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系列活動

 

成大建築學系迎接 80 周年系慶 南展 11 月 9 日盛大登場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28 15:18:41)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及系友會今(113)年迎接80周年系慶,以「∞」(無限)為主題,9 月到 12 月間在臺北與臺南兩地舉辦展覽及論壇活動,北場展覽已圓滿結束,南場展覽與論壇配合成大校慶和系友回娘家等活動,將於11月 9日於校內展開,歡迎對建築與藝術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系慶北場展覽已圓滿結束,南展將於 11 月 9 日盛大登場

成大建築學系80 周年系慶北展9月7日至9月15日在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舉行。展場設計以「時空隧道」為概念,展品結合數位媒材與實體物件並分為8大主題展示,包括建築研究開端、臺灣建築史、綠色建築推動等,回顧系史並展望未來。展期間也舉辦了8場論壇,邀請系友與各界針對主題分享及對話,此外,也公布成大建築數位典藏平台,收錄4千多件學生作品,記錄超過80年來的建築教育成果,並開放系友投稿,建立個人作品年鑑,促進跨時代對話。

南展以「多重宇宙」發想,展品分布於成大建築系館,展區核心位於一樓大廳

即將展開的成大建築學系80 周年系慶南場展覽與論壇延續北展概念,以「多重宇宙」發想,展品分布於成大建築系館。展區核心位於一樓大廳,除了作為論壇講座場地,並展示以元太科技電子紙磚及電子紙標籤呈現的主題裝置。地下一樓「小半圓」設置天幕曲牆,並播放北展紀錄影片,連結南北展異地時空。西側一年級工作室外走廊設有大事記展牆,交織古今時間線;東側規劃與設計學院圖書館內展示八大主題及系館改建提案,核心展台模型邀請參觀者標記創意想法,形成類比式創意數據庫,與圖書館藏和線上數位典藏平台互動,激發無限探索。

二樓走廊半戶外空間「綠台」展示2024成大建築紐約學校成果及大五設計課成果,告示成大建築不受時空限制的異地教學場域。4個展區,4條時間線,以一樓大廳為核心,或發散,或集中,或交錯纏繞,或重疊並行,揭示成大建築80年來可探尋的時光軌跡。展期間舉辦之講座論壇活動,集合潘冀,九典,技聯組等由成大建築畢業系友創設之國內知名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專題講座,以及結合臺南400主題的系列論壇,邀請系友與各界人士匯聚於多重時空中的交會點,一同回望前瞻,想像無限。

此次展出與臺南400的紀念活動呼應連結,進一步擴展成大建築學系系慶活動的廣度與深度,誠邀民眾踴躍參與。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系慶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系慶系列活動 - 南展
【開幕活動】
日期|2024 年 11 月 10 日 (日) 上午11點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系館1F大廳核心空間
【展覽活動】
日期|2024 年 11 月 9 日 - 11 月 17 日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館
【論壇活動】
日期|2024 年 11 月 9 日、16 日、17 日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館

【更多訊息】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 ( https://app.rccn.dev/80anniv/)
成大建築學系 80 周年北展紀實 ( https://app.rccn.dev/80anniv/blog/docs-north-exhib/ )


成大建築80周年【台北論壇】- 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論壇時間:9月7、8、14、15日

論壇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南昌路一段1號/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



09.07 (六)

時段內容

10:00-11:00  開幕儀式
主持人:張瑪龍

11:00-14:00  導覽與餐會

14:00-15:30  成大建築八十周年開幕演講
主講人:傅朝卿

15:30-17:00 [o]-Parallel
多重視野:建築的對等與對話
主持人:薛丞倫


09.08 (日)

時段內容

10:00-12:30 [o]-CKU
多向參照:七十到八十的轉換與超越
主持人:曾成徳
與談人:吳光庭、蔡元良、林洲民、邱文傑

14:00-16:30 [o]-CKU II
建築教育:校際的擴延性
主持人:張崑振
與談人:杜功仁、關華山、趙又嬋、陳逸杰


09.14 (六)

時段內容

10:00-12:30 [o]-Genetic
建築在大學中的位置
主持人:吳秉聲
主講人:王明蘅
與談人:林盛豐、蘇慧貞、曾成德、王俊雄

13:30-15:30 [o]-Tainan
地域性的實踐:成大的台灣地圖
主持人:陳哲生
與談人:吳建志、葉俊賢、藍文佶、莊子儀

15:30-17:30 [o]-Architectress
建築與性別:女性專業者的養成之路
主持人:杜怡萱
與談人:李綠枝、黃長美、張正瑜、陳乃君


09.15 (日)

時段 內容

10:00-12:30 [o]-Carbon
建築與環境-永續的開啟與未來
主持人:蔡耀賢
與談人:楊馨茹、謝昀昊、洪國安、葉秋瑜

14:00-16:30 [o]-Architect
建築與跨域-未限定的建築人
主持人:李宗霖
與談人:徐震、洪堯泰、林⼠揚、吳崟睿



2024年10月23日

《彰化志事》資訊資源索引

 

LOCALCULTURETW彰化建縣300 放眼美好未來

LOCALCULTURETW彰化建縣300年(1723-2023)


彰化首發臺語半線故事繪本 3新書發表認識珍貴文化民俗節慶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23 18:59:28)  彰化建縣超過三百年,為中部地區發展開端,不僅擁有豐實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也成就了彰化逾百年的文學光采。為讓大眾輕鬆了解彰化精采的歷史典故,文化局首次以有趣的故事繪本帶領讀者探訪彰化悠久的歷史及獨特的文化風貌,22日上午在縣立圖書館辦理「臺語半線故事繪本新書發表記者會」,縣長王惠美等人與會,王縣長表示,彰化建縣超過300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彰化的歷史,縣府與文化部合作,出版了3本以彰化民俗與慶典為主題的臺語繪本,期望透過有趣生動的故事,引領大家探索彰化的珍貴文化風貌。3本繪本,包括《白沙坑迎排燈的奇幻旅程》、《時光探險趣~魯班公宴尋寶記》、《海風吹啊吹,阿牛要去哪裡?》,期能引領大家認識彰化重要的文化記憶─「花壇白沙坑迎燈排」、「鹿港魯班公宴」及「芳苑海牛採蚵」。

