

綠島人權紀念碑


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 銘刻歷史 深烙人權 見證轉型正義新里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7 15:01:25)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舉行「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長林維玲、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典獄長呂憲慈、臺東縣議員王姷力、綠島鄉代表會主席何富祥、鄉代表田亦生、鄭姵辰、陳韋宇,綠島國小校長高志翔、綠島國中校長徐湘平,以及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其家屬代表等共同出席揭牌活動。此次紀念碑錄名竣工,象徵臺灣對歷史的正視與落實轉型正義的決心,更是為向臺灣民主化歷程中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前輩們致敬與表達撫慰之意。

揭牌典禮由身知島舞團以《慕光前行》拉開序幕,在現場大提琴伴奏的琴音中,舞者以肢體傳達思念與希望,撫慰歷史創傷,象徵自由重生與希望;以及成立於2006年的農村武裝青年獻唱〈阿母的話〉及〈予你的歌〉,傳達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表達對無數爭取民主自由之前人的犧牲奉獻與堅持的感念,以及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所孕育之文化的深刻關懷。接續由李遠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家屬、受難者團體代表等人於紀念碑前共同完成揭牌儀式,見證臺灣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典禮結束後,李遠也在藝術季策展人高森信男的陪同下,前往參觀今日開幕的綠島人權藝術季(雙年展),一同見證多位國內外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轉化人權內涵的精彩創作。

高金郎前輩在揭牌典禮上致詞提到,1999年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工程,當時紀念碑名單一共953人,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社會的認同發展下,25年後的今天增加到12,060人,這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的明證。過程中雖然難免遭遇分歧、窒礙,如同天氣的突然變化,但只要大家繼續團結努力,抱持對臺灣的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高金郎前輩期待,臺灣的光榮能夠不只顯現在政治、經濟的層面,也能顯現在社會的和諧。

揭牌典禮在李遠致詞時,突然下起大雨,李遠婉拒同事幫忙撐傘,淋著雨說,從漢寶德設計的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到開場年輕藝術家的音樂、舞蹈都在傳達著「母親的眼淚」。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母親在暗夜中哭泣,「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家屬、朋友的眼淚。李遠說,他出身的1951年,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往綠島的日子,景美紀念園區錄名碑揭牌時,是他與舅舅黃梅第一次相遇。昨天當他搭船來到綠島後,他也在綠島的紀念碑上,找到了另外2個舅舅的名字,他的家庭裡4個舅舅就有3個舅舅是受難者,「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與每個人都可能有關的事,只是當時大家都活在害怕中」。

李遠說,「受難者在不同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理由被逮捕」,也因為他的家族面臨同樣的歷史記憶,他的父母親非常不希望他成為作家、政治工作者,雖然最後讓父母失望了,但他卻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透過小說、音樂、藝術、電影、繪本、漫畫等,將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一代傳達一代的給更多年輕人聽見,「他們也願意留下眼淚,那個眼淚才是更珍貴的」,而這也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更是他作為文化部長最重要的工作。李遠說,已經寫了103本書的他,本來已經覺得不用再寫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持續與所有受難者、家屬等「家人」相處後,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完成一本他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一本與白色恐怖有關的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人權紀念公園」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當時考量自然景觀,採地下鑿刻方式規劃,以流水與穀紋象徵生命與人權,並在斜坡道旁牆面刻錄953名政治受難者名單,於1999年12月10日完工落成並對外開放。

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史料的釋出,人權館自2023年起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結報告「政治案件當事人」名單為基礎,持續查考比對檔案史料,並訂定《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邀集政治受難者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錄名審查委員會,期間亦就錄刻名單及人權紀念碑總說明辦理預告,廣徵意見,並於2024年確認更新刻錄名單12,060位。惟仍有許多名單因史料取得及查證困難而未錄名,未來仍將持續調研增補。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刻政治受難者名單外,也增設紀念碑名單查詢系統,連結「國家人權記憶庫」,方便參訪民眾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資料,進一步瞭解各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人權館表示,昨日李遠抵達綠島後便前往十三中隊向受難者前輩的墓碑獻花紀念,今日除了參加紀念碑揭牌典禮外,也與一同登島的受難者前輩和家屬們參觀綠島人權藝術季。人權館期盼透過此次錄名更新,致敬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期待透過多元的創作形式來轉譯人權內涵,普及社會對於人權價值的理解、認同與維護,記取歷史教訓,共同守護臺灣的人權、民主、正義、自由與和平。
(廣告)


