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STORYTW: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
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是 400 PLUS 第一個索引 預定篇數 40 PLUS
建築志事 臺灣建築紀事400年
台臺灣《建築紀事》400+ A GLANCE OF ARCHISTORYTW 400 PLUS
資訊資源 索引網頁 網誌連結 完全活頁式
追尋史家的提示 事件 人物 作品 書刊 關鍵字詞
整理登錄需時兩個月以上 逐步開版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1
第1章 與自然共生的美麗世界
原住民的建築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2
第2章 與世界的初接觸
西方強權的軍事設施與公共建設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3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4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5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6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7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8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09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10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36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37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38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39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40
ARCHISTORYTW:臺灣建築文化史的索引 41
臺灣的建築文化史是一部多元融合、歷經不同政權和文化影響的歷史。從早期的原住民族建築到漢人傳統聚落,再到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統治時期,以及戰後與當代的發展,臺灣的建築展現了獨特的演變軌跡。
以下依時間軸介紹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
史前與原住民族建築
在漢人大量移入之前,臺灣原住民族的建築形式多樣,反映了各自的地理環境、文化與生活方式。
建築形式多樣性: 涵蓋了地上浮腳樓、土臺屋、地面屋、地穴屋、地下屋及橫穴屋等。
材料與工法: 主要使用當地易取得的材料,例如竹、木、茅草、石板等。
族群特色:
布農族與排灣族: 傳統家屋常使用石板,屋頂和牆壁以石板堆疊而成,反映了高山地區的環境適應。
泰雅族: 建築形式依環境不同,有平地式與深穴式,常在部落入口設置「望樓」(瞭望台)。
阿美族: 傳統家屋以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屋頂覆蓋茅草,並有獨立的廚房。
荷西與明鄭時期
大航海時期,荷蘭與西班牙政權在臺灣引入了西式建築,主要為防禦性堡壘。
堡壘與城塞: 荷蘭人興建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西班牙人則在北臺灣建有聖薩爾瓦多城和聖多明哥城。這些建築是臺灣最早的西式磚石構造。
明鄭時期: 承襲了漢人傳統建築風格,例如鄭成功時期興建的文教建築,臺南孔廟便是重要代表。
清朝時期:漢人傳統建築的興盛
清朝時期,大量漢人移民來臺,帶來了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傳統建築文化,形成臺灣早期城市與聚落的樣貌。
閩南式建築: 建築以木材、磚塊和石頭為主,格局嚴謹、講究對稱。
街屋與合院: 街屋(如鹿港老街)深長且狹窄,多為兩層樓,以便商業使用。民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主,注重居住功能與防禦性。
寺廟與書院: 寺廟是清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類型,反映了移民的精神生活與地方經濟力量;書院(如海東書院)則推動了文教發展。
官署與公共設施: 官署多為傳統中式建築風格,橋樑則有竹橋、木橋、石橋與磚橋等形式。
日治時期:現代化的濫觴與多元風格
日本統治臺灣的五十年,是臺灣建築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大量引進西方建築風格與新技術。
樣式建築(1900s–1910s): 受日本西化影響,公共建築大量採用歐洲文藝復興後期風格,如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與臺北賓館。建築強調細部裝飾,帶有巴洛克遺風。
折衷主義(1920s–1930s): 建築風格嘗試擺脫傳統束縛,線條趨向簡潔,是樣式建築向現代建築過渡的階段。代表作品包括臺北中山堂和臺灣土地銀行。
冠帽式風格(1930s後期): 戰爭時期,日本推動「大東亞共榮圈」,建築物強調「東方精神」,興起覆蓋琉璃瓦屋頂的冠帽式建築,如臺灣高等法院。
技術與材料: 引入了鋼筋混凝土(RC)技術,取代傳統木構造和磚造,並大量使用洗石子作為仿石材建材。
日本在地化: 為了適應臺灣的溼熱氣候和白蟻問題,日式宿舍和建築在設計上進行了在地改良,例如墊高的木地板、通風窗等。
戰後與當代:多重文化交織與建築創新
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建築風格更加多元,從傳統中式風格復興到國際現代主義的引入,再到當代的地域性探索。
中國古典風格復興: 戰後初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建築師有意識地採用中國古典式樣,作為文化道統的象徵。例如臺北南海學園(包含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等)以及中國文化大學的建築群。
現代主義與國際風格: 透過美援等方式,國際主流的現代主義風格被引入臺灣,強調功能性與簡潔線條。
當代建築的在地探索: 近年來,臺灣建築走向多元化,當代建築師致力於尋找符合臺灣地域性、人文環境的設計,強調建築與環境、文化的連結,例如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和大東藝術文化中心等特色建築。
臺灣建築文化史是一連串文化衝突與融合的過程。每一次政權的更迭和外來文化的引入,都為這片土地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