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考古遺址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連江縣馬祖列島的亮島,是台灣目前所轄區域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之一,距今約 8300 至 7000 年前。
這個遺址群包含島尾I、II、III及IV四處,因都位於亮島東北端被稱為「島尾」之處而得名,並於 2021 年獲文化部指定為台灣第 11 處國定考古遺址。
重要發現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兩具保存良好的史前人骨墓葬,分別命名為「亮島人1號」(男性)和「亮島人2號」(女性)。這兩具人骨的年代相距約 600 多年,並且成功採集到古 DNA 樣本,獲得了有效的基因序列。
重要發現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兩具保存良好的史前人骨墓葬,分別命名為「亮島人1號」(男性)和「亮島人2號」(女性)。這兩具人骨的年代相距約 600 多年,並且成功採集到古 DNA 樣本,獲得了有效的基因序列。
這是目前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最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序列,對研究該地區史前人群的分布與遷徙過程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獲得國際學界的高度注目。
除了人骨,遺址中也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雖然文化堆積不厚,但貝塚分布廣泛。這些出土遺物主要包括:
陶器: 以夾中砂陶為主,器型可能較為複雜,紋飾多以壓印紋為主。
石器: 主要材質為花崗岩,也有部分來自外島的砂岩、變質砂岩等,器型以打製石器為主,包含水滴型尖狀器「蠔蠣啄」。
骨器: 主要有尖狀器和鑿型器等。
文化意義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年代最早: 它是台灣目前所轄區域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之一,對於填補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至關重要。
海洋適應: 該遺址屬於較為少見臨海崖邊的考古遺址,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展現了史前人類面向大海、向外擴張的環境適應樣貌,在區域文化發展上有其特殊性與重要性,也與台灣本島地區的考古遺址有極大差異。
人群遷徙: 亮島人基因序列的發現,證實了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在史前人群遷移擴張中的重要地位,並有助於驗證「文化波理論」,對於史前人類往大洋洲的遷徙研究有初步的認識。
「亮島文化」: 考古學家陳仲玉認為,依照出土遺留及年代來看,可將本遺址的史前文化體系命名為「亮島文化」,這可能也是東亞地區少見的海洋性島嶼文化之一。
遺址管理
目前亮島全島屬於軍事管制區,並未開放一般大眾登島。該遺址的管理維護工作主要由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協助,並由連江縣政府進行定期巡查。
除了人骨,遺址中也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雖然文化堆積不厚,但貝塚分布廣泛。這些出土遺物主要包括:
陶器: 以夾中砂陶為主,器型可能較為複雜,紋飾多以壓印紋為主。
石器: 主要材質為花崗岩,也有部分來自外島的砂岩、變質砂岩等,器型以打製石器為主,包含水滴型尖狀器「蠔蠣啄」。
骨器: 主要有尖狀器和鑿型器等。
文化意義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年代最早: 它是台灣目前所轄區域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之一,對於填補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至關重要。
海洋適應: 該遺址屬於較為少見臨海崖邊的考古遺址,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展現了史前人類面向大海、向外擴張的環境適應樣貌,在區域文化發展上有其特殊性與重要性,也與台灣本島地區的考古遺址有極大差異。
人群遷徙: 亮島人基因序列的發現,證實了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在史前人群遷移擴張中的重要地位,並有助於驗證「文化波理論」,對於史前人類往大洋洲的遷徙研究有初步的認識。
「亮島文化」: 考古學家陳仲玉認為,依照出土遺留及年代來看,可將本遺址的史前文化體系命名為「亮島文化」,這可能也是東亞地區少見的海洋性島嶼文化之一。
遺址管理
目前亮島全島屬於軍事管制區,並未開放一般大眾登島。該遺址的管理維護工作主要由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協助,並由連江縣政府進行定期巡查。
文化部在指定其為國定考古遺址後,也將持續與連江縣政府合作,進行文化資產教育推廣活動,並優先針對遺址現場受自然風化作用影響進行預防及保護工作。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為我們深入了解東亞史前人類的文化發展、遷徙路徑以及海洋適應能力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為我們深入了解東亞史前人類的文化發展、遷徙路徑以及海洋適應能力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