文化部長李遠(中左)、國家人權博物館長洪世芳(中右)及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其家屬親友等,共同進行紀念碑揭牌及獻花儀式,見證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


政治受難者後代在紀念碑前獻花儀式,致敬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象徵記憶的世代傳承。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7)日舉辦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昨(16)日前往「十三中隊」緬懷長眠的政治受難者,並獻上百合花致意。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即日起開展,文化部長李遠參觀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武鎮創作的《判決書》系列作品。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邀集23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文化部長李遠參觀海地藝術家Jean-Ulrick_Désert作品〈身在糖之地獄〉,其引用古巴詩人Reinaldo_Arenas詩作《糖廠》,以裝置藝術探討強迫勞動與壓迫的歷史記憶。



2025年5月15日

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


政院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

為具體落實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以及平埔原住民族群二十餘年來正名之訴求,行政院會今(15)日通過原住民族委員會擬具之「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多元族群為臺灣社會的特色與驕傲,更是政府推動族群平權工作重要的事項,平埔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文化的脈絡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為具體實現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以及平埔原住民族群二十餘年來正名之訴求,本草案落實司法院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請原民會務必對社會大眾加強說明,共同建立多元、包容、開放的臺灣社會。

卓院長指出,本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後,請原民會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協調,早日完成立法程序。

本草案要點如下:

(一)本法立法目的、主管機關;政府辦理平埔族群事務之相關義務及原則。(草案第1條至第4條)

(二)申請核定平埔原住民族群之程序及佐證資料、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基準及公告民族成員身分認定要件以徵詢民眾意見。(草案第5條至第9條)

(三)中央主管機關審議會成員、運作方式與審議結果陳報核定及對外周知。(草案第10條及第11條)

(四)經核定為平埔原住民族群者,其民族成員身分認定要件之公告及個人申請登載於民族成員名冊程序。(草案第12條)

(五)本法施行前相關情事及申請案得適用本法有關規定辦理。(草案第13條)

(六)第一代平埔原住民之身分取得,直系血親卑親屬取得平埔原住民身分之條件。(草案第14條至第16條)

(七)平埔原住民身分之喪失及回復;取得身分之取用、並列平埔原住民族群傳統名字或從姓之申請程序與次數限制。(草案第17條及第18條)

(八)平埔原住民身分別依法變更及父母屬於不同原住民身分別之擇一登記原則。(草案第19條)

(九)平埔原住民之民族別登記原則及其相關事項之授權辦法;身分得喪變更之戶籍登記程序及生效時點。(草案第20條及第21條)

(十)平埔原住民族群及其所屬成員之權利保障事項。(草案第22條及第23條)


討二 「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_原民會 新聞稿 
PDF

行政院審議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 送請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於今(15)日院會通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 草案並送請立法院審議,原民會表示本次修法正面回應憲法法庭 111 年度憲判字第 17 號判決,具體落實憲法保障原住民身 分認同權及文化權,並將加強與立法院朝野黨團的溝通,以儘速完成立法程序。 

原民會指出,該憲法判決認定,憲法所保障的原住民族應 包括臺灣現存的所有南島語系民族。凡仍保有民族語言、習俗、 傳統文化特徵,並維持族群認同,且有歷史紀錄可稽的族群, 皆可依意願申請核定為原住民族。

判決要求政府於 3 年內透過修法或立新法,明確規範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的核定標準、身分要件及登記程序。 

原民會進一步說明,「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不僅是對憲法法庭判決的回應,保障平埔原住民族群的身分權益, 更將強化文化傳承與權利保障,促進臺灣多元族群的共榮發展。

原民會表示後續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黨團協調溝通,期能早日完成立法程序,以具體保障平埔原住民身分權益與福祉。

2025年5月12日

國父紀念館「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

 

