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文化景觀的故事     是 400 PLUS 第四個特集   預定篇數 80 PLUS

建築志事    臺灣建築紀事400年

臺灣《建築紀事》400 A GLANCE OF ARCHISTORYTW 400 PLUS

特集網頁 網誌連結  完全活頁式 

    

台灣文化資產:文化景觀的故事

台灣的文化景觀不僅是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是承載著歷史記憶、生活方式和人與土地互動故事的重要文化資產。它們展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什麼是「文化景觀」?

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景觀定義為「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形成之場域;或以自然景觀為基盤,和人為結合而形成之具有歷史、美學、精神、科學或文化保存價值之場域。」簡單來說,它不是單一的建築物,而是廣闊的區域,融合了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並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

文化景觀的豐富面貌

台灣的文化景觀種類繁多,每一種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

  • 農業地景:台灣早期以農業立國,許多地方都保留了與農業相關的文化景觀。例如:

    • 梯田:如陽明山竹子湖的梯田,不僅是農耕智慧的結晶,也反映了早期農民開墾山林的艱辛與毅力。
    • 水圳系統:像是八堡圳、瑠公圳等,這些水利設施不只灌溉了農田,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範。
    • 茶園地景:貓空、坪林等地的茶園,不只出產台灣的特色茶葉,也呈現了獨特的丘陵地景與茶文化。
  • 聚落與水岸地景:許多聚落因應地理環境發展出獨特的空間紋理。

    • 漁村聚落:像是安平、鹿港等地的漁港與老街,訴說著台灣海洋文化與貿易的歷史。
    • 鹽業地景:嘉義布袋、台南七股的鹽田,是過去台灣重要產業的見證,也是獨特的海岸景觀。
  • 工業遺產地景:台灣現代化的軌跡也反映在這些文化景觀中。

    • 糖業文化景觀:遍佈全台的糖廠與五分車鐵道,記錄了台灣糖業的興衰,也承載著許多人的童年記憶。
    • 林業文化景觀:阿里山、太平山等地的林場鐵道與宿舍群,見證了台灣林業的發展與轉型。
  • 原住民族地景:台灣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有著深厚的連結,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知識形塑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 石板屋聚落: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石板屋,是就地取材、與環境共生的智慧展現。

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這些文化景觀不只是觀光的景點,更是:

  • 歷史的見證: 它們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讓我們了解先民的生活、產業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
  • 生態的智慧: 許多文化景觀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永續利用資源的智慧。
  • 地方的認同: 它們是地方居民的共同記憶與驕傲,是凝聚社區意識的重要元素。
  • 文化的根源: 透過文化景觀,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台灣多元文化的脈絡與獨特性。

保護文化景觀的過程,不僅是保存有形的物質,更是傳承無形的知識、技術與精神。這需要政府、地方社區和民眾共同努力,才能讓這些珍貴的「活歷史」繼續說著它們的故事,並啟發我們的未來。

您對台灣哪個特定的文化景觀故事感興趣呢?或許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細節。


文化景觀的種類

文化景觀是指人類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所形成的,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地理區域。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文化景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分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將文化景觀分為三大類:

  • 1.1 有意設計的景觀 (Designed Landscapes): 這類景觀是人類有意圖地設計和建造的,可能是出於美學、宗教、紀念性或功能性的原因。它們的設計和建造歷史明確。

    • 範例: 庭園、公園、植物園等,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
  • 1.2 有機演變的景觀 (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s): 這類景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社會、經濟、行政或宗教等內在需求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而逐步形成的。它們的演變過程是持續的,沒有明確的設計起始點。

    • 又可細分為:
      • 化石或殘遺景觀 (Fossil or Relict Landscapes): 這是指其演變過程已經停止,但其重要特徵仍然可見的景觀。
        • 範例: 某些廢棄的古老農業梯田、過去的聚落遺跡等。
      • 持續性景觀 (Continuing Landscapes): 這是指仍然保持活躍的社會功能,並與傳統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景觀。它的演變仍在進行中,但保持其重要的歷史連續性。
        • 範例: 傳統的農耕梯田、漁村、原住民部落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如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
  • 1.3 關聯性文化景觀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s): 這類景觀的價值主要基於其與自然元素、精神、宗教或藝術之間強烈的關聯性,而不是實體的文化遺存。

