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建築志事》每月線上誌

建築攝取網。建築電子報。建築脈動。建築志事

20237《建築志事》每月一主題。活頁式網誌可隨時增修。再延伸連結

預定為兩年   共有 24 個主題單元        其他獨立主題 為不定期開設


每月主題 

20237 成大建築 1944

2023年8 建築學會 1959

2023年9 集集大地震 1999 

2023年10 台灣建築獎 1979

2023年11 彰化300

2023年12 臺南400


2024年1 臺灣頭 基隆學

2024年2 文化資產保存 

2024年3 建築中心 1999 

2024年4 嘉義市 嘉義縣

2024年5 新竹市 新竹縣

新竹縣市 嘉義縣市 縣市合併 已分難解 分分合合?
自從廢省後,三個「省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的定位就變得很奇怪

2024年6 建築教育1  六校建築系

 成大建築 1944

 東海建築 1960

 文化建築 1963

 逢甲建築 1963

 淡江建築 1964

 中原建築 1971

2024年7 建築教育2  新設建築系

2024年8 建築研究

2024年9 都市計畫教育

 北大都研 1968

 成大都計 1971

 台大城鄉 1976

2024年10 地政及土地管理系  

 政大地政 1963

 土地管理系

2024年11 景觀系

 文化景觀 1981

 景觀

2024年12 建築技職教育


2025年1 基金會

2025年2 工程會 1995

2025年3 建築法 1938 

2025年4 公寓大廈管理

2025年5    建築產業鏈

2025年6    臺灣建築史 


以上24個主題


其他獨立主題

TWARCHINDEX 【南島建築】原住民建築

BUILDINGPULSE【IBA高雄】高雄好市 百年製造

ARCHISTORYTW《將捷集團》建築是一輩子的責任


持續整理


王浩一 作家、文史工作者及節目主持人

 


作家、文史工作者暨節目主持人王浩一辭世 文化部長李遠表達哀悼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筆耕不輟書寫臺南 文化局悼念王浩一老師辭世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5年6月28日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當代考古廳」常設展

 

全新登場!史前館「當代考古廳」常設展隆重開展 用AR、互動劇場 一起穿越時空探索人類的故事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628 14:02:09)  你曾想過和數千年前的人類共進晚餐、一起搬運摩艾像,甚至親身經歷史前火山爆發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今(28)日正式推出全新常設展「當代考古廳」,邀請你跳脫對傳統展覽的理解,透過沉浸式劇場、AR擴增實境與互動展演,重新認識我們的過去,想像未來的可能。

史前館自2023年更新完成、重新開幕後,「當代考古廳」是更新的最後一塊拼圖。本次展覽打破過去「圖文說故事」的方式,透過沉浸科技與藝術交織的《劇場式》展演手法,把考古變得有趣又有感!而當代考古廳專注的也不只是臺灣,更放眼世界全人類穿越數千萬年來的重要的考古議題,讓你不只是觀眾,更是時空旅人。

在開幕儀式中有新馬戲團隊「狂夢藝術」為當代考古廳量身打造的全新創作《起舞於島嶼巨人的肩上》,並辦理臺日文物借展儀式,由史前館館長蔡政良代表接受日本東京都埋藏文化財研究中心長佐古真也(Shinya Nagasako)研究員移交的借展文物──「日本繩文時期深缽」仿製品。長佐古研究員表示,在借展過程中,他親身感受到史前館以「現代視角詮釋史前考古」為核心的策展理念,以及眾多相關人士所投入的熱情,他衷心期盼本次展覽能成為臺灣民眾深入理解日本繩文文化的一扇窗,同時也促進臺日雙方在學術領域的交流更為活絡與深化。

蔡政良館長指出,史前館以重現、復振、與再生為取徑,期盼擔任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角色,並希望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為觀眾創造趣味與知識兼具的觀展經驗,促進對於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與辯論。除特別感謝日本東京都埋藏文化財研究中心將20件藏品借展到史前館,豐富了當代考古廳的展示內容,策展團隊也融合了沉浸式劇場等多元科技手法,讓西元前1600年阿克羅蒂里(Akrotiri)遺址的火山爆發,以及西元10-16世紀間拉帕努伊島(復活節島)摩艾像的搬運及豎立能夠重現,進而反思人類對建築與信仰意涵的探索,以及如何與自然共存的重要課題。