國父紀念館走讀台東南迴 體驗南島文化之美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2 11:00:33)  為喚起大眾對歷史文化與族群多樣性的關注,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今年推出「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系列,自4月起至7月中旬,規劃10條具代表性的走讀路線,走訪全台歷史場域與文化空間,邀請民眾實地走訪,體會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東部路線「走讀義築與南島文化——台東南迴」於今(10)日登場,帶領學員沿南迴公路踏查,探索建築與文化交織共生的風貌。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核心即在於尊重多元、促進共融。原住民族文化與當代表現的建築語彙之交會,正是台灣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展現,也呼應國父追求「天下為公」的核心精神。透過此次南迴走讀,期盼學員能藉由實地踏查,深入理解台灣南島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美學,進而體會族群共生與文化永續的價值。

本次活動由台灣義築協會團隊帶領,行程包括參訪台東義築工作站與香蘭之森,欣賞以國產柳杉構築、結合自然環境的木構建築,實踐永續與共生的建築理念。沿南迴公路行進,學員探訪新香蘭部落與舊香蘭遺址,認識南島語族當代生活樣貌與史前文化延續,感受族群文化在地脈絡中的延展與共存。

特別安排部落族人親自導覽,走訪排灣族拉勞蘭部落與阿美族沙撒拉克部落,透過壁畫、器物與生命故事的分享,讓學員直觀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度與魅力。這不僅是一場文化探索,更是一場身體力行的實踐行動,體現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族群共融、文化尊重與自然和諧精神。

透過此次走讀,讓學員有機會貼近原住民族生活場域與當代義築實踐,重新思考建築如何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並理解多元族群如何在台灣共築歷史、對話未來。

後續場次與報名資訊,請參閱國立國父紀念館官方網站(www.yatsen.gov.tw)或活動報名專頁。國父紀念館誠摯邀請對歷史文化、建築美學與族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共同走進台灣南島文化的歷史現場,感受多元社會的豐厚力量。
(廣告)


國父紀念館走讀台東南迴 體驗南島文化之美


位於台東舊香蘭遺址的義築作品。


新香蘭部落曾文宗老師介紹圍牆圖騰寓意。


台灣義築協會高宏奕老師介紹國產木構材研製秘辛。


學員於義築協會工作站認真請教各種木材之間的差異。


國父紀念館「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即將啟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8 11:10:26)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由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設計,並於108年5月3日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今年國父紀念館延續深度文化探索的理念,特別策劃「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融合國父孫中山推動族群共融、社會進步與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透過導覽歷史建築、現代建築與原住民族文化,帶領民眾走訪台灣各地,體驗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脈絡。

本次活動自4月26日至7月26日,涵蓋台北、台中、台南及台東等地,共規劃10條走讀路徑,每場活動皆為半日行程。活動特邀銘傳大學建築系徐明松教授及多位專家學者擔任導覽講師,透過實地踏查與專業解說,引領學員深入理解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與社會發展脈絡,並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台北舉行的5條走讀路徑(4月26日至27日、5月24日至25日、7月12日),將探索國父孫中山的革命足跡與台灣現代建築發展。行程涵蓋國父史蹟館、中山堂、大稻埕歷史建築群,並參訪三明大樓、嘉新大樓與松山機場等,由王大閎、陳其寬、高而潘等建築師設計的現代建築,深入探討歷史脈絡與建築理念的交融。

台南與台中共有3條走讀路徑(6月14日至15日、6月28日),關注建築如何承載社會福祉,涵蓋公共建築、宗教建築與社會福利設施。行程將參訪台南新營天主堂、台南大仙寺、台南南門勞工育樂中心,以及台中東勢鎮公所與東勢鎮農會等地,剖析這些建築與社會發展的關聯,展現空間設計在公共服務與社會關懷中的價值。

台東計有2條走讀路徑(5月10日、7月26日),深入探索南島文化與母系部落建築,走訪舊香蘭遺址、大巴六九部落等排灣族、阿美族及卑南族部落,體驗台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智慧與環境適應力,感受不同族群在建築空間中的文化特色與表現。

國父紀念館誠摯邀請對建築與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參與這場跨越時空的走讀之旅,親身體驗建築空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深刻連結。首場活動將於4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時起開放報名。為維護活動品質,台東場次(5月10日)限額15名,其餘各場次皆為25名,額滿為止。

活動詳情及報名方式,請至國父紀念館官網(www.yatsen.gov.tw)或本館活動報名專頁查詢。如有疑問,歡迎來電洽詢:(02) 2758-8008分機535、725。(廣告)