    • 範例: 聖山、神聖的河流、具有特殊傳說或藝術靈感的自然地點等,如澳洲的烏魯魯(艾爾斯岩)。

2. 其他常見的分類方式

除了UNESCO的分類外,文化景觀還可以根據其主要功能或特徵進行細分:

  • 農業景觀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反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的景觀。
    • 範例: 梯田、茶園、果園、水稻田等。
  • 工業景觀 (Industrial Landscapes): 與工業活動及其遺產相關的景觀,可能包括工廠、礦區、運河、鐵路等。
    • 範例: 英國的達西鐵谷(Ironbridge Gorge),世界第一座鐵橋所在地。
  • 宗教/精神景觀 (Religious/Spiritual Landscapes): 具有宗教信仰、儀式或精神意義的景觀。
    • 範例: 寺廟、修道院周圍的環境、朝聖之路、神聖的樹林或山脈。
  • 歷史城鎮/聚落景觀 (Historic Urban/Settlement Landscapes): 具有豐富歷史,反映特定時期城市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城鎮或聚落。
    • 範例: 台灣的鹿港老街、台南安平古堡周邊。
  • 交通/基礎設施景觀 (Transport/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與交通運輸系統相關的景觀,如古道、運河、鐵路、橋樑等。
    • 範例: 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驛站和關隘。
  • 戰爭/衝突景觀 (War/Conflict Landscapes): 與歷史上的戰爭或衝突事件相關的景觀,可能包括戰場、紀念碑、防禦工事等。
    • 範例: 諾曼第登陸海灘、古戰場遺址。
  • 原住民景觀 (Indigenous Landscapes): 反映原住民傳統知識、生活方式和與土地之間深刻聯繫的景觀。
    • 範例: 台灣原住民的獵徑、部落聚落和祭祀場域。

這些分類並非相互獨立,許多文化景觀可能同時具有多重屬性。例如,一個農業景觀也可能同時具有宗教意義,或是一個歷史城鎮景觀也包含了工業遺產。理解文化景觀的種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識別、評估和保護這些珍貴的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成果。


台灣文化景觀的種類

交通地景

工業地景

農林漁牧景觀

水利設施

軍事設施

宗教景觀

神話傳說之場域

歷史事件場所

歷史文化路徑

歷史名園

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其他場域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景觀」定義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產類別。它並非單純的自然美景,而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共同創造、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場域

文化景觀的定義與特徵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其施行細則,文化景觀主要指:

  • 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 具體類型可包含: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文化景觀與其他文化資產(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的區別在於,它更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和其所形成的整體性意義,而不僅限於單一的建築或遺址。

一個文化景觀中可能包含古蹟、歷史建築等,但其價值在於這些個別元素與周遭環境、人文活動所共同呈現的文化意涵。

文化景觀的指定與保存

文化景觀的指定程序通常會經過以下步驟:

  1. 普查或提報:由主管機關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文化景觀價值者。

  2. 審查:依法定程序審查其內容及範圍。

  3. 列冊追蹤:經審查後列冊追蹤。

  4. 指定公告:由中央、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

一旦文化景觀被指定,主管機關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公告日起一年內)完成保存及管理原則,並在三年內完成保存維護計畫,且該計畫至少每五年應檢討一次。這些計畫會針對文化景觀的特質,訂定詳細的保存、維護、活化再利用及相關的管制規範。

文化景觀的意義

指定文化景觀的目的,是為了更全面地保存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面貌。它跳脫了過去單點式的保存思維,將人文活動、土地利用、自然環境等要素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其演變過程與文化脈絡,讓更多不適用於古蹟、歷史建築等單一類型的文化資產,也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承。例如,台灣有許多水利設施、農林漁牧景觀(如石滬)、工業地景等,都因其獨特的人文與自然互動價值而被指定為文化景觀。