史前館表示,本次常設展更新以「當代」為題,內容聚焦「文化權:誰來說故事」、「食物:餐桌上的考古學」、「巨石:巨大的想像」、「災難:與自然共存」、「性別:不一樣又怎樣」等議題,除沉浸式劇場,本次展示也結合AR、互動展演等體驗方式,生動呈現人類文化發展、飲食生業,以及史前人群體現多元價值的樣態。

更藉由日本東京埋藏文化中心20件借展文物、拉帕努伊博物館及復活節島發展小組委員會的圖像授權,以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藏品3D列印製作等,探討由古至今的人地適應與互動,以及當前文化實踐反思的命題。暑假期間,歡迎大小朋友上午10點及下午3點來史前館體驗全新的當代考古廳,一起在最新的科技技術中體驗數千年來人與人、人與物及人與環境的互動與變遷。

結合當代考古廳開展,28日下午史前館特別規劃「當代.考古.科學」國際論壇,邀請國外學者包含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客座助理教授Adrian Chase、日本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長佐古真也研究員、日本學習院女子大學工藤雄一郎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專題演講之後,更進行兩場次的研究發表,著重在文化權及公眾面向以及考古主題研究,期待透過交流激盪出當代考古新思維。


「當代考古廳」常設展開幕儀式-全體與會貴賓合影留念


「當代考古廳」開幕儀式-策展人葉長庚博士帶領與會貴賓進行展廳導覽,並邀請貴賓一同觀賞巨石劇場,體驗西元10-16世紀間拉帕努伊島(復活節島)摩艾像的搬運及豎立場景。


「當代考古廳」常設展開幕啟動儀式-與會貴賓共同按下光柱點亮當代考古廳,完成史前館常設展示最後一塊拼圖(左起劉宜婷女士、康芸甯女士、葉長庚博士、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Adrian S. Z. Chase客座助理敎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林圭偵副研究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王長華常務理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蔡政良館長、東京都埋藏文化財研究中心長佐古真也研究員、學習院女子大學工藤雄一郎教授、王仲群先生、姚書宇女士、林芳儀女士)。



2025年6月27日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有犀」特展

 

臺灣犀牛化石大集結 臺博館再現臺灣犀牛傳奇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627 18:30:15)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臺南市立博物館左鎮化石園區共同合辦的「臺灣有犀」特展,重現51年前臺灣首次展出犀牛化石的歷史時刻,引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探索臺灣這片土地上曾經奔馳過的史前犀牛,以及豐富多樣的古生物世界,即日起至115年5月31日於臺博館本館展出。

開幕典禮於今(27)日舉辦,臺博館館長陳登欽致詞時首先感謝歷代研究者的努力與貢獻,並指出展覽中的犀牛牙齒化石,是臺灣古生物研究的重要佐證,也見證地方居民與研究者攜手的歷史。他強調,為提供觀眾最佳參觀品質,展覽特別設計可近距離觀看展件的方式,展現博物館對教育與展示品質的堅持,同時也期待大眾能體會好的觀賞方式是建立在參觀者對文物的尊重上。

他也呼籲曾於1974年參觀過臺博館「二百萬年前犀牛化石復原展覽」或擁有當時影像或文字紀錄的觀眾,可以提供給臺博館,「讓臺博館為大家累積美好的回憶!」

「這一切就像命運的安排。」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地質標本館館長李寄嵎分享,2022年法國團隊研究中遺漏的一枚犀牛牙齒,竟在臺大庫房中意外尋獲,促成與臺博館的借展合作,讓完整標本得以重現於展場。他表示,從1940年代早坂一郎的初步紀錄,到今日的國際研究成果,是一次跨越世代的學術連結。

開幕典禮上也邀請50年前在臺南菜寮溪床發現化石的陳世明先生親臨現場與標本再會。他驚喜表示:「當年不知道化石的價值,沒想到保存得這麼完整!」


展覽集結來自全球的珍貴化石及現生標本,包含美國3000萬與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內布拉斯跑犀」、「王雷獸」等。