國父紀念館走讀活動主視覺。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旅館接應室,曾接待國父孫中山先生,見證其革命足跡,為重要歷史建築。


建築師兼神父費宥諒(Karl_Freuler)設計的新營天主堂。


台南果毅天主堂的窗戶設計獨具特色,採用紅白相間的框架,並嵌入鐵藝圖案,透光效果柔和且富有層次感,展現現代教堂建築的美學風格。


台南大仙寺以其獨特的彩色磨石子工法著稱,展現出精湛的工藝與豐富的藝術價值。






2025年5月11日

【南投縣】國定曲冰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曲冰考古遺址

南投縣仁愛鄉,是一處極具歷史意義的史前聚落遺址,被譽為臺灣高山區域目前唯一完整且保存良好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聚落考古遺址。它在2019年5月13日升格為國定考古遺址,顯示其在臺灣考古學上的重要地位。

歷史發現與發掘

曲冰遺址的發現始於1980年,由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仲玉在濁水溪上游河谷進行調查時,偶然撿拾到史前石器。隨後,在1981年至1987年間,中研院對該遺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揭示了這個海拔近1000公尺的高山聚落。

遺址內涵與歷史意義

曲冰考古遺址的出土文物和遺蹟非常豐富,提供了許多關於臺灣史前文化的寶貴線索:

聚落結構完整: 遺址內發現了至少48處房屋基址以及171座石板棺墓葬,顯示了當時完整的聚落結構。其中,一些房屋基址具有特殊的中心位置和廣場,推測可能為領導者的居所,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存在。

高山適應性: 這是臺灣首次發現的高山地區史前聚落,證明了史前人類在海拔高達九百多公尺的山區也能定居並發展。出土的大量打製石器也可能與適應山區生活有關。

文化交流證據: 曲冰遺址的文化層橫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早期,距今約3600至1070年前。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和玉圓芯,其原料來自臺灣東部的玉礦產區,與花蓮平林、荖山等遺址的製玉過程類似,這證明了曲冰在史前時代是臺灣東部和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此外,石板棺在臺灣東部史前遺址中很常見,在臺灣西部則較少,曲冰遺址的石板棺也進一步佐證了這種跨山脈的文化連結。

多元經濟活動: 發現的遺物包括石鏃、石錛、網墜、石斧、陶片等,推測早期居民的經濟活動農漁並重。

保護與現況

目前,曲冰考古遺址處於「回填保存」狀態,以保護其珍貴的地下文化資產。部分出土文物則保存於中央研究院等地。南投縣政府與文化部正積極合作,對遺址進行監管保護,並規劃透過現地展示等方式,使其成為人們與史前文化對話的教育場所。然而,當地居民仍有將文物「重回故里」的期望,但目前該地尚未有合適的展示空間。

曲冰考古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臺灣高山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空白,更為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環境適應、人群遷徙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關鍵性的實證。



【連江縣】國定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連江縣馬祖列島的亮島,是台灣目前所轄區域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之一,距今約 8300 至 7000 年前。

這個遺址群包含島尾I、II、III及IV四處,因都位於亮島東北端被稱為「島尾」之處而得名,並於 2021 年獲文化部指定為台灣第 11 處國定考古遺址。

重要發現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兩具保存良好的史前人骨墓葬,分別命名為「亮島人1號」(男性)和「亮島人2號」(女性)。這兩具人骨的年代相距約 600 多年,並且成功採集到古 DNA 樣本,獲得了有效的基因序列。

這是目前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最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序列,對研究該地區史前人群的分布與遷徙過程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獲得國際學界的高度注目。

除了人骨,遺址中也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雖然文化堆積不厚,但貝塚分布廣泛。這些出土遺物主要包括:

陶器: 以夾中砂陶為主,器型可能較為複雜,紋飾多以壓印紋為主。

石器: 主要材質為花崗岩,也有部分來自外島的砂岩、變質砂岩等,器型以打製石器為主,包含水滴型尖狀器「蠔蠣啄」。

骨器: 主要有尖狀器和鑿型器等。

文化意義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年代最早: 它是台灣目前所轄區域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之一,對於填補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至關重要。