總之,文化景觀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交織而成的珍貴遺產,其指定與保存是台灣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要環節,旨在維護這些獨特的文化場域及其背後深層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1  世界遺產

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名稱

聯合國世界遺產類別

國內文資類別

1

馬祖戰地文化

文化遺產

四鄉五島文化景觀、國定古

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

2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市定古蹟、歷史建

3

樂生療養院

文化遺產

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4

桃園臺地陂塘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

5

臺鐵舊山線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縣定古蹟

6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

複合遺產

重要文化景觀、縣市定古蹟、歷史建築

7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文化遺產

市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

8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自然遺產

自然保留區

9

澎湖石滬群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

10

金門戰地文化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

11

大屯火山群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2

水金九礦業遺址

文化遺產

市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

13

棲蘭山檜木林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4

太魯閣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5

玉山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6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文化遺產

國定遺址

17

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18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複合遺產

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2  交通地景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3  工業地景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4  農林漁牧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5  水利設施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6  軍事設施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7  宗教景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8  神話傳說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09  歷史事件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0  文化路徑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1  歷史名園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2  人類與自然互動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3  其他場域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4  重要文化景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5  車站鐵道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6  阿里山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7  苗栗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8  苗栗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19  苗栗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0  苗栗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1 臺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2 臺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3 臺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4 臺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5 臺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6 新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7 新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8 新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29 新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0 新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1 桃園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2 桃園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3 桃園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4 桃園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5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6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7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8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39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0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1 臺中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2 臺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3 臺南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4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5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6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7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8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49 高雄市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0 屏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1 屏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2 屏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3 屏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4 臺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5 臺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6 臺東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7 花蓮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8 花蓮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59 花蓮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0 花蓮縣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1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2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3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4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5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6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7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8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69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0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1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2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3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4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5 澎湖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6 澎湖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7 金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8 金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79 金門

臺灣文化景觀的故事 80 馬祖


重要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縣】阿里山林業暨鐵道重要文化景觀(文化部)


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北市】中正紀念堂文化景觀中正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新舞臺文化景觀信義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坪頂古圳(含坪頂舊圳、坪頂新圳、登峰圳)文化景觀士林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陽明山美軍宿舍群文化景觀士林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北投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優人神鼓山上劇場文化景觀文山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文化景觀信義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蟾蜍山文化景觀大安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北投公園暨周邊景觀(含兒童樂園)文化景觀北投區

ARCHISTORYTW:【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院區文化景觀士林區

 

ARCHISTORYTW:【新北市】瑞芳區臺金濂洞煉銅廠煙道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新北市】平溪區竿蓁坑古道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新北市】鶯歌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新北市】新莊樂生療養院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新北市】新店渡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基隆市】仙洞巖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基隆市】暖暖淨水場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宜蘭醫院老樹群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烏石港舊址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員山結頭份大樹公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深溝水源地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羅東林場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宜蘭縣】二結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桃園市】土牛溝楊梅段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桃園市】新屋蚵間石滬群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桃園市】大溪公園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桃園市】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苗栗縣】談文湖鐵道砌石邊坡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苗栗縣】出磺坑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苗栗縣】勝興車站鐵道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苗栗縣】後龍外埔石滬群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霧峰光復新村省府眷舍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舊南屯溪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白冷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神岡浮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東勢林業文化園區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東海大學早期校園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中市】后里馬場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彰化縣】線西蛤蜊兵營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彰化縣】彰化臺鐵舊宿舍群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彰化縣】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暨周遭廣播設施地景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南投縣】中興新村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南投縣】Sbayan泰雅民族起源地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南投縣】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市】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縣】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市】嘉義公園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縣】蒜頭糖廠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嘉義縣】原朴子上水道頭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雲林縣虎尾大崙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雲林縣虎尾鎮中央廣播電臺虎尾分臺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雲林縣斗六糖廠糖業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南市】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南市】臺南公園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橋仔頭糖廠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鳳山黃埔新村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中油宏南宿舍群等)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高雄港站及週邊舊港區鐵道線群與建物群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原日本海軍航空隊岡山宿舍群(醒村)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高雄市】左營海軍眷村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屏東縣】霧台鄉好茶舊社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屏東縣】來義鄉二峰圳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屏東縣】浸水營古道(屏東段)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屏東縣】原屏東水道水源地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東縣】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東縣】蘭嶼鄉朗島部落傳統領域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臺東縣】池上新開園老田區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花蓮縣】台糖公司花蓮糖廠(舊名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花蓮縣】mai-asang kasing佳心舊部落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澎湖縣】澎湖石滬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