早坂犀牛在臺灣的發現,起源於1940年代,由早坂一郎首次揭示。隨著1972年臺博館的發掘團隊深入左鎮菜寮溪流域,出土了大量早坂犀牛化石,證明了這種巨大哺乳動物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也讓早坂犀牛成為研究臺灣及全球古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經國際團隊不斷追蹤、鑑定與比對,2022年早坂犀牛重新被歸入新屬,以「早坂島犀」此一臺灣特有種再次受國際關注。

本次展覽以50年前陳世卿及陳世明兄弟的犀牛化石挖掘事件為起點,結合1974年臺博館展覽老照片及剪報,打造時間穿越的展覽氛圍。展示內容不僅聚焦於臺灣犀牛,更將視野拉至全球,呈現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與多樣性。觀眾將有機會一睹現生的白犀牛、馬等骨骼標本。

除了臺灣的犀牛,展覽還集結了來自全球的珍貴化石及現生標本,包含美國3000萬與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內布拉斯跑犀」、「王雷獸」,還有中國甘肅中新世與上新世的平齒三趾馬頭骨、安氏大唇犀,以及更新世的俄羅斯腔齒犀化石等,與臺灣的犀牛化石一同展出,此檔展覽可說是近年臺灣化石物件最為齊全完整的一次,喜愛古生物的民眾一定要把握難得機會。

同時,展覽利用巨型絨毛玩偶來復原重現早坂犀發現地的生態樣貌,並加入臺灣各地化石動物群介紹,打造適合親子共賞的觀展體驗,並呈現最新化石研究成果與未解課題。更多展覽及教育推廣活動資訊請上臺博官網查詢(http://www.ntm.gov.tw)。


犀牛化石發現者陳世明伉儷與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左1)於犀牛化石前合影


臺灣有犀」特展今(27)日於臺博館舉辦開幕典禮


策展人臺博館研究助理紀子勤現場導覽


臺灣有犀特展重現50年前經典特展場景



2025年6月26日

穿越時空遇見熱蘭遮:體驗荷治時期的臺灣

 

從《熱蘭遮城日誌》走入歷史現場 重返17世紀臺灣的市鎮日常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626 14:00:42)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攜手「故事 StoryStudio」策劃的《穿越時空遇見熱蘭遮:體驗荷治時期的臺灣》系列活動,即將於6月底隆重登場。以《熱蘭遮城日誌》為核心,活動透過戲劇導覽、跨域轉譯工作坊及線上體驗套件等多元形式,帶領民眾走進17世紀的臺南,感受荷鄭交鋒前夕的社會氛圍與城鎮風貌。

本系列活動結合劇場演出與歷史場景,特邀「阿伯樂戲工場」於7月26日(六)、7月27日(日)、8月23日(六)、8月24日(日)、9月6日(六)及9月7日(日)舉辦共六場實地戲劇導覽。透過穿越時空的沉浸式演出,觀眾將親歷熱蘭遮城內的歷史關鍵時刻,體驗風雨欲來的時代氛圍。

除實地導覽外,活動亦推出線上體驗包,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民眾,也能透過數位方式探索熱蘭遮城,開啟一場專屬的歷史旅程。為深化歷史知識與創作實踐的連結,文化資產管理處同步規劃三場跨域創作工作坊:6月28日:由歷史作家謝金魚主講「嗅覺與書寫」工作坊,帶領參與者從氣味出發,以文字重構荷治時期的感官經驗。

7月19日:邀請「鏡好映像工作室」攝影師林家賢,舉辦攝影工作坊,走訪普羅民遮城街區,以影像捕捉城市風貌與歷史痕跡。9月20日:由阿伯樂戲工場分享戲劇導覽的製作經驗,透過表演排練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如何以戲劇重現歷史場景。

文化資產管理處指出,《熱蘭遮城日誌》為研究17世紀臺灣史的重要文獻,2024年已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中譯本再版。

書中詳實記錄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物產文化與貿易樣貌,成為本次活動策劃的核心素材。

期盼透過創新詮釋與多元體驗,讓更多人以嶄新視角理解歷史,將文化記憶融入當代生活。

更多活動資訊,請上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官方粉絲專頁查詢


系列活動以《熱蘭遮城日誌》為核心,透過戲劇導覽、跨域轉譯工作坊及線上體驗套件等多元形式,帶領民眾感受17世紀荷鄭交鋒前夕的社會氛圍與城鎮風貌。



2025年6月24日

胡璉學堂

 

