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南投縣】國定曲冰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曲冰考古遺址

南投縣仁愛鄉,是一處極具歷史意義的史前聚落遺址,被譽為臺灣高山區域目前唯一完整且保存良好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聚落考古遺址。它在2019年5月13日升格為國定考古遺址,顯示其在臺灣考古學上的重要地位。

歷史發現與發掘

曲冰遺址的發現始於1980年,由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仲玉在濁水溪上游河谷進行調查時,偶然撿拾到史前石器。隨後,在1981年至1987年間,中研院對該遺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揭示了這個海拔近1000公尺的高山聚落。

遺址內涵與歷史意義

曲冰考古遺址的出土文物和遺蹟非常豐富,提供了許多關於臺灣史前文化的寶貴線索:

聚落結構完整: 遺址內發現了至少48處房屋基址以及171座石板棺墓葬,顯示了當時完整的聚落結構。其中,一些房屋基址具有特殊的中心位置和廣場,推測可能為領導者的居所,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存在。

高山適應性: 這是臺灣首次發現的高山地區史前聚落,證明了史前人類在海拔高達九百多公尺的山區也能定居並發展。出土的大量打製石器也可能與適應山區生活有關。

文化交流證據: 曲冰遺址的文化層橫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早期,距今約3600至1070年前。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和玉圓芯,其原料來自臺灣東部的玉礦產區,與花蓮平林、荖山等遺址的製玉過程類似,這證明了曲冰在史前時代是臺灣東部和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此外,石板棺在臺灣東部史前遺址中很常見,在臺灣西部則較少,曲冰遺址的石板棺也進一步佐證了這種跨山脈的文化連結。

多元經濟活動: 發現的遺物包括石鏃、石錛、網墜、石斧、陶片等,推測早期居民的經濟活動農漁並重。

保護與現況

目前,曲冰考古遺址處於「回填保存」狀態,以保護其珍貴的地下文化資產。部分出土文物則保存於中央研究院等地。南投縣政府與文化部正積極合作,對遺址進行監管保護,並規劃透過現地展示等方式,使其成為人們與史前文化對話的教育場所。然而,當地居民仍有將文物「重回故里」的期望,但目前該地尚未有合適的展示空間。

曲冰考古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臺灣高山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空白,更為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環境適應、人群遷徙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關鍵性的實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