台語半線新書發表大合照

王縣長表示,這次繪本分別由彰化在地作家康原、洪雅齡、粘忘凡老師撰寫,插畫家咚東、林姵君、蔡杏元老師繪製。第一本《白沙坑迎排燈的奇幻旅程》(作者/康原;繪者/蔡杏元),帶領大家從清朝探索花壇迎燈排民俗活動;第二本《時光探險趣~魯班公宴尋寶記》(作者/洪雅齡;繪者/林姵君),講述未來人尋寶探險,介紹鹿港的魯班公祭祀與「魯班公宴」歷史;第三本《海風吹啊吹,阿牛要去哪裡?》(作者/粘忘凡;繪者/咚東),展現日治時期芳苑「海牛犁蚵田」文化及其變遷,這套繪本還附有國語與臺語有聲書及電子書,方便大家透過圖文與語音學習臺語,並了解彰化的無形文化資產。

王縣長表示,自即日起至11/30前在縣立圖書館,有繪本故事插畫展,展示繪本中精彩的圖文,另外,10/26至10/27在縣立圖書館、鹿港鎮及花壇鄉立圖書館,舉辦繪本說故事列車活動,透過說故事帶領大小朋友了解彰化獨特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軌跡,且三本新書於近期將分送縣內各國小及鄉鎮市立圖書館,讓小朋友們可以閱讀使用。彰化有十二大節慶,未來希望能夠把所有節慶故事慢慢補齊,最後感謝文化部補助經費,也感謝遠景出版社團隊葉社長、所有參與創作老師與顧問的用心,期望這套繪本能引領讀者感受彰化獨特的文化風情,傳承歷史。

遠景出版社社長葉麗晴表示,這套繪本詳實的記錄了彰化的民俗文化,也做一個很好的詮釋,非常感謝王惠美縣長縣府團隊的用心規劃,才有這3本書的發表,他覺得這3本書對小朋友來說非常有意義,尤其現在大家都想要尋找母語,所以這本書不僅有中文,也有臺語,同時為了閱讀平權也推出有聲書,希望所有的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一起來閱讀。

活動資訊請見彰化縣文化局官網(網址:https://reurl.cc/E6vVQ0),另即日起於縣立圖書館除可借閱實體繪本書外,並可在彰化縣文化局官網/主題專區/出版品線上瀏覽電子書。


主題分項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300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鹿港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300博覽會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建築文化資產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文化藍帶生活圈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建設展望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資訊資源索引


建築志事活頁式網誌可隨時增修。再延伸連結







2024年10月20日

《彰化志事》文化藍帶生活圈

 

彰化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    https://culture.bocach.gov.tw/


探索彰化,邀您體驗文化藍帶生活圈走讀魅力!

為串聯彰化縣內各區域文化館舍,推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周圍的文化資源,文化局將於8/11(日)、8/18(日)、8/25(日)、8/31(六)、9/7(六)辦理5場次的文化藍帶生活圈走讀活動,並於即日起開放線上報名,邀請您體驗彰化人文及文化館所的獨特之美。


  本次活動係經由文化藍帶生活圈領路人徵選辦法,徵選有意願參與之社區團隊、協會或今年度執行地方文化館計畫之館所擔任生活圈領路人,以「濱海文化線」、「雙城古藝線」、「農趣慢遊線」、「花田繽紛線」設計精彩的走讀行程,藉此行銷推廣自身及周邊的文化資源,也提升館所的能見度。

  其中在「濱海文化線」將帶領民眾深入潮間帶,體驗王功的漁村生活及了解養蚵文化;「雙城古藝線」則重溫彰化豐富的歷史文化,專業導覽遊歷古老街道及古蹟建築;「花田繽紛線」是踏訪百年傳承的小鎮特色,傾聽在地歷史故事;「農趣漫遊線」深入體驗社區文化,享受宜人的鄉村風味饗宴。另每場次皆有手作體驗課程,讓您在輕鬆的氛圍中,享受手作的樂趣。

  無論您是尋找文化深度、古蹟歷史、美食饗宴還是手作體驗,都能透過此次走讀的深度體驗感受彰化豐饒的文化底蘊。活動採線上報名,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jaX0m ,每場次活動名額30名,額滿為止,歡迎踴躍參加!



場次資訊

場次一 濱海文化線

日期:8/11(日)

時間:8:00-17:00 (07:50-08:00 彰化火車站集合)

費用:一人400 元

活動路線:

彰化火車站(集合地點)→王功燈塔→潮間帶蚵田體驗→王功蚵藝文化館(DIY貓頭鷹手作/導覽/用餐)→鹿港老街巡禮→彰化火車站(賦歸)

場次二 雙城古藝線A

日期:8/18(日)

時間:9:00-16:00(08:50-09:00 彰化火車站集合)

費用:一人 400 元

活動路線:

彰化火車站(集合地點)→龍山寺→九曲巷-意樓-不見天街→長源醫院(鹿港影像館)-午餐(施讓甫故居,百年建築內享用特色餐食)→吳肇勳書法館→老街-鹿水草堂→彰化火車站(賦歸)

場次三 雙城古藝線B

日期:9/7(六)

時間:8:30-16:30(08:30 彰化火車站集合)

費用:一人 400 元

活動路線:

彰化火車站前廣場(集合地點)→紅葉親子童玩館→小西風華及特色美食、文史→彰化基督教信仰溯源(彰基中華院區) →蘭大衛父子行醫大愛(彰基文史博物館)→午餐→版畫踏印或香氛燭台手作體驗(卦山村─美學生活聚落)→步行走讀(彰化樂耕門、五福戶歷史故事)→勇士當為義鬥爭(賴和紀念館)→步行走讀(台灣文化協會日治時期生活)→彰化火車站(賦歸)

場次四 花田繽紛線

日期:8/25(日)

時間:8:30-16:00(08:30-08:40 員林火車站集合)

費用:一人400 元

活動路線:

員林火車站(集合地點)→北斗鎮居仁社區(筍子素丸DIY)→紅磚市場(老店巡禮)→午餐(奠安宮老街美食) →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保甲事務所→員林火車站(賦歸)

場次五 農趣漫遊線

日期:8/31(六)

時間:8:30-16:00(08:30 員林火車站集合)

費用:一人400 元

活動路線:

員林火車站(集合地點)→埔鹽糯米坊→順澤宮公園→埔鹽糯米坊廣場(轉印文創手提袋)→午餐(體驗鄉村風味餐)→巫家捏麵館→溪湖糖廠→員林火車站(賦歸)


2023半線文化藍帶共創願景論壇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04 10:09:35)由兩大議題「社區營造新願景」以及「文化創意新願景」組成舉辦的「2023半線文化藍帶共創願景論壇」於12月3日假縣立圖書館一樓演講廳舉行,由文化局長張雀芬代表縣長王惠美與會,透過專家會議的對話交流、工作坊的分場審議討論讓兩大議題充分地與參與民眾進行互動分享。半線文化藍帶共創願景論壇
半線文化藍帶共創願景論壇
今年系列活動先後在永靖成美園、彰化武德殿以及芳苑鄉立圖書館舉行3場的專家會議及願景工作坊,活動參與的民眾相當踴躍,每場都邀請議題領域中的佼佼者與會分享心得,最後工作坊再集結各方好點子讓3場與會的各組於12月3日的「半線文化藍帶共創願景論壇」上呈現。

所謂的文化藍帶,乃是推動公私協力,結合公眾參與機制並有文化公益及創新價值的文化串聯概念。會議中邀請兩大議題「社區營造」、「文化創意」相關的專家學者與參與民眾進行充分的對話,並提供親身經驗分享,其中社造講座邀請到文化部連丁幼副司長、與談人有2023浪漫台3縣藝術季的執行團隊左腦創意行銷張宜寧總監、出身澎湖但落腳屏東的大小港邊呂佩芸營運長、帶領大學生投入再現田頭水USR計畫的許名勝計畫主持人,而文創講座邀請到高雄科大楊雅玲教授、與談人則有台灣第一座結合觀光工廠與博物館的手套博物館陳義益創辦人、有高階企業管理碩士身分的花壇農會顧碧琪總幹事、112年台中摘星計畫青年創業基地協同主持人台中科大何季澄副教授與會交流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也延續2020彰化縣青年創意論壇、2021彰化跨域新視野論壇、2022公民文化會議的發展能量,持續在多元對話全民參與上,創造文化藍帶的串接與公民參與機會。

這次論壇系列活動讓參與的朋友提出願景意見,也不斷在匯集各界的建議,縣府將持續推出各項讓民眾有感的政策措施,讓彰化的未來持續發光發熱。


文化藍帶生活圈走讀,邀您一起探索彰化文化!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009 11:35:14) 廣受縣民期待的「文化藍帶生活圈走讀」開跑了!為串聯彰化各區域文化館舍,推廣縣內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周圍的文化資源,豐富民眾的文化體驗,並提高縣內各鄉鎮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能見度,彰化縣文化局將於10/21、10/22、10/28、10/29、11/04辦理5場次的文化藍帶走讀活動,並於10月8日(星期日)中午12點開放線上報名,邀您來趟彰化之旅,踏查文化藍帶故事。

本次走讀活動係經由文化藍帶生活圈領路人徵選辦法,徵選有意願參與之社區團隊、工作室、協會、觀光工廠(公司)或今年度執行地方文化館計畫之館所擔任生活圈領路人,設計規劃並辦理主題性的文化走讀活動,提升民眾對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熟悉度,藉此行銷推廣彰化文化藍帶生活圈。

徵選結果共有「濱海文化線」、「雙城古藝線」「卦山風光線」、「農趣慢遊線」、「花田繽紛線」計5條精彩的走讀路線,邀請您探訪縣內的文化館舍、傾聽在地歷史故事,走訪館舍周邊社區,探索在地別具特色的生活點滴與人文風情,深度體驗彰化縣豐饒的文化底蘊。活動採線上報名,每場次活動名額30名,額滿為止,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QZXNeo


場次資訊


場次一 濱海文化線

10/21(六)8:30 ~16:00 

08:20-08:30彰化火車站集合

報名費:一人400 元

活動路線:

彰化火車站>王功漁港-聽海潮起潮落的交響樂>蚵殼再生創意手作體驗(市值450元)> 綠色餐廳在地饗宴>探訪王功的前世今生─王功故事館(含門票)>無形文化資產海牛採蚵認識>普天宮地方廟宇巡禮>濕地紅樹林絕美秘境-海空步道>彰化火車站

 

場次二 雙城古藝線

10/22(日)8:30 ~16:00

08:20-08:30彰化火車站集合

報名費:一人 300 元

活動路線:彰化火車站>紅葉親子童玩館-童玩手作>小西風華走讀及特色美食>彰化信仰與古蹟走讀>
午餐(卦山力-午餐自理)>中興莊歷史走讀>踏查賴和生活(賴和紀念館、台灣文協人物發源地、磺溪醫院)>彰化火車站


場次三 農趣慢遊線

10/28(六)8:30 ~16:00

08:20-08:30員林火車站集合

報名費:一人 300 元

活動路線:員林火車站>二林蔗農事件紀念館>武德殿>仁和宮>二林第一市場>二林酒窖>溪湖巫家捏麵館-

捏麵人手作(市值200元)>員林車站



場次四 花田繽紛線

10/29(日)8:30 ~16:00

08:20-08:30員林火車站集合

報名費:一人 300 元

活動路線:員林火車站>北斗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及周圍街區走讀>樂活織襪博物館-襪子娃娃DIY手作>

好瀚農場-樂採芭樂>員林火車站



場次五 卦山風光線

11/4(六)8:30 ~16:00

08:20-08:30員林火車站集合

報名費用:一人 400 元 

建議 7 歲以上民眾報名參加

活動路線:員林火車站>舊百果山風景區-員林神社遺跡、忠烈祠>蜜餞行介紹採買>員林美術館>

員林公園>市場導覽>第一市場周邊(午餐自理)>俠客帽手作體驗、享用茶點 >員林火車站


(公告)112年度文化藍帶生活圈領路人 評選結果


場次一 濱海文化線 
第一名:彰化縣王功蚵藝文化協會 獲得活動優先執行權以及 2000 元提案獎金。 

場次二 雙城古藝線 
第一名:彰化縣中興莊眷村人文協進會 獲得活動優先執行權及 2000 元提案獎金。 
第二名:彰化縣文化創意發展協會,獲得 2000 元提案獎金。 
第三名:彰化縣食覽文旅協會,獲得 2000 元提案獎金。 