展示將軍歷史軌跡與精神風範 塔后胡璉學堂揭牌

金門日報    發布日期:2025/06/23

記者: 呂肇中/綜合報導。

為緬懷胡璉將軍對金門地區建設與防衛的卓越貢獻,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昨(22)日下午2時,於金湖鎮塔后22號舉行「胡璉學堂」揭牌開幕儀式。該學堂選址於胡璉將軍生前曾居住的傳統古厝,象徵其精神的延續與文化使命的承擔。
活動現場冠蓋雲集,政要與地方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時刻。

出席貴賓包括: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縣府秘書長陳世保、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縣議員王國代、金湖鎮長陳文顧、金湖鎮代表會主席蔡乃靖、城鄉發展處處長黃儒新、教育處處長孫麗琪、文化局局長陳榮昌、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金防部政戰主任王石朋上校與塔后社區理事長陳秀嵐等,均蒞臨祝賀。

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致詞表示,胡璉將軍可謂金門現代建設的「恩主公」,在軍事防衛、經濟發展、教育推動與交通建設等方面皆有卓著貢獻。基金會選擇將其生前故居改設為「胡璉學堂」,結合文物展覽與數位科技,深化民眾對胡將軍精神與金門歷史的理解,堪稱文化傳承的重要里程碑。

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安指出,胡璉將軍文武兼備、愛鄉護土,不僅在戰地指揮上展現卓越才幹,更重視教育與文化的永續。學堂除展示胡將軍的歷史軌跡與精神風範外,也同步推出「胡璉回顧展」及靜態「藝文扎根展」,期望能激發青年世代的歷史思維與文化創造力。

文化界代表顏忠誠在致詞中提到,胡璉將軍歷任司令官中最具貢獻,創建金門酒廠、推動戰地建設與民生安定深獲肯定。此次在其故居設立學堂,正是對其歷史定位最具體的致敬。
展覽內容豐富,涵蓋胡璉、李良榮等將軍的珍貴文物,包含許維民校長珍藏的民國38年《第十二兵團軍官指定讀物》、珍稀軍旅照片、國史館軍事文獻、大陸出版的金門戰役書籍,以及胡將軍出使越南帶回的虎標本等,深具史料與教育價值。此次展覽獲文化園區管理所與許維民校長大力協助,使展品更具歷史深度。
開幕式中亦播放由國立金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趙于翔、副教授吳佳駿與學生團隊共同創作的AI生成影片,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重新詮釋胡璉精神,展現科技與文化的跨域融合。

此外,原屋主陳廷箋之後代亦自鼓浪嶼返鄉,介紹三落建築的歷史脈絡。前兩落為其祖父所建之閩南式傳統古厝,第三落「番仔厝」則為父親所建之洋樓,具高度歷史建築價值。如今作為胡璉學堂,更為老屋注入嶄新生命。

陳龍安董事長進一步指出,胡璉學堂未來將結合「金門文化藝術講堂」計畫,邀請專家學者、文史工作者與藝術家定期舉辦講座與課程,拓展社會大眾對金門文化的認識。同時也將發展為「扎根零歲」創意教育基地,打造0至6歲幼兒的親子共學、藝術啟蒙與創意教育空間。他強調,教育的根要向下扎,文化的枝才能向上開展。

塔后22胡璉學堂未來將持續辦理歷史講座、文化展覽與導覽活動,致力成為金門島東的重要藝文據點。更多資訊與開放時間,歡迎關注「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Facebook粉絲專頁。誠摯邀請各界人士共同參與,一同緬懷並傳承胡璉將軍的精神風範。






2025年6月18日

文化部「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專題報告 2025



114 年 6 月 5 日   立法院第 11 屆第 3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第 15 次全體委員會議


文化部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暨欲求申登世界遺產必先完善我國潛力點保存

專題報告


報告人:政務次長 李靜慧


目 錄

壹、前言

貳、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

一、中央推動歷程

二、輔助縣市政府辦理潛力點相關計畫

三、建立國際組織夥伴關係

參、完善潛力點保存事項

肆、結語

附錄一、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附錄二、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保存維護說明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應大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之邀,就「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暨欲求申登世界遺產必先完善我國潛力點保存」提出報告並備詢,在此感謝各位委員對文化施政的鼎力協助與支持,以下報告內容,亦請各位委員指教。