ARCHISTORYTW:【澎湖縣】七美雙心石滬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金門縣】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舊址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金門縣】大膽二膽(大擔小擔)戰地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金門縣】太武山文化景觀

ARCHISTORYTW:【連江縣】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我們的島   文化景觀面面觀 | 環境資訊中心



2025年7月17日

府城城垣 300 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點亮記憶、走讀歷史 「府城城垣三OO年系列活動」龍崎展覽與小夜燈巡城溫暖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城垣文化補助徵選案結果揭曉 24案展城藝獲補助 總金額高達355萬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五九圍城」行動再現歷史 南大師生重現府城城垣歷史輪廓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民間倡議公私協力 齊心推動府城城垣三百 | 中央社訊息平台


重回眾志成城 聆聽城市記憶 臺南市「府城城垣三OO年」系列活動5/9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 市府攜手民間 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6 18:39:40)  公私協力、社群共創下,共同攜手推出的「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結合歷史、宗教與當代藝術文化,最具規模與象徵意義,重現三百年前府城的精神與樣貌。

為向大眾介紹活動內容並邀請共襄盛舉,特於4月26日在大南門城前舉辦「府城城垣節」記者會,由臺灣府城隍廟、iF300籌備委員會代表與市長黃偉哲共同揭示一連串民間與官方攜手推動、融合藝術創意與歷史記憶的重點活動,彰顯文化資產保存的時代意義與行動力量。

1725年,臺灣府城城牆於臺南正式興築,因此今年(2025年)適逢府城城垣啟建300週年。為紀念這段重要歷史,民間主動發起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府城隍遶境、「iF300籌備委員會」所發起的倡議與行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亦積極響應,並獲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結合國定古蹟「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之保存推廣,共同策劃並推動多項文化紀念活動。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清代臺灣府城城牆的興建,不僅是城市防禦與規劃的具體表現,更標誌著臺南社會發展與城市治理的重要里程碑,也體現民間由下而上的社會動能。值此三百週年契機,以城門與城牆構築而成的歷史地景為軸線,自5月3日至11日,「府城城垣節」將展開一連串結合宗教、藝術與在地參與的系列活動。

活動以府城守護神——城隍爺的巡城祈福儀式揭開序幕,廟方睽違19年重新啟動「府城隍巡城祭」,將於5月3日巡行臺南四大城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象徵城市的精神守護再次啟動。

緊接著於5月9日至11日登場的「城是生活」嘉年華,將透過各式藝文展演、互動展覽與創作,帶領市民體驗府城的生活美學與文化能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會當日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演出具歷史深度的劇目《城隍巡察錄》,以府城牆興建與城隍信仰為主題,結合大南門的實景演出,不僅傳遞賞善罰惡的道德精神,也巧妙展現古代城隍與當代市長的守護角色,在戲劇與現實之間互動呼應。

活動期間,府城各大城門區域也將陸續設置多件當代藝術創作,藉由現代語彙重新詮釋城牆與城門,並設計多項互動體驗,呈現府城內外的歷史連結與交流脈絡,傳達臺南市政府積極回應民間倡議、推動文化行動的具體實踐。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府城城垣是臺南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三百年的城牆不僅是古蹟,更是市民共同記憶的載體。市府將持續與民間攜手推動文化保存與創新,讓歷史場域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被參與、被體驗、被再創造。期盼藉由『府城城垣節』,讓更多人認識、親近這座城市的歷史核心,也讓臺南成為一座真正以文化為根、共創未來的城市。」