場次三 農趣慢遊線 
第一名:二林國小 獲得活動優先執行權及 2000 元提案獎金。 
第二名:埤頭青農戰隊,獲得 2000 元提案獎金。 

場次四 花田繽紛線 
第一名:彰化縣社頭觀光產業協會 獲得活動優先執行權及 2000 元提案獎金。 

場次五 卦山風光線 
第一名:未來地圖有限公司 獲得活動優先執行權及 2000 元提案獎金。 
第二名:彰化縣觀光導覽解說協會,獲得 2000 元提案獎金。


LOCALCULTURETW彰化建縣300 放眼美好未來

LOCALCULTURETW彰化建縣300年(1723-2023)


主題分項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300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鹿港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彰化300博覽會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建築文化資產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文化藍帶生活圈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建設展望

ARCHISTORYTW《彰化志事》資訊資源索引


建築志事活頁式網誌可隨時增修。再延伸連結


2024年10月17日

《臺南400》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歷史場域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歷史場域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作為臺南400年之緣起,是本計畫之核心計畫區位,其範圍係依黃恩宇助理教授所研究之1640年代熱蘭遮市鎮空間平面重建推測圖成果為依據。計畫以套疊成果中荷蘭時期海岸線之位置為大致之計畫區位範圍,其中涉及之行政區包含安平區王城里、天妃里與金城里,依目前國土利用調查成果顯示本區多為住宅、商業與宗教使用,惟西側安平古堡園區與其周圍、東側臺南市石門國小有範圍較大的公有土地。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歷史場域考古發掘調查研究計畫







熱蘭遮城東北稜堡出土標本整飭計畫


安平古堡周遭歷史場域整體再造計畫 - 熱蘭遮博物館



ARCHISTORYTW熱蘭遮博物館





《臺南400》普羅民遮城與普羅民遮市鎮歷史場域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普羅民遮城與普羅民遮市鎮歷史場域

普羅民遮城與普羅民遮市鎮在荷蘭統治時期與熱蘭遮城遙遙相望,是本計畫另一個核心計畫區位,其範圍係依黃恩宇助理教授於再造1.0「再現赤崁署光」中之調查研究成果為依據。計畫以套疊成果中普羅民遮城與普羅民遮市鎮8街廓、臺灣縣署、臺灣道署為大致之計畫區位範圍,其中涉及之行政區包含中西區赤嵌里、南美里與城隍里,依目前國土利用調查成果顯示本區位多為住宅、商業與宗教使用,惟北側赤崁文化園區與其周圍、南側臺南市永福國小有範圍較大的公有土地。


普羅民遮城基座本體與周遭遺構調查發見計畫


直轄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清整、展示與推廣計畫



直轄市定古蹟清代道署為清代臺灣最高權力官衙之一,是臺南400年歷史發展過程中之重要見證。爰此,臺南市政府將清代道署展示工程與教育推廣納入「臺南400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畫」,總經費1,628萬元,獲文化部核定補助,預計於明(2022)年初永福國小校舍重建工程完工後,進行文物與遺構、學校歷史的展示。本計畫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永福國小共同合作,推動教育紮根,成為再造歷史現場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實例。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永福國小,於老舊校舍重建工程中發現疑似清代遺構,經現場勘查及文獻比對,確認為清代「臺灣兵備道」之道署遺構。按文獻記載,該地於日治時期依序作為「臺南民政支部」、「臺南廳舍」、「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臺南市役所」等機關使用,直至戰後永福國小遷至此地,幾經興修,成今時樣貌。此處保存清代磚造遺構,因其重要性與稀少性,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

「如果那時領事確有拜會道台,那應該就是在這裡!」目前熱映中的公視大戲《斯卡羅》,背景設定在1867年的清治時期臺灣,其在第2集中恰好描述到當時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為羅妹號(Rover)失事船員搜救一事,親赴臺灣道署拜訪時任道台吳大廷和總兵劉明燈。如果場景屬實,則其真實發生地,就在今永福國小現址。

為保存遺構,文資處與永福國小校方多次協調,就校舍工程進行設計變更,規劃兩處遺構展示區與文物展示室,成為歷史遺構與校舍空間共構的示範場域。該場域將藉由出土遺構及清代、日治時期的文物,例如極具代表性的一葉知秋瓷器,以及美軍大轟炸所燒熔的鬧鐘等,呈現此處過去三百多年來的歷史軌跡。

現階段文資處正著手運用校方豐富的歷史文化暨出土成果,進行教育推廣與教師增能課程,打造專屬永福國小的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使師生深入認識永福國小的歷史,學習考古及文化資產的概念,成為文化資產教育傳承的重要典範。




2024-05-03公告「國定古蹟赤嵌樓、祀典武廟及大天后宮保存計畫」





《臺南400》國定古蹟赤崁樓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國定古蹟赤崁樓

在台江內海的東側,1653年荷蘭人築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遙遙相望,同時也象徵著荷蘭人的統治力量逐步向內陸延伸。惟荷蘭人離開臺灣後,熱蘭遮城先是成為明鄭政權的「王城」,隨後成為清帝國的海防前線,卻因年久失修而日漸傾頹,最終幾淹沒於歷史塵埃之中。 

普羅民遮城一直矗立在府城的核心地區,爾後稱為赤崁樓,尤其在魯鼎梅移建縣署於其旁,更鄰近政權的中心。普羅民遮市街亦日漸繁榮,後有十字大街之稱,為南來北往,貨殖貿易之地。府城地區也從此逐漸發展茁壯,遂成我們今日之貌。因此談論普羅民遮城,不只談論的是城堡本身,更談論的是400年來,位在府城心臟地帶的普羅民遮城如何成為紅毛樓、赤崁樓,以及依著她所發展起來,細緻綿密的府城歷史紋理,背後充滿生命力的臺南人歷史。 

赤崁樓之建築為三座略為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每個台座之上皆建有西洋式樓房,城牆以糖水、糯米汁攪拌蚵殼灰作為接合料,以紅磚石為主要建材疊砌而成,堅如磐石,經歷三百多年仍可見厚牆及拱圈遺構。現今赤嵌樓外觀特徵為現今尚存海神廟、文昌閣兩建築及荷式之遺跡,外圍的一組三開間格局乃由正背之四支檐柱連線通過中央四支金柱構成,於民國72年(1983)列為古蹟。