壹、前言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ESCO) 鑒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受到各種自然與人為破壞威脅,透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推行,呼籲文化遺產(我國所稱文化資產)的重要性並推動國際合作以保護人類共有遺產。

本部於民國 92~99 年共遴選 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因臺灣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會員,且非世界遺產公約之締約國,難以實際申請世界遺產登錄;而如要跨國聯合申遺,所跨各國亦皆須具備「締約國」身份始符合資格,因此尚無法實際申遺或跨國申遺。

我國雖因國際政治現實無法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之締約國,本部仍積極參與 UNESCO 相關國際組織與活動,並持續引介國際觀念,與世界遺產相關組織及活動作務實連結。

貳、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現況

本部依據世界遺產公約指南成立臺灣世界遺產推動會,並持續與潛力點主政機關、縣市政府協力推動調查研究、保存維護、文本撰擬及國際交流活動;同時,引介國際觀念,進行跨部會協作,務實宣揚臺灣文化價值。

一、 中央推動歷程

本部於民國 92 年(文建會時期)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推薦,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現勘,依世界遺產登錄標準遴選出 12 處世界遺產潛力點;民國 98 年成立第一屆世界遺產推動會,並召開第 1 次會議增加 5 處潛力點,計 17 處;民國 99 年第一屆第 4 次推動會決議將原潛力點金馬戰地文化,分別列為金門戰地文化、馬祖戰地文化 2 處潛力點,爰共計 18 處。(詳附錄一)

本部於 111 年 10 月完成修訂「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遴選及除名作業要點」並成立「第五屆臺灣世界遺產推動會」。推動會委員任期為 2 年,邀集跨部會機關代表、各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推動潛力點業務相關重大事項進行討論及審議,並進行跨部會協作。

第五屆及第六屆推動會重要討論及結論摘錄如下:

(一)113 年 10 月召開「第五屆臺灣世界遺產推動會」第 2 次會議,邀請外交部吳志中政務次長與會。推動會委員依據世界遺產登錄標準、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歷年調研、管理維護情形等綜合考量,一致同意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作為我國參與國際組織及運作之優先推動案例;並對於各潛力點每年度就文本撰擬、國際合作及推廣等,提供縣市政府及中央等主政機關相關資源及協助。

(二)114 年 1 月召開「第六屆臺灣世界遺產推動會」第 1 次會議,推動會委員建議朝向廣泛經營國際人脈、多元國際推廣及內外部資源整合推動,並針對潛力點「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與相關部會及民間團體合作推廣。

(三)本部就上開推動會結論事項,辦理後續跨部會工作會議、籌備國際論壇活動及鏈結國際組織,且持續協助潛力點主政機關完備相關工作。

二、 輔助縣市政府辦理潛力點相關計畫

本部推動相關作業係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遴選及除名作業要點》規定;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須符合至少一項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所列之顯著普世價值標準,且符合真實性與完整性條件;而潛力點範圍內須含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或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令規定,獲得法定之身分或受到相關機制保護之區域。

潛力點之主政機關 (詳附錄二) 就所轄範圍內的文化資產,須持續進行保護、管理、監測、災害防救、文本撰擬及國際交流推廣等工作,本部依據前述作業要點及補助機制提供相關資源與協助。

(一) 111-112 年補助 8 縣市辦理 9 案計畫。

(二) 113-114 年補助 11 縣市辦理 12 案計畫。截至 113 年,18 處潛力點中,總計已完成11 處文本,並持續督請、鼓勵尚未完成之潛力點所在縣市政府與中央等單位撰擬及補充;114 年 起,本部為強化潛力點特殊價值之論述,及因應國際文化遺產保存趨勢強調面對氣候變遷之永續與韌性,爰針對提案辦理世遺文本撰擬或更新、補充之潛力點主政機關,列為優先重點補助。

三、 建立國際組織夥伴關係

本部透過國際參與、國際合作、邀請 UNESCO相關國際組織之重要國際專家學者諮詢,並辦理國際論壇及工作坊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年會活動。

從政策、研究、教育推廣各面向與國際相關機構及專家交流。進行文化資產人才培育計畫,建立我國文化資產之品牌能見度與影響力。

(一) 辦理國際論壇:

本部積極辦理各類文化遺產國際論壇,邀請國際組織重要代表來臺分享及諮詢。

1. 舉辦「2023 年文化遺產災害風險管理國際論壇」,邀集藍盾組織、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ICOMOS)、國際博物館委員會 (ICOM) 等國內外相關組織代表進行演講交流。

2. 辦理「2024 年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跨越~永續創新」,邀請 ICOMOS 副主席及榮譽主席、文化景觀科學委員會主席、軍事遺產科學委員會主席等 6 位重要代表來臺,以世界遺產的核心概念與實務推動案例為主題研討,以拓展 UNESCO 相關重要組織人脈及累積國際支持。

3. 預計於今(114)年 9 月份辦理「2025 年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靈動創新.堅韌前行」,將以潛力點「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為主題,邀請 ICOMOS 主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代表、瑞士世界遺產雷蒂亞鐵路亞洲區經理、澳洲之字形鐵路執行長等重要代表來臺分享及諮詢。

(二) 參與國際組織:

透過邀約 UNESCO 世界遺產相關國際組織之國際專家來臺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等方式,建立國際人脈。

1. 國際專家來臺:本部近年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ICOMO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 (TICCIH)、世界遺產詮釋中心及教席網絡、藍盾國際組織等相關組織重要代表進行線上或實體演講、座談交流。

2. 參與國際活動:本部偕同我國專家學者參與 112 年 ICOMOS 第 21 屆雪梨大會,發表專題演講,彰顯我國文化資產價值並與國際組織交流。本部文化資產局與澳洲文化資產協會續簽合作備忘錄,持續進行文化資產交流合作,深化與 UNESCO 相關國際組織的鏈結關係。

(三) 國際人才鏈結:

辦理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臺國際講座及交流會,以世界遺產案例為題進行交流座談。定期舉辦線上講座及國際組織 (ICOMOS、 ICOM、TICCIH 等) 專家學者與青年人才交流工作坊,長期耕耘國際夥伴網絡關係。

參、完善潛力點保存事項

本部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主要目的為引入國際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並檢視國內文資保存現況,以適時調整現有保存、維護操作模式,使我國文化遺產之保存及推廣工作能與世界相關組織連結,推廣臺灣珍貴之自然與文化遺產,增加臺灣的國際能見度,並提升國人保存及維護文化資產之視野。

為完善潛力點保存事項,持續與潛力點主政機關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工作包含:

一、建立國際間相關組織之夥伴關係。

二、積極參與國際重要文化資產相關會議或活動。

三、辦理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保存活化及軟硬體整備等管理維護事項。

四、完備指標潛力點相關申請文件,與外交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交通部觀光署 等合作,於國際場合宣揚我國文化遺產價值。

承上,本部致力將國際文化遺產相關公約措施,落實到潛力點之各項保存維護工作,包含與縣市政府協力推動,輔助潛力點的調查研究、保存維護、文本撰擬與更新、地方社群培育、國際交流與推廣等;完備軟硬體設施,強化防災、監測等管理維護措施等工作。

肆、結語

本部將持續透過邀請國際專家學者諮詢、辦理國際論壇及交流活動,並以推動會為平臺,進行跨部會合作與策略研擬;藉由補助計畫輔助相關潛力點主政機關落實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共同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國際交流與教育推廣,深化潛力點特殊價值論述;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與國際務實交流,強化我國國際網絡,藉此擴大臺灣文化之國際影響力。

以上報告,期盼各位委員指正賜教,並懇請持續鼎力支持,協力提升文化施政動能。謝謝!


附錄一、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名稱

聯合國世界遺產類別

國內文資類別

1

馬祖戰地文化

文化遺產

四鄉五島文化景觀、國定古

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

2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市定古蹟、歷史建

3

樂生療養院

文化遺產

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4

桃園臺地陂塘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

5

臺鐵舊山線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縣定古蹟

6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

複合遺產

重要文化景觀、縣市定古蹟、歷史建築

7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文化遺產

市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

8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自然遺產

自然保留區

9

澎湖石滬群

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

10

金門戰地文化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

11

大屯火山群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2

水金九礦業遺址

文化遺產

市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

13

棲蘭山檜木林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4

太魯閣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5

玉山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

16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文化遺產

國定遺址

17

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

文化遺產

國定古蹟、縣定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18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複合遺產

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附錄二、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保存維護說明

潛力點名稱/主政機關

特殊價值摘要

保存維護內容

 