海洋適應: 該遺址屬於較為少見臨海崖邊的考古遺址,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展現了史前人類面向大海、向外擴張的環境適應樣貌,在區域文化發展上有其特殊性與重要性,也與台灣本島地區的考古遺址有極大差異。

人群遷徙: 亮島人基因序列的發現,證實了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在史前人群遷移擴張中的重要地位,並有助於驗證「文化波理論」,對於史前人類往大洋洲的遷徙研究有初步的認識。

「亮島文化」: 考古學家陳仲玉認為,依照出土遺留及年代來看,可將本遺址的史前文化體系命名為「亮島文化」,這可能也是東亞地區少見的海洋性島嶼文化之一。

遺址管理

目前亮島全島屬於軍事管制區,並未開放一般大眾登島。該遺址的管理維護工作主要由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協助,並由連江縣政府進行定期巡查。

文化部在指定其為國定考古遺址後,也將持續與連江縣政府合作,進行文化資產教育推廣活動,並優先針對遺址現場受自然風化作用影響進行預防及保護工作。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為我們深入了解東亞史前人類的文化發展、遷徙路徑以及海洋適應能力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宜蘭縣】國定丸山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臺東縣】國定卑南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高雄市】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高雄市】國定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新北市】國定大坌坑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臺北市】國定圓山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宜蘭縣】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LOCALCULTURETW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主題展  2024



【新北市】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2025年5月6日

南島文化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6 17:14:35)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出版的新書《南島,以藝術之名》,於今(6)日下午2時在臺東美術館正式發表,吸引藝文界人士及社會各界共襄盛舉。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指出,此次新書發表與座談會,不僅為南島藝術歷程留下深刻紀錄,也深化大眾對臺東文化發展的理解與認同。

臺東縣長饒慶鈴表示,臺東與南島文化圈關係緊密,縣府長期透過視覺藝術、駐村計畫與論壇活動推動文化交流。饒慶鈴並強調,臺東不只是南島文化的展示場域,更是行動的起點與對話的平臺,期盼南島議題不再僅止於學術討論,而能走入大眾視野。

本書由長年耕耘於臺灣東部美術研究與原住民藝術領域的潘小雪老師撰寫,歷經多年研究與整理,完整呈現臺灣南島藝術的發展軌跡與文化脈絡,展現臺東縣作為「南島文化原鄉」的深厚文化底蘊。

文化處長李吉崇指出,自1999年起,臺東縣即積極推動「南島文化節」、「國際南島美術獎」等重要藝文活動,透過此次新書發表與學術分享,全面總結歷年策展成果,也展現臺東對南島文化持續的投入與關注。

書中從跨域視角出發,探討南島語族文化觀念下的藝術發展,強調當代藝術與美學、宗教、語言、政治等多元面向交織的趨勢,特別關注臺灣原住民藝術在風格拓展與文化定位上的轉化與反思。潘小雪老師在現場分享中表示,要把臺灣原住民藝術創作的本質,如身體性、個人與集體、身體與世界的交織互換,以及回到藝術的原初性、與找回原始契約,捍衛自己的本源,對抗遺忘、反殖民等,與藝術主流大不相同之處,用來沉思藝術。

全書共分六章,收錄五篇專文與訪談內容,以及詳實的大事紀年表,各章節可獨立閱讀,亦能形成完整的思辨結構:第一章〈在南島之前〉:探討南島觀念尚未形成政策性策展之前,在這片土地上藝術家創作的純粹與努力。第二章〈南島觀念的形成及其辯證〉:主要是從語言學和人類學的觀念溯源與論證,以及原鄉論的各種理論與視野探索。第三章〈南島藝術形成之路〉:主要研究近25年來臺東國際南島文化節、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語系當代藝術發展計劃、臺東美術館國際南島美術獎與藝術節、南島民族論壇與Pulima藝術獎、太平洋藝術節、Ramis溯源 南島三年展以及其他相關的策展與交流。

第四章〈殖民的原住民與南島的原住民〉:探討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的共同處境,最重要的就是殖民歷史與解殖的努力。第五章〈以原民創作為起點的藝術沉思〉:這是本書份量最重的一章,主要彰顯臺灣原住民藝術創作者的創作態度。第六章〈終章〉:總結。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


《南島,以藝術之名》新書發表:臺東縣政府推動南島文化再邁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