國定古蹟赤崁樓修復工程

民國111年(2022)4月11日啟動修復工程,修復範圍包含海神廟、文昌閣、蓬壺書院、臺基、荷蘭時期入口遺構、荷蘭時期稜堡遺構等處,預計民國114年(2025)9月修復完成。

《臺南400》國定古蹟祀典武廟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國定古蹟祀典武廟西社

於鄭氏時期所建,創建初期清政府為消弭反清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清領時期之祀典武廟在政治及宗教機緣下,於清雍正3年(1725)敕封武聖關公曾、祖、考三代公爵,製神牌供奉於後殿。日治時期法令甚為嚴苛,賦稅亦多所繁重,然此時期的祭孔祭關的情形並未禁止,雖盛況不如從前,但在異族統治之下,尚能照常舉行祭祀,延續這份文化脈絡,誠為可敬之事。

國定古蹟祀典武廟西社修復工程

祀典武廟西社因屋面滲水情形嚴重,已造成多處木構件與規帶、牆體之損壞情事,再者武廟內部又陸續發現白蟻活動情形,需針對已遭白蟻蛀蝕部分視現況進行補強及仿作修復,修復工程於民國112年(2023)11月9日開工進行修復中。

臺灣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全台唯一一座晉升祀典的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和地位之崇高,名列臺灣『國定一級古蹟』,美食旅遊評鑑『米其林指南』列為三星級景點



《臺南400》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

臺灣府城為清代臺灣最早且為期最久的府治所在,雍正年間創建木柵城,又於乾隆年間改建城門為石造,並形成8座城門的規模,綿延近300年歲月,是臺南歷史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接下來三百年,區隔城內城外,屬於府城人的自信心與驕傲。此後歷經林爽文之亂(西元1786年)後,在考量地形、地質、成本等因素乃退縮西段城垣並改建城垣為土城,以強化防禦機能。而於張丙事件(西元1832年)後增築東、西外城與6座城門、砲臺,以及既有5座城門的甕城,擴大防禦範圍。歷次興修見證清代臺灣治理與築城政策,於民國112年(2023)1月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


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整體營造先期規劃

臺灣府城自清朝乾隆年間諭令改建石城(三合土)以來,綿延近300年歲月,是臺南歷史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大部分地表所存之遺構與建物已於民國109年(2020)底合併升格為國定古蹟,縱觀現存城門與城垣殘跡,多為點狀與部分現狀留存,尚不及原長度之10%,故本計畫對於臺灣府城各城門與城垣殘蹟,及其所構成之帶狀區域進行初步調查研究及通盤規劃,以呈現臺灣府城的空間紋理為目標。

計畫於民國110年(2021)至民國112年(2023)執行,優先將府城沿線的公私有土地、周遭環境空間進行分析,並依不同區域特性,評估可行的歷史現場再現方案。計畫研擬營造願景方向包含:(1)設計必須回應都市空間發展脈絡,(2)設計必須回應當代都市空間與現有活動,同時思考未來城市發展,以及(3)設計必須不影響文資本體,保留未來被發掘的範圍。並依據城垣各區段空間提出發展潛力點以及短、中長期階段目標,短期目標為使民眾認知分散的遺跡實為一完整城垣,側重以教育、推廣、行銷等手法,強化民眾的整體城垣意識;中長期階段奠基於城垣意識的推廣與前期研究成果,可依序透過考古發掘、分區分階段建置解說據點、導覽系統、步行空間串聯,配合城垣周邊社群經營,在尊重都市紋理的前提下建構可實質體驗的城垣文化生活廊帶。



臺灣府城大東門城緊急修復工程損壞調查與規劃設計

民國110年(2021)初步現勘大東門發現,古蹟有進行緊急修復工程急迫性,城樓上下層挑簷桁、內部棟架、楹仔、屋頂面、椽子等皆有嚴重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外露現象,屋頂多處封簷板劣損、瓦當掉落及筒瓦接續處灰泥脫落,城樓座之裂損孔洞、平台與女兒牆邊緣介面之間隙,導致雨水滲入石材城樓座內部,進而導致城樓座灰縫材流失等情況,整體現況劣損分佈範圍已危及整體結構,上下歇山挑簷在颱風及地震下,隨時有大幅崩落之潛在危險性,並有剝落之混凝土及屋瓦構件由2、3樓城樓掉落地面狀況,恐危害參觀民眾之安全,具有緊急修護之需,故辦理損壞調查測繪與緊急修復方案設計,並於民國113年(2024)完成規劃設計。



《臺南400》國定古蹟五妃廟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國定古蹟五妃廟

原稱「五烈墓」,創建於明永曆37年(1683),靖海侯施琅征臺,鄭軍失利,鄭克塽乞降。堅貞愛國的寧靖王以為義不可辱,決定殉死,並將心意告知五妃,希望她們自求生計。自元配羅氏死後,便隨侍在側的五妃,聽後都表達了全節從死的決心,於是從容自縊。寧靖王在料理後事,辭別故舊及鄭克塽之後,投環而死。為鄭氏末期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和勝妾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


國定古蹟五妃廟損壞調查及規劃設計

民國105年(2016)受美濃地震影響損害嚴重,當時針對損害部分進行部分性緊急搶修及補強。然因年久失修,古蹟本體、屋瓦、墓塚皆有多處裂損、屋面漏水、木構損壞等現象,門神亦損壞現已暫時性木板及大圖輸出替代,已於民國113年(2024)完成規劃設計。









《臺南400》國定古蹟北極殿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國定古蹟北極殿

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臺南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的府治鷲嶺臺地,因地勢高亢,更顯現廟宇的壯觀魏峨。其後,歷經多次重修,明治40年(1907)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拆除,民國53年(1964)又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再度被拆。目前的前殿只得做成騎樓形式,再上七級石階才是入口,為三開間,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1971)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