1

馬祖戰地文化

(連江縣政府)

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戰爭文化景觀,融合藝術島未來願景。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馬祖戰地文化遺產記憶計畫、梅石茶室及津沙軍旅生活園區再利用、網絡交織與路徑轉譯串接計畫、馬祖戰地文化遺產深化計畫

 

2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新北市政府)

集結多元文化,具豐富古蹟歷史建築等資源。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遺產數位保存與認證推廣計畫、世遺教育深耕與交流

 

3

樂生療養院

(新北市政府)

展現療養院之隔離特殊性與時代意義,呈現早期病患弱勢

人權。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遺產數位保存與認證推廣計畫、新北市世界遺產保存與教育推廣計畫

 

4

桃園臺地陂塘

(桃園市政府)

挖池堆堤蓄水,互相引水連接,形成農耕聚落中心的歷史。

1. 文本撰擬進度完成文本前期研究

2. 辦理計畫桃園臺地陂塘文化景觀保存推動計畫、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桃園臺地陂塘推廣教育計畫

 

5

臺鐵舊山線

(臺中市政府、苗栗縣政府)

創造出臺灣鐵路工程技術偉大經典之作。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文資價值及潛力點調查研究計畫、臺鐵舊山線鐵道文化景觀整體主軸定位暨保存區域通盤檢討計畫

 

6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縣政府、嘉義

市政府)

珍貴的森林資源、林業帶動鐵道沿線聚落景觀形成人與環境的互動和改變。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世遺潛力點推動計畫、阿里山森鐵輔導推廣暨木構造建築群修復計畫、林鐵文化實驗媒體共創平台計畫

 

7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臺南市政府)

採用嶄新生態技術築造水壩,在世界土木界少有之先例。

1. 文本撰擬進度更新補充中

2. 辦理計畫價值論述建構計畫、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價值推廣暨青年培力計畫

8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縣政府)

氣勢磅礡的柱狀玄武岩渾然天成,奇特地景極為少見。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澎湖縣南海玄武岩納入臺灣世遺潛力點先期調查計畫

9

澎湖石滬群

(澎湖縣政府)

人類發展「以海為田」漁獲的智慧見證。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石滬群跨域整合暨輔導推廣計畫、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石滬群及文化資產國際交流暨教育推廣計畫

10

金門戰地文化

(金門縣政府)

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戰爭文化景觀,融合閩南、僑鄉文化多元性。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遺產風險管理與監控計畫、軍事營區再利用計畫、保存教育推廣、價值整合論述與深化跨域協作計畫

11

大屯火山群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新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

豐富地形地貌且擁有冰河時期動植物遺留痕跡。

1. 文本撰擬進度未完成

2. 辦理計畫大屯火山群申遺文本撰擬第一階段計畫

12

水金九礦業遺址

(新北市政府)

擁有完整採金、採銅史,可媲美世界級礦城。

1.  文本撰擬進度完成相關研究資料盤點

2.  辦理計畫創新跨域再生計畫、新北市世界遺產潛力點價值深化與多元參與

13

棲蘭山檜木林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縣政府)

植物種類豐富,具有冰河時期遺留之裸子植物。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潛力點生態保育推廣計畫、檜木小學堂生態學習

14

太魯閣國家公園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縣政府)

地形地貌演變大理石峽谷壯闊景觀,具有生物多樣性。

1. 文本撰擬進度未完成

2. 辦理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繪本出版計畫、教育推廣計畫

15

玉山國家公園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東南亞重要高峰林相,經歷冰河時期的重要證據。

1. 文本撰擬進度未完成

2. 辦理計畫玉山國家公園申遺文本撰擬計畫

16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臺東縣政府)

顯現卑南文化玉飾工藝高度水準。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文本撰寫計畫、文本補遺與價值再詮釋計畫

17

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

(屏東縣政府)

展現祖先將人文與聚落景觀有機結合的智慧。

1. 文本撰擬進度完成文先期調研作業

2. 辦理計畫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保存修復及文資人才培育計畫

18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臺東縣政府)

因應氣候而發展出獨特的半地下傳統家屋。

1. 文本撰擬進度已完成

2. 辦理計畫蘭嶼鄉聚落與自然景觀紀錄片製作計畫、雅美族文化技藝傳承暨建造傳統 8 人拼板舟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