透過五感體驗與多元視角,「府城城垣節」將引領市民重新探索、想像府城的無限可能。讓更多人走進城門與城垣、走進歷史與生活,參與當代的守護行動,共同打造屬於臺南的文化新境與城門交陪的未來願景。


公私協力、社群共創下,共同攜手推出的「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於4月26日在大南門城前舉辦記者會,與會貴賓及市民朋友齊聚一堂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府城城垣節」記者會當日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演出具歷史深度的劇目《城隍巡察錄》,以府城牆興建與城隍信仰為主題,結合大南門的實景演出


「府城城垣節」盛大啟動,市府攜手民間共創城牆300年新篇章


府城城垣300年主視覺開放授權 歡迎民間創意共榮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1 15:46:56)


府城城垣300年LOGO,將0解放為引號,代表過去清代府城的城垣不是圍束封閉的界線,而是無限創新與開放思維的交流

1725年臺灣府城城牆獲准興築,至今年正好屆滿300年,自去(2024)年起,臺南的民間團體就已開始闡述府城城垣300年的理念並辦理相關活動,以增進民眾對於文化資產與城市的認同和保存意識;為呼應府城建城「民間倡議、公私協力」之精神,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陸續響應辦理相關推廣活動,日前並公開府城城垣300年的主視覺設計,已獲得網路上不少迴響;臺南文資處特別於今(4/11)日舉辦主視覺開放授權申請說明會,希望透過民間各界發揮創意,一起探索、發揮當代臺南的無限可能性!

距今300年前,臺灣府城城牆及城門興工,完成之後隨著時間及使用需求,歷經築城材料變更及擴建,最盛時期共計有14座城門,展現了清代臺灣首府的規模與形制。雖於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闢建道路有部分被拆除,但現今所存大東門、大南門,以及小東門段、南門段、東門段的城垣殘蹟、外城的兌悅門、巽方砲臺等各類遺構,仍呈現臺灣清代城池構成設施的完整性,並見證清代臺灣治理與築城政策,於2023年合併指定為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今年適逢府城城垣啟建300年,在地公私部門合作辦理一系列活動,希望呈現臺南過去作為「臺灣府城」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之歷史地位,並藉由民間社群、宗教等力量,共同起造當代的臺南新境。

主視覺Logo的意象係將300年的二個數字0解放為兩個引號,代表過去清代府城的城垣不是圍束封閉的界線,而是無限創新與開放思維的交流;漢字版主視覺則以城門名字呈現現存城門的磅礡氣勢,透過文字巧妙拼組,結合古典與現代設計語彙,圍繞著城垣軌跡。透過設計將視覺解構與重塑,重新審視文化資產,喚起更多元的歷史詮釋與社群共鳴。

自4月份起,「府城城垣300年」系列活動也陸續熱鬧登場!包含打破城見願景工作坊、城城點點裝置藝術、織流特展、府城守夜人戲劇走讀等,5月3日至5月11日期間則辦理「府城隍繞境」、城是生活嘉年華等「府城城垣節」系列活動;歡迎大家在300年一遇的此刻,一起參加這些精采活動,觸碰並感知府城300年來所累積的深厚人文底蘊!

文資處表示,此次說明會,邀請在地商家、文創業者參與,共有近30位業者參與,現場亦播放民間與市府主視覺設計創意互動的動畫,示範後續如何應用的可行性。

目前已公開免費開放民間申請授權應用,申請網址:https://forms.gle/CZFAK69jAxK3AdS6A,邀請各界共同展現府城城垣300年趣味、多元、創意、未來性的面貌。


府城城垣300年LOGO,將0解放為引號,半圓形則象徵府城的日光榮耀


漢字版設計應用於飲料杯之呈現


府城城垣300年主視覺應用與授權說明會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