國定古蹟北極殿滲水修復工程

北極殿係創建於明鄭時期,位於臺南制高點鷲嶺臺地,為府城城區早期民間信仰的重要據點,見證自荷蘭統治時期後臺南地區宗教的重要發展。北極殿為騎樓廟宇,兩側皆有街屋緊鄰,龍邊前拜殿及前殿交界位置因鄰棟天井之造景牆,長時間吸水導致牆面灰作膨鬆及壁畫〈前漢三傑〉彩繪有剝離情形。
壁畫〈前漢三傑〉描繪輔佐漢高祖劉邦有功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屬雙層壁畫,推測第一層是民國36年(1947)因戰後北極殿重修,第二層則是由其子潘麗水於民國70年(1981)根據第一層壁畫所重繪,落款「前漢三傑 辛酉初夜潘麗水畫」,使用水性壓克力材料。為根治水分侵擾畫作之現況及避免畫作再持續遭受侵擾,因此進行牆面相關規劃整治處理,工程於民國112年(2023)8月開工修復中,也將後殿山牆滲水及牆面裂縫和過廊屋頂排水不良等問題一併修復。




臺南北極殿 - 維基百科



《臺南400》西拉雅族蕭壠舊社

 

URBANSCAPETW:臺南城市400年

LOCALCULTURETW: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50【臺南市】臺南400年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    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西拉雅族蕭壠舊社

蕭壠社為荷蘭文獻所記載 Soulangh或 Soelangh,位於曾文溪下游沖積平原上,社址在現今臺南市佳里區三五甲、南勢以北佳里國中以南一帶。荷蘭人來臺初期,蕭壠社仍然維持獨立,蕭壠社的規模超過其他三社,至1636年才為荷蘭人所侵略,勢力範圍擴及漚汪、篤加等區域。漢人勢力擴張後蕭壠社人逐漸向東遷徙至桔根耍莊,即是現在的吉貝耍部落。 往昔研究者大多推論昔日蕭壠社的位置,座落於今日的佳里區,大範圍區域可能涵蓋北頭洋、番子塭、佳通橋、佳龍橋、佳中橋、鹽埕地、外渡頭、港墘子、佳里國中等遺址所組成的範圍內。此外具當地西拉雅族人口述,蕭壠社核心聚落中心,相當可能在今日佳里國中與仁愛國小附近的區域。



西拉雅族考古發掘調查研究暨社區培力計畫

從17世紀以來殖民政權的劇烈更迭,世居臺南這塊土地的西拉雅族人,成為島嶼臺灣遭逢第一波殖民接觸影響最劇的臺灣原住民族。透過人類學方法進行田野調查以及口訪,試圖尋找西拉雅族與其他原住民族舊社位置,以考古發掘、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社區共伴之方式,進一步確認其文化歷史脈絡,並藉由出土遺物與研究成果,重新對西拉雅族四社(蕭壠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新港社)與其他原住民族從荷蘭統治時期直至今日的歷史發展溯源,還原他們在臺南歷史發展上的定位。

透過歷史溯源,亦得以重新以歷史記憶凝聚各社原住民,並將各族的發展與臺南歷史關係進行梳理,提供後續臺南市原住民族文化治理的方針參考,計畫已於民國113年(2024)4月執行完畢,執行成果如下:

一、辦理考古遺址調查研究

考古試掘的發掘時間為民國110年(2021)8月至11月。發掘地點以蕭壠社域作為主要田野場域,共計11個考古探坑,發掘探坑分佈位置主要於臺南市佳里區西南側,即佳里國中和廣安宮(公廨宅)西南側、佳通橋考古遺址東側一帶區域。本次發掘出土總計有1,090件骨骼遺留,總重量為3,916.5公克,其中有6件為人類骨骼遺留,13件為魚類與蟹類骨骼,陸上動物骨骼總計1,071件,重量3,813.8克,陸上動物骨骼標本有768件出土於文化層,重量為2,857.8公克,非文化層出土者共303件,重量為956公克。

二、辦理西拉雅族歷史溯源培力5場工作坊

邀請西拉雅族人,透過講座、教育推廣以及成果共創等方式,辦理培力工作坊,使西拉雅族人能充分了解調查研究之成果。也於民國112年(2023)分別舉辦「復返祖靈之路的西拉雅族人」成果發表會以及「西拉雅原住民考古暨公眾論壇」,於成果發表會現場以微型策展箱展示蕭壠舊社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紀錄片放映等。


復返西拉雅 | Facebook


2024-08-26復返西拉雅 蕭壠舊社出土文物與復刻成果巡迴展開跑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復返西拉雅」成果展於8月23日起以臺南市佳里區圖書館作為巡迴展的第一站,當天併同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計畫主持人和參與青年分享成果,並公開上映影像紀錄與映後座談。除了利用微型展箱展示讓更多民眾了解考古發掘及創新復刻設計的成果外,也透過簡單的線上問答及抽獎,希望藉此擴大推廣效益。

自2021年起,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西拉雅族人共同協作,展開一系列「西拉雅族原住民考古行動」,秉持西拉雅族諮詢及共作參與的原則,與西拉雅族人一同復返蕭壠社祖先的居住地。在蕭壠舊社祖先活動的區域中,出土西拉雅族特有風格的貝殼壓印紋飾陶器、大量貝塚遺跡、具燒炙斧鑿痕跡的梅花鹿骨,以及對外交流與交換的青銅鈴鐺、玻璃珠、青花瓷器與硬陶器等,成果豐碩,讓西拉雅族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有更多的呈現。

而2023年至今,延續前期成果,除了擴大蕭壠舊社域考古發掘,更以西拉雅祖先文化遺產的考古出土文物為藍本,結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跨領域專業,復刻和設計西拉雅族傳統文物,嘗試共同設計出讓西拉雅族人能夠感到認同的服飾配件。藉由辦理公眾考古教育活動、工作坊、影片紀錄及微型展箱巡迴展等,讓更多人共同參與,深入認識西拉雅族文化。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林喬彬表示,「復返傳統,回應當代」是這兩期蕭壠舊社考古行動的重要核心,第二期計畫更加入文物復刻與創新,以復刻品實踐西拉雅族的傳統物質文化復振,彰顯族群識別與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同時將傳統文物融入當代工藝與設計,回應西拉雅族當代的文化創新。

成大考古所副教授鍾國風談到,在考古行動的各個階段,皆與西拉雅族人諮商協議和共創參與,不僅是透過考古學共同了解西拉雅族祖先過去的歷史軌跡,也期望能回應當代西拉雅族人所關心的文化遺產權利和法定原住民身分議題等議題。例如,參與考古行動的西拉雅族青年,親手碰觸祖先留下的生活證據,能更深刻感受到認同、傳承、延續西拉雅族文化與身分的重要性。

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召集人,同時也是計畫共同主持人段洪坤指出,奠基於第一期蕭壠舊社考古成果,本年度以「復返西拉雅」為主題,無論是藉由考古發掘,或是年輕設計者實地參訪西拉雅族部落後進行文物復刻與創新,都是試圖實踐西拉雅族物質文化復振,強化西拉雅族的族群識別,回應當代西拉雅族法定原住民身分的訴求。

佳里區公所區長林耿漢表示,以「蕭壠舊社」為考古田野場域發掘的成果,能夠在佳里區圖書館展出,作為巡迴展的首站更是別具意義,除了期待佳里區的民眾能夠更深入理解自己生活土地的歷史,也希望更多人前來佳里區圖書館參觀展覽,進一步認識佳里。

此次巡迴展展箱主題分別為「復返之路—走向祖靈之地」、「火塘餐桌—西拉雅飲食生活」、「流行美學—西拉雅日常物語」及「我是西拉雅Siraya!—文物復刻設計」。展期自8月23日起至10月20日止,陸續巡迴於臺南市佳里區圖書館、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及臺南政大書城,並於10月5日在政大書城再辦理一場分享會,活動詳情與報名方式,敬請關注粉專:復返西拉雅。


2023-06-19走向西拉雅 蕭壠舊社考古成果巡迴展開跑 - 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文、圖/考古學研究所


由臺南市政府委託本校考古學研究所鍾國風老師及西拉雅族部落跨地聯盟召集人段洪坤老師執行的西拉雅族考古培力計畫,現階段已進入尾聲,並於今(17)日由副市長葉澤山出席成果發佈記者會。記者會中除邀集成大考古研究團隊、西拉雅族部落跨地聯盟外,也邀請計畫共同主持人段洪坤老師為市民朋友導覽本次成果展。

葉澤山副市長表示本次計畫不同於過往的考古研究,強調與西拉雅族人的溝通及共同參與。除了邀請西拉雅族各部落代表透過「跨地議會」確認培力活動內容,也邀集西拉雅族青年實地參與考古工作,從考古學角度來關注西拉雅族文化遺產權利與法定原住民身分議題,號召西拉雅族人透過考古學說出自己的故事,意義非凡。尤其臺南市是最早納入西拉雅族為原住民的縣市,隨著去年憲法法庭針對西拉雅族正名案做出有利判決,市府將持續推動西拉雅族成為法定原住民,關注族人權益。

陳玉女副校長表示西拉雅族文化是一直延續的,成大推動的臺灣學計畫「偎海e所在」名稱即是取自臺灣最古老市鎮大員(Tayouan),其西拉雅語意為靠海的地方,代表從海洋觀點出發,往前探索史前原住民的身影,往後探究 17 世紀以來臺灣歷史發展的脈絡,因此,學校也給予本次西拉雅族考古培力行動大力的支持,日後也將持續支持相關課程和研究。同時,成大推出的「踏溯台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更代表紮根且深耕於臺南的成大,對在地多元族群和歷史文化觀點等重要議題絕對不會缺席。

此次計畫不僅於西拉雅族蕭壠舊社祖先活動積累的考古文化層出土了數顆青銅鈴鐺、玻璃珠、大量貝塚,以及帶有貝殼壓印紋飾特徵的西拉雅族風格陶器、具燒炙與斧鑿痕跡的梅花鹿骨,帶領大家透過考古行動了解過去西拉雅族人的生活與文化樣貌。

在培力方面,除了透過夜宿與跑步訓練等活動,呼應西拉雅族成年禮隔離訓練的精神,進一步引導學員們透過手鏟邊的考古行動,親身參與考古發掘與祖靈相會,後續更有學員因為考古現場的體驗共作,認同與確立自己的西拉雅族身分,以及進修方向而順利考取考古學研究所,成果相當豐碩。

段洪坤老師在導覽中分享本次成果展不只是單向地展出考古出土遺物而已,例如展箱中的灰坑模型及野燒陶器,由西拉雅族青年和學員們合力製作,即是源自考古田野的出土文物,以及培力工作坊的「史前燒烤盛宴」。考古團隊在活動中讓學員們親自烤炙血蚶、牡蠣與鹿科食物,體現祖先遺留貝塚、獸骨的飲食文化,再透過地層中常見的獸骨、貝殼等標本與食材比對,了解祖先與現代生活的異同,並利用收集的血蚶殼作為陶器裝飾的工具,親手捏製陶環與陶壺等裝飾品與日常生活器皿,仿製本次西拉雅原住民考古行動出土獨具風格的「貝印紋陶器」。

文化局謝仕淵局長表示本次計畫中的出土遺物,反映了當時西拉雅族與外界貿易交換的結果與工藝美學的發展。這些西拉雅族物質文化的發現,不僅有助於了解西拉雅族的舊社領域與生活軌跡,成為未來西拉雅族釋憲判定後爭取法定原住民的依據,也利於當代西拉雅族工藝傳承的再創新。文化局未來將持續透過相關研究及推廣計畫,凝聚西拉雅族的族群意識,與族人朋友一起復返祖靈之路。

這次豐富的計畫成果後續將透過巡迴微型展呈現給市民朋友,搭配紀錄片播映、公民講座等活動向民眾分享,擴大公眾參與交流。展覽首站將於 6/21- 7/1 從蕭壠文化園區開跑,接續於 7/2 - 7/16 市圖總館(新總館)、7/19 - 7/31(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等地巡迴展出,邀請大家前來一同走向西拉雅。


2023-06-17臺南攜手成大考古致力文化復振工作 走向西拉雅蕭壠舊社考古成果巡迴展開跑

臺南市政府委託成功大學考古所鍾國風老師及段洪坤老師執行的西拉雅族考古培力計畫,現階段已進入尾聲,今(17)日舉辦成果發佈記者會,後續將於6/21起在蕭壠文化園區、市圖總館等地巡迴展出。副市長葉澤山代表市長黃偉哲感謝成大團隊的努力,他強調市府長久以來推動西拉雅正名運動與文化復振,目前全世界僅有希伯來文復振成功,未來期盼西拉雅語能成為下一個復振成功的語言。

 

這場記者會文化局長謝仕淵、原民會主委白惠蘭、考古研究團隊、西拉雅族部落跨地聯盟及議員Ingay Tali穎艾達利皆出席關心,隨後計畫共同主持人段洪坤老師也現場導覽本次成果展。

 

葉澤山副市長表示,原住民文化是臺南400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府近年來持續研究西拉雅文化,這次透過考古學方式調查研究,並進行社區培力,大家一起攜手努力打拼文化復振的工作,並獲得豐富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他代表市長感謝文資局支持,也感謝執行團隊及西拉雅族親的努力,希望透過本次機會讓下一代可以更多了解自己的文化。

 

文化局指出,本次計畫不同於過往的考古研究,強調與西拉雅族人的溝通及參與,除邀請西拉雅族各部落代表透過「跨地議會」確認培力活動內容之外,也邀集西拉雅族青年實地參與考古工作,從考古學的角度來關注西拉雅族的族群認同與法定原住民身分議題,號召西拉雅族人透過考古學說出自己的故事,意義非凡。

 

文化局表示,本計畫不僅出土了數顆青銅鈴鐺、玻璃珠、大量貝塚及帶有貝殼壓印的陶片、具燒炙與斧鑿痕跡的梅花鹿骨,帶領大家透過考古行動了解過去西拉雅族人生活的樣貌。在培力方面,透過夜宿與跑步訓練等活動,呼應西拉雅族成年禮隔離訓練的精神,進一步引導學員們認識考古發掘現場,後續更有兩名學員因為現場的體驗共作確立了進修的方向,進而順利考取考古學研究所,成果相當豐碩。

 

段洪坤老師在導覽中分享,本成果展不只是單向地展出考古出土遺物,例如:展箱中的灰坑模型及野燒陶器即是源自培力工作坊中的「史前燒烤夜」得來,由西拉雅族青和學員們合力製作。另外,團隊在活動中也讓學員們親自烤炙血蚶,體現祖先遺留貝塚、獸骨的過程,再透過生活中常見的骨頭、貝殼等食材與標本比對,了解祖先與現代生活的異同,並利用收集的血蚶殼作為陶器裝飾的工具,親手捏製陶環、陶壺,仿製本次計畫出土獨具風格的貝印紋陶器。

 


2022-12-28台南文資處首度考古開挖西拉雅「蕭壠舊社」 挖出400年前與海外貿易證據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即時報導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挖出的青銅鈴鐺。圖/文資處提供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挖出的青銅鈴鐺。圖/文資處提供
 
台南在 2024 年即將建城滿 400 年,文化資產管理處啟動一系列的考古挖掘溯源行動,希望找到更多 400 年的軌跡,今年中並首次針對原住民西拉雅族的「蕭壠舊社」挖掘,共挖出 4000 多件古物,成果豐碩,包括較少見的青銅鈴鐺等。
 
文資處表示,考古並引領西拉雅青年共同參與,其中還有一位部落男孩因此對考古產生興趣,順利考上成大考古學研究所。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西拉雅族男孩堯方(右上者)參與其中,帶領民眾挖出蕭壠舊社大片貝塚。圖/文資處提供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西拉雅族男孩堯方(右上者)參與其中,帶領民眾挖出蕭壠舊社大片貝塚。圖/文資處提供
 
文資處表示,蕭壠舊社有豐富的口述傳說,但過去並沒有實際進行過考古挖掘,首次成果相當不錯,將與成大合作,整理已挖出的文物,在當地及成大進行展示,同時後續也將繼續向文化部爭取經費,做持續的考古挖掘,讓西拉雅族的歷史有更多呈現。
 
文資處表示,台南 400 年的系列活動中,考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重點除了熱蘭遮堡所在的安平舊城區外,還有就是西拉雅族舊社的挖掘,當時西拉雅族是台南這塊土地上重要的成員。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開挖前依傳統進行告靈儀式。圖/文資處提供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開挖前依傳統進行告靈儀式。圖/文資處提供
 
文資處與成大等考古團隊合作,從今年中起,在佳里區成功路附近的農田裡進行挖掘,之前並依據西拉雅的傳統祭拜祖靈。文資處表示,會擇定在當地,主要是根據文獻紀錄,當地可能為蕭壠舊社主要活動範圍,再加上地表調查後,並經過與地主協商,總共開挖 4 處探坑。
 
過程中出土大量的貝塚,應該是西拉雅族人當時食用後丟棄堆置而成,顯見當地確實有生活的痕跡,並挖到數顆青銅鈴鐺,考古團隊表示,青銅鈴一般用來作為裝飾物及服裝配件,過往亦曾在南科園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鈴鐺的出土,不只有助於西拉雅傳統服飾的研究,更因為台灣本地不出產青銅,成為過往西拉雅族祖先與外來者進行貿易交換的實際證據。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挖出使用西拉雅族祖先流傳的燒陶技術所燒製的夾砂軟陶器,陶片上帶有「貝殼壓印」形成的貝印紋飾。圖/文資處提供
成大等團隊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挖出使用西拉雅族祖先流傳的燒陶技術所燒製的夾砂軟陶器,陶片上帶有「貝殼壓印」形成的貝印紋飾。圖/文資處提供
 
此外,發現貿易交換而來的硬陶器, 還有使用西拉雅族祖先流傳的燒陶技術所燒製的夾砂軟陶器,陶片上帶有「貝殼壓印」形成的貝印紋飾,同時有不少梅花鹿的骨頭,上有燒黑與斧鑿的痕跡,推斷可能當時做為食物,出土的還有不少玻璃珠。
 
文資處表示,這項考古行動的另一個重點是邀請西拉雅青年與當地民眾共同參與,藉由實際的挖掘,讓當地人有機會了解與說出自己的故事,考古團隊特別放慢挖掘行動,從最基礎的開挖技巧開始教授,參與者在腰酸背痛之際,看到文物一件件被清理出來,也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成大等團隊與西拉雅青年等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圖/文資處提供
成大等團隊與西拉雅青年等在台南佳里區進行考古挖掘。圖/文資處提供
 
其中來自吉貝耍部落的西拉雅青年─堯方,剛從大學畢業,原本學習的與考古無關,但誤打誤撞參與考古工作後,卻產生興趣,決定往考古領域發展,並且順利考上成大考古學研究所,希望未來能挖掘出更多祖先的故事,成為這項工作意外的成果。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人文導覽